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技术(完整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033305 上传时间:2017-12-21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能光伏技术(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太阳能光伏技术(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太阳能光伏技术(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太阳能光伏技术(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太阳能光伏技术(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阳能光伏技术(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能光伏技术(完整版)(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一、科普资料汇编太阳能光伏技术 回首页1太阳能概况2光伏效应3太阳能电池4多晶硅及其他光电转换材料5晶体硅太阳电池及材料6非晶硅太阳电池7非晶硅 (-硅)太阳能技术8多晶薄膜与薄膜太阳电池9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10世界太阳能开发利用现状1121 世纪我国太阳能利用发展趋势12国内外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的进展与前景1320 世纪太阳能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4光伏板 :与太阳一同升起的希望15光伏水泵系统16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电源的原理与实现17平板玻璃工业新技术18热壁外延(HWE)在导电玻璃上生长 GaAs19科普知识20科普童话:太阳公公发电1太阳能概况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

2、,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水能等都来自太阳能,广义地说,太阳能包含以上各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则是指太阳能的直接转化和利用。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利用的属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再利用热能进行发电的称为太阳能热发电,也属于这一技术领域;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利用的属于太阳能光发电技术,光电转换装置通常是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光伏效应原理进行光电转换的,因此又称太阳能光伏技术。二十世纪 50 年代,太阳能利用领域出现了两项重大技术突破:一是 1954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 6的实用型单晶硅电池,二是 1955 年以色列 Tabor 提出选择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论

3、并研制成功选择性太阳吸收涂层。这两项技术突破为太阳能利用进入现代发展时期奠定了技术基础。70 年代以来,鉴于常规能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环保压力的增加,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热潮。1973 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的阳光发电计划,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累计投入达 8 亿多美元。1992 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光伏发电计划,制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日本在 70 年代制定了“阳光计划” ,1993年将“月光计划” (节能计划) 、 “环境计划” 、 “阳光计划”合并成“新阳光计划” 。德国等欧共体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90 年代以来联合

4、国召开了一系列有各国领导人参加的高峰会议,讨论和制定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国际太阳能公约,设立国际太阳能基金等,推动全球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主题和共同行动,成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自“六五”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研究开发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二十多年来,太阳能利用技术在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市场开拓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快速、稳定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返回 112光 伏 效 应光生伏特效应简称为光伏效应,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组合的不同部位之

5、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产生这种电位差的机理有好几种,主要的一种是由于阻挡层的存在。以下以 P-N 结为例说明。热平衡态下的 P-N 结P-N 结的形成:同质结可用一块半导体经掺杂形成 P 区和 N 区。由于杂质的激活能量 E 很小,在室温下杂质差不多都电离成受主离子 NA-和施主离子 ND+。在 PN 区交界面处因存在载流子的浓度差,故彼此要向对方扩散。设想在结形成的一瞬间,在 N 区的电子为多子,在 P 区的电子为少子,使电子由 N 区流入 P 区,电子与空穴相遇又要发生复合,这样在原来是 N 区的结面附近电子变得很少,剩下未经中和的施主离子 ND+形成正的空间电荷。同样,空穴由 P区扩散到

6、N 区后,由不能运动的受主离子 NA-形成负的空间电荷。在 P 区与 N 区界面两侧产生不能移动的离子区(也称耗尽区、空间电荷区、阻挡层) ,于是出现空间电偶层,形成内电场(称内建电场)此电场对两区多子的扩散有抵制作用,而对少子的漂移有帮助作用,直到扩散流等于漂移流时达到平衡,在界面两侧建立起稳定的内建电场。热平衡下 P-N 结模型及能带图P-N 结能带与接触电势差:在热平衡条件下,结区有统一的 EF;在远离结区的部位,E C、E F、E 之间的关系与结形成前状态相同。从能带图看,N 型、P 型半导体单独存在时,E FN与 EFP有一定差值。当 N 型与 P 型两者紧密接触时,电子要从费米能级

7、高的一方向费米能级低的一方流动,空穴流动的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内建电场,内建电场方向为从 N 区指向 P 区。在内建电场作用下,E FN将连同整个N 区能带一起下移,E FP将连同整个 P 区能带一起上移,直至将费米能级拉平为 EFN=EFP,载流子停止流动为止。在结区这时导带与价带则发生相应的弯曲,形成势垒。势垒高度等于N 型、P 型半导体单独存在时费米能级之差:qUD=EFN-EFP得UD=(EFN-EFP)/qq:电子电量UD:接触电势差或内建电势对于在耗尽区以外的状态:UD=(KT/q)ln(NAND/ni2)NA、N D、n i:受主、施主、本征载流子浓度。可见 UD与掺杂浓度有关。在

8、一定温度下,P-N 结两边掺杂浓度越高,U D越大。禁带宽的材料,n i较小,故 UD也大。光照下的 P-N 结P-N 结光电效应: 当 P-N 结受光照时,样品对光子的本征吸收和非本征吸收都将产生光生载流子。但能引起光伏效应的只能是本征吸收所激发的少数载流子。因 P 区产生的光生空穴,N 区产生的光生电子属多子,都被势垒阻挡而不能过结。只有 P 区的光生电子和 N 区的光生空穴和结区的电子空穴对(少子)扩散到结电场附近时能在内建电场作用下漂移过结。光生电子被拉向 N 区,光生空穴被拉向 P 区,即电子空穴对被内建电场分离。这导致在 N 区边界附近有光生电子积累,在 P 区边界附近有光生空穴积

9、累。它们产生一个与热平衡 P-N 结的内建电场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场,其方向由 P 区指向 N 区。此电场使势垒降低,其减小量即光生电势差,P 端正,N 端负。于是有结电流由 P 区流向 N 区,其方向与光电流相反。实际上,并非所产生的全部光生载流子都对光生电流有贡献。设 N 区中空穴在寿命 p的时间内扩散距离为 Lp,P 区中电子在寿命 n的时间内扩散距离为 Ln。L n+Lp=L 远大于 P-N 结本身的宽度。故可以认为在结附近平均扩散距离 L 内所产生的光生载流子都对光电流有贡献。而产生的位置距离结区超过 L 的电子空穴对,在扩散过程中将全部复合掉,对 P-N 结光电效应无贡献。光照下的 P

10、-N 结电流方程:与热平衡时比较,有光照时,P-N 结内将产生一个附加电流(光电流)I p,其方向与P-N 结反向饱和电流 I0相同,一般 IpI 0。此时I=I0eqU/KT - (I0+Ip)令 Ip=SE,则I=I0eqU/KT - (I0+SE)开路电压 Uoc:光照下的 P-N 结外电路开路时 P 端对 N 端的电压,即上述电流方程中 I=0 时的 U 值:0=I0eqU/KT - (I0+SE)Uoc=(KT/q)ln(SE+I0)/I0(KT/q)ln(SE/I 0)短路电流 Isc:光照下的 P-N 结,外电路短路时,从 P 端流出,经过外电路,从 N 端流入的电流称为短路电流

11、 Isc。即上述电流方程中 U=0 时的 I 值,得 Isc=SE。Uoc与 Isc是光照下 P-N 结的两个重要参数,在一定温度下,U oc与光照度 E 成对数关系,但最大值不超过接触电势差 UD。弱光照下,I sc与 E 有线性关系。a)无光照时热平衡态,NP 型半导体有统一的费米能级,势垒高度为 qUD=EFN-EFP。b)稳定光照下 P-N 结外电路开路,由于光生载流子积累而出现光生电压 Uoc不再有统一费米能级,势垒高度为 q(UD-Uoc)。c)稳定光照下 P-N 结外电路短路,P-N 结两端无光生电压,势垒高度为 qUD,光生电子空穴对被内建电场分离后流入外电路形成短路电流。d)

12、有光照有负载,一部分光电流在负载上建立起电压 Uf,另一部分光电流被 P-N 结因正向偏压引起的正向电流抵消,势垒高度为 q(UD-Uf)。返回 113太阳能电池电池行业是世纪的朝阳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电池行业中,最没有污染、市场空间最大的应该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它是明亮的使者,太阳的光除了照亮世界,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转变为各种养分,供人们食用,产生纤维质供人们做衣服,生长木材给我们建筑房屋以外,太阳的光还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变为电。太阳能电池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的电池。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电转换原理使太阳的辐射

13、光通过半导体物质转变为电能的一种器件,这种光电转换过程通常叫做“光生伏打效应”,因此太阳能电池又称为“光伏电池”,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材料是一种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特殊物质,和任何物质的原子一样,半导体的原子也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半导体硅原子的外层有 4 个电子,按固定轨道围绕原子核转动。当受到外来能量的作用时,这些电子就会脱离轨道而成为自由电子,并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一个“空穴”,在纯净的硅晶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数目是相等的。如果在硅晶体中掺入硼、镓等元素,由于这些元素能够俘获电子,它就成了空穴型半导体,通常用符号 P 表示;如果掺入能够释放电子的磷、砷等元素,它就成了

14、电子型半导体,以符号 N代表。若把这两种半导体结合,交界面便形成一个 PN 结。太阳能电池的奥妙就在这个“结”上,PN 结就像一堵墙,阻碍着电子和空穴的移动。当太阳能电池受到阳光照射时,电子接受光能,向 N 型区移动,使 N 型区带负电,同时空穴向 P 型区移动,使 P 型区带正电。这样,在 PN 结两端便产生了电动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压。这种现象就是上面所说的“光生伏打效应”。如果这时分别在 P 型层和N 型层焊上金属导线,接通负载,则外电路便有电流通过,如此形成的一个个电池元件,把它们串联、并联起来,就能产生一定的电压和电流,输出功率。制造太阳电池的半导体材料已知的有十几种,因此太阳电池

15、的种类也很多。目前,技术最成熟,并具有商业价值的太阳电池要算硅太阳电池。1953 年美国贝尔研究所首先应用这个原理试制成功硅太阳电池,获得 6%光电转换效率的成果。太阳能电池的出现,好比一道曙光,尤其是航天领域的科学家,对它更是注目。这是由于当时宇宙空间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电子仪器和设备,需要足够的持续不断的电能,而且要求重量轻,寿命长,使用方便,能承受各种冲击、振动的影响。太阳能电池完全满足这些要求,1958 年,美国的“先锋一号”人造卫星就是用了太阳能电池作为电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太阳能供电的卫星,空间电源的需求使太阳电池作为尖端技术,身价百倍。现在,各式各样

16、的卫星和空间飞行器上都装上了布满太阳能电池的“翅膀”,使它们能够在太空中长久遨游。我国 1958 年开始进行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工作,并于 1971 年将研制的太阳能电池用在了发射的第二颗卫星上。以太阳能电池作为电源可以使卫星安全工作达 20 年之久,而化学电池只能连续工作几天。空间应用范围有限,当时太阳电池造价昂贵,发展受到限。70 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机促进了新能源的开发,开始将太阳电池转向地面应用,技术不断进步,光电转换效率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时至今日,光电转换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太阳能电池近年也被人们用于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从 1974年世界上第一架太阳能电池飞机在美国首次试飞成功以来,激起人们对太阳能飞机研究的热潮,太阳能飞机从此飞速地发展起来,只用了六七年时间太阳能飞机从飞行几分钟,航程几公里发展到飞越英吉利海峡。现在,最先进的太阳能飞机,飞行高度可达 2 万多米,航程超过 4000 公里。另外,太阳能汽车也发展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