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测练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605624 上传时间:2017-07-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测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测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测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测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测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测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测练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总复习 诗歌鉴赏 测练题 JGY. 一、选择题: 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少年”指青年, “一寸”极言短小。 、 “觉” ,睡。 “未觉” 、 “梦” 、 “已秋声” ,形容时光宝贵。 、 “池塘春草梦” ,比喻青春时期的欢乐生活,写得含蓄有味。 、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欢乐而浪费青春。、对李白忆秦娥一词所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箫声咽, 乐游原上清秋节,秦娥梦断秦楼月。 咸阳古道音尘绝。 秦楼月, 音尘绝, 年年柳色, 西风残照,灞陵伤别。 汉家陵阙。、 “梦断”写秦娥梦虽断

2、了,但似乎她又忆起灞陵的柳色绿了,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清冷的残月陪伴着她。、 “乐游原上清秋节”以乐游原上佳侣如云,狂欢不已,反衬出秦娥茕茕孑立的孤寂心境和消瘦倩影。、这首词从个人的忧愁过渡到历史的忧愁,诗人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出对某种事物的苦思和追求。、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表现出浓重的苍凉悲壮之感,反映出唐代从昌盛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3、对李好古谒金门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花过雨, 谁在玉关劳苦?又是一番红素。 谁在玉楼歌舞?燕子归来愁不语, 若使胡尘吹得去,旧巢无觅处。 东风侯万户。、第一、二句写景:雨后百花竞相开放,春色正浓。、第三、四句写物,借燕子遭遇感叹物是人非的凄凉

3、。、第五、六句运用问句和对比,揭露社会的不平。 、七、八句用借代和拟人手法发议论,认为只有借王侯的力量才能平息胡人点燃的战火。 4、苏轼有“郊寒岛瘦”之说,下面对此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孟郊、贾岛两人的生活都穷愁潦倒。、孟郊的性格孤僻冷漠,贾岛的身材瘦削矮小。、他们两人的诗歌苦涩清峭,意境不够开阔。 、他们两人的出身都卑微贫寒。5、下列各咏花诗句,咏梅花的一句是: 、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唐黄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宋王安石) 、共推绝世花王,天葩秀出无双。 (宋晁补之) 6、指出辛弃疾的词具有“婉约”风格的

4、一句是: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 7、下面对李煜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 往事知多少。 只是朱颜改。 小楼昨夜又东风, 问君能有几多愁,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的“春花秋月”指美好时光, “往事”指过去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 “故国”指金陵。这句是说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怕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日子。、 “一江”泛指江水,用“一江春水”喻愁,形象壮阔,充满了怀念故国的情思。 、全首诗不仅抒写了个人的愁苦情绪,还概括了所有具有亡国

5、之痛的人的痛苦的感情。8、下列各诗句抒情基调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喜心翻到极,呜咽泪满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 、 / 、 / / 、 / / 9、.对杜甫恨别这首律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A.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B.颔联写诗人因战乱而流落蜀中的境遇。C.颈联写诗人“宵立昼眠”的反常举动和盼

6、望亲人团聚的失常心态。D.尾联写诗人企盼破敌平乱的急切心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 叹此意, 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 浑认作、 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 连岗三面, 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 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 登高怀远, 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 管不到、 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 不须反顾, 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 势成宁问强对。 10、对这首宋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首句写登楼远眺的感慨。从整首词的意思来看, “叹此意”的“此意” ,是指收复失地,恢复河山的抗金之志。、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指的是

7、作者从镇江险要的地势,联想到历史上诸侯争雄称霸的局面而不胜感慨。 、 “河洛”指代北方的中原大地, “腥膻无际”指的是中原大地长久为金人侵占,陷于血雨腥风之中。、结尾“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一句,先引用典故,然后指出破贼之势一旦形成,无需顾虑敌方是否强大。11、关于这首宋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作者以设问开卷,直抒胸臆,总摄全篇。然后借古证今,议论形势,陈述政见,强烈的爱国激情洋溢于全篇之中。、作者巧借天险入题,尖锐辛辣地讽刺了“天限南疆北界”的主张,批判了当权者只顾私利,只求苟安的政策。、下阕只用了祖逖北伐渡江击楫而誓、谢安说谢玄“小儿辈大破贼”两个典故,就表达了对坚持北伐的古代英雄的仰

8、慕以及对抗敌的必胜信念和乐观情怀。 、整首词风格纵横恣肆,痛快淋漓,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都显示出豪放派词作的特色。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 , “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僧敲”句中的“敲” ,传说也曾想作“推” , “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

9、约定, “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地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僧敲月月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选出对其解说错误的一项: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桔绿”这一年最好的景致,诗人选择在夏、秋独擅胜场的荷和菊,以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桔的岁

10、寒之心。、诗人观察细致,曲笔传神:“无擎雨盖”表明荷之花败叶尽,“有傲霜枝”体现菊之孤标傲世,诗意步步递进,贬荷赞菊,为下联作了充分铺垫。 、这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苏轼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气和诗意,于此可见他旷达开阔、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阅读下面两首送别友人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横塘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注: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南浦也是地名,成为水边送别的代称,诗中借

11、指横塘。 15、对这两首诗的文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李诗中的“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这里指李白和孟浩然两人。扬州,即标题所说的广陵。 、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是指艳丽的春景,该句写友人在繁花似锦的时节将到最繁华的都会,使这首诗有着与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情调不同的特殊情味。、范诗中“春来绿一川”的“一川”是满河的意思。 “依然”是依旧的意思,写出了石桥朱塔等古迹依旧不变。、 “画船”是指漆得花花绿绿的船。 “细雨垂杨系画船”既与开头两句所写景物融为一体,更是写对友人的挽留和依恋。16、关于这两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李诗写诗人于黄鹤楼畔送友人放舟东游,先写看不尽、看不透的的繁花

12、春景,继写孤舟渐远,帆影遥没。全诗不言情而情盈于诗。、范诗从描写横塘古渡春色又至,古迹依然不变入笔,隐含天地永恒,人生短暂之意。、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的景物,都含有对风景依旧而时光易逝的慨叹。 、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李诗是以目送友人上船远去的细节来借景抒情,而范诗则是侧重于托物抒情。17、对下面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5 分)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A 诗人首先从哪里发现秋的痕迹?从岸边露出的水渍的印痕,春去秋来,水落石出,印痕明显。 “参差” ,印痕高低不一。B

13、岸边疏林,枝干斜倚,叶少枝动,而水落后,虬根更显盘曲,一个“霜”字,既表示老树久经风霜,又点明季节正有霜露。 “欹” ,倾斜貌。C 第三句是写扁舟似乎在缓缓驶向前方,使全诗静中生动,清新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棹” ,桨一类的东西。D 末句是舟子的回答,坐实了小船归去的目的地是叫“黄叶村”的地方。村叫黄叶,而黄叶又是秋景特色,进一步点明画的主题。 18、下面是对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的分析,其中分析不当的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 瑞脑:一种香料名。金兽:一种兽形的铜香炉。

14、纱厨:轻纱帐。A.这首词上阙的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B.上阙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 “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了作者的思念之深。 “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阙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19、阅读杜甫八阵图一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西南永安宫前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

15、A.这首诗前两句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卓越才干;后两句对他终未完成统一大业的憾事寄予同情。B.“遗恨失吞吴”是说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了千古遗恨。C.全诗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D.这首诗通过诗人凭吊八阵图遗址,讽喻蜀国的昏君刘禅,寄托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阅读下面两副与课文有关的对联,完成后面两题。殉社稷只江山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20、对这两副对联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只”作“只有”讲,更好地突出了“风中劲草” 。 “孤城”和“残水剩山”均指河山的破碎,即国家破败的情景。B “抔土”极言其小和卑微,以夸张的手法写葬史可法衣冠的坟墓,衬托了史可法精神的伟大。 “冰心铁骨”写梅花,更是写人。C “春云”指“战斗” “战云” ,即惨烈的广州起义。D “愁看秋雨湿黄花”以写实手法,指出七十二烈士“有名不可考”,如今墓前秋雨打湿菊花,令人愁怅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