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li45****605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66.17KB
约3页
文档ID:2603341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1页
1/3

Case Studies I案例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营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白红卫连荔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营区大院位于北京西北郊的 小西山脚下的厢红旗,毗邻颐和园,南侧为香颐路,西邻总参 三部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位于东北方向的国防大学隔 山相望营区依山而建,地势北高南低,且高差较大,约6~ 1 0米;营区南北总长约300米,东西总长约1 10O米,占地面积 437亩(29 13公顷) 一、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目标 军事科学院营区地处颐和园北侧的重要位置,规划中既要 维护颐和园的风貌,又要体现自身丰富多变、高低错落、特色 鲜明的现代城市空间形象规划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 为本”,体现军事科研单位的特色,与北京市对“三山五园” 地区规划的总体要求相协调,彻底解决好营区功能分区、道路 走向、土地利用的问题,并为未来发展留下余地 遵循“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指 导思想,勾画出总体建设蓝图和分期实现的目标 规划设计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规划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整合现有资源,合理 地进行功能分区及布局 (2)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自然现状,尊重历史建设,在分 析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合理功能布局与和谐空间结构。

(3)优雅的绿化环境与以人为本的空间形式,体现营区 的地域文化内涵,院落空间环境组织及其建筑风格反映特定的 军队文化特色,满足军队科研单位的要求 (4)现代的造型与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 (5)引入“生态住宅”的理念,住宅平面重视日照和通 风的设计,广泛应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改善居住功 能,提高节能、节地和节材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 圈中国弦 i i-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达到 有机统一 (6)以人为核心一切从居住者的生活行为模式和现代 文明居住生活模式为依据,合理组织住宅套型平面,住宅设计 达到四明,突出以起居厅为主的设计原则,厨、厕设施标准 化,集中管井,力求达到居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7)考虑居住区的管理智能化重视和完善社区交通、 能源、保健等各种服务体系,考虑引入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方 法,积极采用智能性的物业管理技术 (8)土地集约化使用的原则,力求用最少的土地取得最 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 二、总平面规划设计 军事科学院营区规划分为三个区域:科研办公区、生活配 套区和住宅区 科研办公区位于营区的东部,该地块的公建建筑群由11 座不同使用功能的公共建筑组成。

在规划设计中,延续原来的 建筑格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建筑设计手法,创造出独具特点的 空间群体并在主入口处设计营区的主要景观节点,建筑布置 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每组建筑有独立的交通系统和消防通 道,可以有效地节省道路面积,并且使空间结构和谐统一这 几组建筑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形成合理布局基础上的和谐 空间结构 生活配套区位于营区中西部,主要由礼堂、游泳馆、门诊 楼、综合服务楼及变配电室、服务人员用房、汽车队用房等1O 栋建筑组成该区规划中主要沿吉龙桥北路布置,为以后营区 后勤保障社会化做;隹备且该区基本位于整个营区中部,既方 便住宅区用户的使用,又能满足科研办公区的后勤服务半径 Case Studies l案例分析 住宅区规划设计于营区的西部及中部北区部位,大体分为 5个组团,组团周边被绿地所包围,每个组团都有自己的活动 场所,环境优美,管理方便 规划方案采用小区——组团——院落三级结构,强化院落 的规划设计手法数个院落并联在小区干道两侧,建筑基本为 南北朝向,符合采光卫生的要求规划方案新建住宅均为5~6 层的多层住宅,多层住宅端头单元局部高度调整,形成高低起 伏、前后错落的住宅空间形象,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建筑 沿街景观。

兰、道路交通 整个营区设四个对外出口,分别为科研办公区2个,住宅 区与生活配套区2个营区主出入口位于科研办公区南侧,紧 临青龙桥北路,并设置了入口广场 营区道路设计分为三级主干道、次干道、宅间小路主 干道宽6米,次干道均设计为4米,宅间小路为2~2 5米宽主 干道基本上呈“三横四纵”,主干道将各个区域分为不同的组 团,组团院落设置地面和地下停车场,日常车辆不进入组团内 部,以便于管理在每个组团内设置步行区,形成局部人车分 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地下停车场分别设于西区与中 区住宅地下,停车数为500辆在不影响交通的地段设置地面 停车位,用空心植草砖进行地面铺装,停车位间种植高大乔木 遮荫,地面停车位共1 2O个 四、绿化景观 整个营区绿化主要分为“三点一带” “三点”是分别 布置于营区东部、中部、西部的集中绿地:科研办公区布置 一处,4253m ;中部规划预留一处,5911m ;西区靠近幼 儿园布置一处,1 630m 科研办公区西侧布置了45米宽的绿 化走廊,一直延伸到北面山上,形成一条绿化景观轴线,此 为“一带” 每组建筑的周边设计布置了绿地和小品,在建筑造型和空 间布局上设计了各种的屋顶绿化平台和空中花园,使得在建筑 内的使用者处处可以体会到对“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生态 化的设计理念。

各级绿化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彼此呼应,相 得益彰,形成点——线——面三级绿化空间体系 五、竖向规划 整个营区用地基本呈北高南低,特别是用地北侧,受小西 山山体影响,地形较为复杂,场区内其他地段地势较平坦 场地内现状地坪标高最低点为51 35米,最高点为67 98 CHINA川 ACtUTIES圄 Case Studies l案例分析 米顺应现状地形地貌,场地内采用台地式布置形式,分为两 个台地:靠近北侧山体为一个台地,主要布置大区级住宅、指 挥楼,与南侧用地以坡道相连接,局部高差较大地段采用挡土 墙处理南侧用地较为平坦,采用平坡式布置方式,道路纵坡 控制在0.3%~6%,道路横披采用1 5%路面上根据道路纵 坡,合理布置雨水口,雨水通过雨水口收集,通过雨水管网, 汇往城市雨水系统,使整个营区各地段路面无积水现象 六、采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建设节能节地型 建筑 规划设计充分响应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 筑的号召,结合营区的实际条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在 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力争达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 节的要求,实现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项目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规划设计考虑主要体现 如下几个方面 (1)节能省地在设计中的体现 考虑到营区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规划中尽量采用多 层、高层的建筑形式,并充分考虑利用地下空间,在达到较高 容积率和建筑面积的同时,又节省出用地来满足营区预留用地 和绿地的建设需要,极大的改善了营区环境。

(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设计中拟在后续的建筑单体设计中,外墙、屋顶选用新型 材料并采用科学的构造做法提高围护结构热阻,从而达到提高 其保温隔热性能的要求;门窗采用提高密闭性、降低门窗框传 热系数、控制窗墙比等措施减少热量传递的渠道,实现节能的 目的 此外,从采光、通风、体型设计方面多加注意,力求做到 节地、节能、节材,提高综合效益,改善住宅使用功能 (3)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易开发等特点,作为一种 新型能源近年来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规划设计中拟采用太阳 能热水器系统,目前新型太阳能集热器加之先进的电子自控应 用,具有调节水量、流量、补充冷水、平衡自来水和热水流量 等功能,可以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且廉价的热水,有效减少不 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4)雨水收集技术及中水回用 -团中国住宅设施 规划设计中拟采用地下储雨池或地上储雨罐的方式收集小 区屋面、庭院和地面的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洗 车、绿化用水、景观用水或消防用水等,可大大节约自来水用 量,达到节水的目的 同样,中水系统将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成为中水,可回用 于居民冲厕、洗拖布、洗车、浇灌绿地、冲洗小区道路、消防 及景观用水等,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充分节约了水资源。

七、市政规划 规划新建一座建筑面积为400m 的变电室,一座建筑面积 为450m 的集中式燃气锅炉房,并在营区各需要处设室外箱式 变压器营区采用园外集中调压站作为供应源,低压燃气供居 民生活用气,中压燃气供锅炉房用气 营区新建地下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中水回收利用 给水仍利用现状的自备井井水水源供水,消防增设由营区北面 半山上的现状给水塔供水的路由营区内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 方式,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排住市政管网 (上接27页) 5.结束语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跨度和承受的竖向荷载均很大,致 使它的截面尺寸高而大,混凝土的连续浇捣施工强度大,施工 过程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往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 工实践,本文以该高层住宅建筑工程1 8m厚板转换层施工为 例,阐述钢筋混凝土厚板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该工程转换 层施工,采用叠合梁原理、设钢筋网、改善混凝土品质、施工 缝处理、有效解决厚板施工荷载传递和抗裂问题,以达到控制 转换层整体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4 【2]余红生.转换层支撑系统的选型及其安全性分析【M】.建筑安 全,2003 【3]江见鲸.混凝土结构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