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061203 上传时间:2017-1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课堂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青岛版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创造性地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开放性、发展性教材。”小学科学教材以活动为主,课改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是,如果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小

2、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三、面对班额大,人数多,教师实验指导跟不上,制约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四、目前的科学教师队伍还不够强大,很多都是兼职教师,科学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待遇进一步提高。二、研究的过程怎样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教学,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于是,我们课题组从2011 年 3 月开始了本课题实验的研究,目前已结题。

3、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 年 3 月5 月) ,本阶段研究确定子课题,进行子课题申报,成立子课题组,召开开题会议等。第二阶段: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11 年 5 月12 月)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按子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实验、分析,积累资料,撰写好阶段性报告,进行中期评估,于 2011 年 12 月份召开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高级阶段(2012 年 1 月5 月)在前段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及时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反思中深入开展研究,继续完善实验方案,积累实验经验。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 年 6 月)对整个实验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分析、撰写结题报告。课

4、题组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构建“探究活动型”的校本课程,不仅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学校的教学特色更突出。通过本次实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到乐趣,获得自信,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的情感。下面具体谈谈本次实验的收获:(一)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1课前老师要先熟练实验的操作。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熟练操作实验,并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提出应对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这样当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时,老师及时处理解

5、决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2实验材料的有效性。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材料要发挥最大的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最优的材料,保证实验教学高效完成。例如五年级上册研究金属时,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将所有的电池、灯泡检查一遍,灯泡是否是完好的,电池是否有电,如果是生锈的铁钉势必会影响磁力,因此老师也应该先用砂纸将其打磨好,才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实验的现象。以免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引起课堂混乱。3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有兴趣的实

6、验,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效率也比较高。如果学生对活动缺乏兴趣,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能停留于表面,虽然有时探究活动显得热闹,但学生一阵忙乱后,活动就成过眼云烟,这样的活动就成为一个无效探究活动。因此老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将实验进行小的改动提高趣味性,教师在实验中帮助他们体验实验的乐趣,改变评价方式,等等。4明确任务和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每一

7、次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5教师的有效指导。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并且爱动,经常实验做到一半就分心去做别的事情了,因此在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及时指导,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专心实验的好习惯,实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的。(二)课后质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科学课的教学要突出开放性,力求课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观察大自然中,不断提出奇特的想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转化为能力。丰富知识和实践,虽然不等于就有了创新思维;但是,培养

8、创新思维还要以丰富而扎实的知识作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冯克珍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蒸发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当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到盖上有许多水珠,这是怎么回事?教师让学生推想:没有水的杯盖没有小水珠,盛有冷水的杯盖里也看不到水珠,说明杯盖上的小水珠可能是水蒸气形成的,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雨的形成,推测雨来自云。根据雨的成因,学生合作设计了一个实验,模拟降雨现象。学生掌握了雨的成因后,还设想了人工降雨的办法。创新离不开观察和想象,它必须以观察实践和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创新的训练,

9、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由会“答”向能“问”会“ 答”转变。教师要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突出一个“导”字,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三)反思积累是修正教师课堂预设的有效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学习了每个“知识点”之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境界。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热胀冷缩第二课时的内容是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上这节课时,刘贤涛老师和学生却

10、遇到了“热缩冷胀”的现象。当我们把装满红色水的玻璃瓶放入水槽,往玻璃瓶上倒热水时,却发现玻璃管内的液柱却很快往下降了,然后再慢慢地上升;再往热的玻璃瓶上倒冷水时,液柱却马上上升,再慢慢地下降。“热缩冷胀”的现象出现了!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这时,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热胀冷缩的缘故,怕解释不清了。学生迷茫了。作为听课老师也迷茫了。不用说,这节课没有上好。课后,我们反复思考,查阅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还是热胀冷缩的原因!当我们把热水倒在装满冷水的玻璃瓶上时,玻璃瓶受热热胀,造成玻璃瓶容积变大。这时由于传到玻璃瓶里面的冷水的热量还不多,水胀大的体积小于玻璃瓶胀大容积,结果使液柱马上下降。当传到玻璃瓶

11、里的冷水的热量逐渐变多。冷水热胀的体积大于玻璃瓶热胀的容积时,液柱就慢慢上升了。反过来,再往玻璃瓶上倒冷水时,玻璃先冷缩,玻璃瓶马上容积变小,造成液柱上升。不久,热水冷缩的体积大于玻璃瓶缩小的容积时,液柱就慢慢下降了。原来如此。在给第二个班上这个内容时,也出现了“热缩冷胀”的现象,这时我先让学生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并且提醒学生这跟玻璃瓶有关。终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想到了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老师再具体一解说,“热缩冷胀”的问题终于解决。再接下去解释液柱慢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水的热胀冷缩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但给学生上了一课。同时也给自己上了一课。新课程对科学老师的要求确实是更高

12、了。要上好科学课,必须让自己多充电,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课教好。(四)开展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途径我们课题组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利用兴趣小组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先后成立了航模、四驱车、七巧板等科技兴趣小组,先后开展了航模、四驱车、七巧板、小发明、小制作等一系列科技比赛及制作活动。每年都参加省、市组织的科技竞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目前,有上百名学生在省、市组织的航模、四驱车、七巧板等科技比赛中获奖。有百余名教师获省、市级科技比赛辅导奖。其中,蓝强同学曾获航海模型比赛国家级奖励,受到了国家原体委主任伍绍祖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下图是贾玲老师在参加市中区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四、课题研究的困惑一方面由于学校的班额大,班级人数多,教学时的分组实验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严重影响的实验效果和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材中的一些实验由于的条件的限制无法完成,如: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蒸发一课,根据教材进度,十二月份以后才讲,由于周围的温度都是零下,在寒冷的实验室里无法完成水的蒸发实验,影响实验效果和实验规律的发现。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正是我们进一步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我们找到了方向就会不停地探索下去!五、课题组成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