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2011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054034 上传时间:2017-12-22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2011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2011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2011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2011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2011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2011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2011版)(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规划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为了

2、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包括两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国家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

3、统整的人。,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是指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课程综合化: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知识建构)。由于学生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

4、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学生生活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和材料。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新课程要求“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教师要以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

5、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学习发展的基础。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获得专业自主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时,能够积极展开交流和对话,逐渐在参与改革的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学校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需要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二、世界各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美等国开始反思学科中心(体力主

6、义)体育课程观 。第一,在体育正课以外,开设体育选修课一些国家的调查表明:青少年中普遍表现出运动兴趣有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基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等方面的考虑,不少国家在高中阶段采用了选项学习的方式,即在规定的范围内由学生选择若干项目进行学习。例如日本、英国;还有的国家在体育主课之外开设体育课选修,例如意大利、芬兰、德国;美国则在高中后两年实行了更为自由的体育课选修制度。,第二,体育、健康和卫生教育相结合,缺乏运动而带来的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关注。例如,1986年在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的推动下,世

7、界卫生组织开展了“健康学校运动”和“健康城市运动”;1997年第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雅加达健康促进宣言再次呼吁进一步加强全球学校健康运动的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把加强了包括营养、卫生、远离毒品、安全等内容在内的教育,并与体育课结合在一起。1990年成立的非赢利性的美国学生健康组织还发起了“美国学生健康工程”,并设计了16套不同的课程计划供各校参考选用。,第三,体育课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训练相结合,在我国,学生在课余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教师指导下的课余训练或课外体育活动。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则主要是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体育俱乐部。,成 绩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完善了课程

8、管理体系引进了多种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特别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和快乐体育的试验,三、 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问 题1979:多数年龄组多数指标(含身高)不如日本同年龄组。1985: 形态与机能增长速度较快但平均值低于日本,体形继续向细长型(豆芽型)发展,体重不足问题更为突出,身体素质指标增长不明显,某些指标(耐力、柔韧性)甚至有所下降。1990年:形态与大部分运动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但心肺功能与耐力下降。1995年: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明显提高,速度、力量等素质有所提高,但耐力、柔韧性素质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起一降再降)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

9、重指数与1985年比较明显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率有所增加。,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改善,贫血、龋齿减少体能 (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 素质全面下降。1318岁的中学生(2000 : 1995) 柔韧 耐力(男l000米女800米) 18厘米 男9.6 秒 女 12.6秒1318岁中学男生引体向上平均下降 2.1次,女生仰卧起坐平均下降1.2次。,7-18岁学生75%肺活量继续下降 (-17-90ml) 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 肥胖学生明显增加 ( % ) 1995 2000 1995 2000 城市男生:5.9 10.1 乡村男生:1.6 3.7 城

10、市女生:3.0 4.9 乡村女生:1.2 2.4 7-12岁城男:6.97 10.7乡村学生升幅大于城市学生,原 因:,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足。既有场地不足、时间安排及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怕 累 无喜欢项目 无习惯 54.5 51.3 50.0对身体不好原因的认识(%) 锻炼不足 睡眠不足 精神紧张56.7 50.3 28.0,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66.74%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原因中占第3 位)或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第6位),甚至认为不必和不宜参

11、加体育活动(分别占第9和第10位),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脱节。卢元镇,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1999(2)2001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打算参加体育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豫之中。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主诉主观

12、原因第一,缺乏兴趣,占30.2第二,认为“没有必要”,占6.8;第三,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占6.4;第四,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占6.0;第五,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1.9;第六,担心他人讥笑,占2.3。主诉客观原因第一,缺少时间,占53.8;第二,缺少场地设施,占34.9;第三,精力不足,占29.8;第四,缺乏经费,占16.8;第五,“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均占12.9。与1996年相比,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认为现

13、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增强体质有作用的仅为15.03%,认为作用不大的高达76.5%,还有8.4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近半数的学生(42.82%)不能将小学到大学体育课所学知识用于健身,过半数的学生(50.82%)能用一点,能用于健身的只有十五分之(6.83%)! 陈智寿等,20年学体育改革的回顾,结论: 现行课程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手段”成了“目的”,没有能充分体现和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大纲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定偏多偏细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情意感受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尽合理,三、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 2003年3月,教育部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

14、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征集修改意见,涉及到38个国家首批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标准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一稿。 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组织各学科的标准组对标准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二稿。 2005年,标准组继续利用多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机会,向一线体育教师征询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标准的第三稿。, 2007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各学科标准的修订工作。标准广泛搜集了报刊杂志、网站等各类媒体上关于标准意见反馈的大量信息;对来自方

15、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分析之后,字斟句酌地对标准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2008年5月,基本完成了标准修订的送审稿。之后,又反反复复修订了数次。 2009年12月底,标准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2008年修订稿再次进行了文字上的润色和一些内容的修改。2010年8月底,标准组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认真修改,又一次对标准进行了修订。, 2011年1月,教育部对广东、宁夏、陕西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基层教研员和教师广泛征询意见,标准修订组成员认真阅读和分析了所有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分别对修订稿进行了再一次的审读与修改。 2011年2月,教育部基础司领导和国家级课程专家们对所有学科标准的统一范式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召集各学科标准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再一次开会。在这一次会议中,领导和专家们给予体育学科的标准以很高的评价,并作为范本供各个学科作为参考。 2011年3月27-4月2日和6月上旬,教育部基础司邀请审议组专家两次对标准进行了审议,并与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一起,最终讨论和确定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