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053264 上传时间:2017-1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论文: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体育教学论文: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体育教学论文: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体育教学论文: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体育教学论文: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论文: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论文: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1.研究目的和意义1.1 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出的背景近几年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呈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缺少体育活动。虽然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开展课间操活动,这项体育活动在我国己有近百年历史,也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组织纪律与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课间操虽然为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提供了保证,带给我们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但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构建新的课间操已迫在眉睫。大课间由此产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

2、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为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把课间操扩展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它既是课表上规定的体育内容,又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在校领导和班主任参与管理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时间一般多则 40 分钟,少则 25 分钟,平均达到每天 30 分钟;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事实上,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尝试早在七十年代末已经开始。1978 年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印发、 学校体育工作

3、条例(草案)和“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通知”等文件颁布后,为了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精神,一些学校开始了由传统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转变。之后,尤其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呈现蓬勃之势。1999 年 5 月 25-28 日来自全国教育系统的 300 余名代表观摩了辽宁省鞍山市、营口市和大连市 27 所中小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该省教委为了进一步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自 1996 年起至 1999 年 5 月连续四年举行了四届全省中小学课间操体育现场会,通过几年的不断总结经验,该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推动

4、了该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成功经验的积累,1999 年 10 月 25 日,国家教育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改革开放 20 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上确定了将辽宁营口市提出的“以操促德、以操辅智、以操继体、以操审美”的主题作为全国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做出了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决定。进入 21 世纪后,大课间体育活动被提升到活动课程的层面。2005 年,杨贵仁司长在“体育教学”100 期的讲话中说到:“大课间活动我们推行若干年了,我们2还将坚持下去,因其活动意义重大。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

5、,才能真正落实一天1 小时。所谓大课间活动形式,就是通过作息时间的调整,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将时间拓宽至 2530 分钟,除做操外,进一步丰富,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锻炼,我们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会并下发文件,推动大课间的实施。 ”如今大课间体育活动越来越引起学校、教育部门的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验、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1.2 本研究的意义2005 年 8 月教育部制定和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的意见,就切实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国务委员陈至立作了重要批示:“此件很好,要狠抓落实并加强督查。

6、”我们这次会议中心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的意见。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话动时间”。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要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大课间一方面作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娱乐身心的重要途径,将在整个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占有相应的份量。的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在全国

7、处于领先地位,课程改革的步伐也走在全国前列。本文对在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市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研究当前市大课间体育活功的开展状况,探讨影响和制约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因素,探索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体育活动发展对策,进一步改善市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为其他地方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提供参考依据。2.国内研究现状长期以来,传统的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势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改革传统的课间操活动

8、形式势在必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强度适宜,这更适应现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必将被取代,学生更加喜欢和乐于接受新的课间操活动。现在我国部分学校正在积极开展和不断研究、探索、改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学校对大课间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形式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在形式上是实行了大课间活动但是实质上就是单纯的延长活动的时3间,活动的内容还是很单一,枯燥乏味。城市学校更是受场地、器材、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不看重体育活动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怎样做好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出发开展好形式多样,适合学生兴趣

9、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大课间活动是目前各学校和老师正积极思考的问题。查阅大量相关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书籍、体育学报、论文集、杂志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分类后,具体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可粗略地分为以下几方面:2.1 体质类研究体制类研究指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的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验占大多数,内容是研究经常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代表性的有曲宗湖先生于 1979 年至 1981 年进行的中学生一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教学程序的实验方案 ,该实验通过“两课、两操、两活动”的教育实验,摸索出一条增强学生体质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治的锻炼精神。北京海淀区的朱洪涛先

10、生于 1983 年开始的“三十分钟课间锻炼”实验研究。曲宗湖、尚大光主持研究的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落实每个中小学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验研究 ,该实验研究用了大量的对照实验证明了课间操(大课间)活动对增进体质具有的积极作用。李翔等的浅谈“两操一活动”的作用与卫生需求一文,文章对“两操一活动”的作用及卫生要求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阐述,为更好地开展“两操一活动” ,进行体育卫生监督,发挥“两操一活动”的作用提供了依据。2.2 管理类研究管理类研究主要是指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和组织评定等方面的研究。此类研究突出大课间既是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也是学校校风好坏的一项检验手段。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是

11、大课间管理制度、管理条例以及如何组织等等。比较典型的有:胡顺哉的怎样使课间操常做常新 ,该文指出,为了保证课间操的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1、考勤定点到人;2、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体育成绩挂钩;3、互相监督,提高质量。徐嘉的加强管理整体配合提高课间操质量 ,该文指出,为使课间操规范化,要确保“六固定” ,即时间固定、场地固定、着装固定、带操固定、内容固定和检查固定。黎明的抓课间操质童促全面育人 ,该文提出,要提高课间操质量,必须做到:1、提高两个领导层的认识水平;2、全面规划,制定细则,加强管理;3、典型引路,推动各校课间操工作的开展。崔建峰的以“两操”为突破口,深化体育两类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12、教育 ,该文指出“学生减负后,应以早操、课间操的形式来铺助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促进学生体质与思维的双发展” 。天津市教育局体育卫生处的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 ,文中总结了该市抓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经验是: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时间保证,分步实施;3、因校制宜,突出特色;4、检查评估,务求实效。2.3 综合类研究4综合类研究主要是指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多元化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随着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的多元化功能的认识,人们开始将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注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多

13、功能教育影响的研究。通过实验研究,都说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受到师生的欢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都大大改善。具有代表性的有:何立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验与研究 ,他的研究认为:1、发展身体素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十分有益;2、发挥美育作用,促进体育文化的形成,大课间体育活动能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使师生都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形成了体育文化,有利于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3、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学生自学、自练、自评为主,通过不断的锻炼,反复的练习,培养了学生体育活动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另外,通过学生自学、自创活动的内

14、容,培养了创新意识。俞文东的潍坊市雄城区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与快乐体育园地活动”的实验与研究 ,文中作者认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功能:1、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收到了以活动辅德、启智、健体、促美的效果;2、全面提高了学校体育工作质量;3、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赞誉。 李书莲等的课间操向大课间活动转轨的研究 ,该文认为:1、由传统的课间操形式转变为大课间活动是向之有效的;2、大课间活动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创设了空间与时间;3、创造性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主体参与的主要特征;4、大课间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良好的教育效果;5、科学合理的身心负荷是学生后继课程学习的保证;6、大课间活动为师生情

15、感交流创设了良好氛围;7、大课间活动保证了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落实;8、大课间活动促进了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能力;9、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带动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课外活动内容,推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以上来看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实践研究比较少。管理和评价方面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的多。如何更好的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融入新课程理念,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来推动新课程前进,丰富新课程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研究和努力的方向。3.研究对象和方法3.1 研究对象市江东实验小学、市江东区中心小学、市江东区曙光小学、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市大碶小学、市蔚斗

16、小学、市九峰小学、市华山小学、市淮河小学、市江北区慈城中心小学、市江北区江花小学、市北仑区柴桥实验小学、市鄞州区姜山镇朝阳小学、市鄞州区邱隘镇中心小学、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学、市鄞州区云龙镇中学、市鄞州区鄞江中学、市东海实验学校、市三山学校、市顾国和中学、市长江中学、市联合实验中学、市泰河中学、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共524 所学校,其中小学 14 所,中学 10 所。3.2 研究方法3.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的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筛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2.2 问卷调查法:2007 年 6 月到 9 月共发出调查问卷 900 份,其中小学发 600 份,收回 568 份,回收率 94.7%。中学 300 份,收回 290 份,回收率 96.7%。问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大课间的认知态度和参与动机、大课间的活动项目、内容、时间、强度、活动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