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025532 上传时间:2017-12-2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善若水——老子与水(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o10年第6期 水文化 口靳怀堵 我猜,老子的身影一定常常出现在江河湖海之畔,他不是 为了一饱波光水色的眼福,而是为了求证他的“水性哲学”f有人 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然之水 便升华为老子的“哲学之水”,成为构建他思想大厦不可或缺的 柱石。得衷心地感谢那位叫尹喜的关令,如果不是他执意将骑 着青牛要出函谷关,将飘然而去的老子拦住,烦请老人家劳神 为我们著书(“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我们也就无福沐浴在老 子文化思想的光芒之中了。老子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尽 管如箕中豆粒般历历可数,不过区区五千字,但那可是字字珠 玑啊!在简约的文字中,老子却为

2、我们推出了一个“玄而又玄”的 道的天地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之 于一个最高范畴“道”之下了。当我们力求把握老子之道的 精髓和特点时,发现其影响至深的哲学精见竟是千古流淌的 “水”。老子爱用水来比况、阐发他的道,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 崇为道的象征献为水“几于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 从他所预设的道中展开的,并由此揭示出了“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一条贯穿着天地人的 大法则。老子书中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统一的,但 在不同章句中,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道的法则包罗万 象,适用于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有些地

3、方,道作为产生并决定 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性格,它 既不属于物质世界的东西,也无确切的形体和称谓,我们无法 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1。当道以本体形态出现时,老子把 它称为“万物之宗”;当道作用于社会人生时,它又体现出某种 规律,这些规律可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参照和为人处世的 准则。 事实上,老子说的道,并不都是主观的想象和臆造,在很大 程度上是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理”,经过抽象和升华后,把 它们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也就是说,老子之道源于对大干世 界物象的深刻体察和思考。从地理环境来看,老子和庄子这两 位道家代表人物生长和活动的主要区域为河洛、江汉之间的水 泽地

4、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 历史遗留下来的南护城河,由于连年淤积,30多米宽的河 道已基本淤平,淤泥厚度315m,稍遇降水,河内洪涝水漫溢, 腐植质成块漂浮聚积,怪味横飞,严重影响了汝南的形象。1995 年县政府发动全县群众集资,对老护城河进行了清淤治理。清 除了大量的烂泥、污染物,并采取了浆砌石护坡,重建了严重阻 水的南关桥和功德桥,河道两岸植柳美化,环境得到了改善。但 由于治理不彻底,河内洪涝水排向故河道的水沟过小,洪涝灾 害仍未得到根治。 (三)城区排水管网建设 城区内虽然缺乏专项排涝规划,但由于古城区建设力度 大,古城区狭窄的街道均无已得到扩宽,硬化了路面,并

5、在道路 两侧修建了排水管网。目前城区内的排水管网已基本健全,但 除涝标准低,个别骨干排水沟如灌坑沿沟排水沟,排水不畅通, 需进行治理。 四、治理措施 (一)骨干排水沟河治理 南护城河向东与故河道贯通向西与西护城河贯通,西护城 河恢复并连贯北故河道,使环绕县城西南面的护城河与环绕县 城西东南的故河道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循环水道,既能排除城 区内涝,又可排除生活、工业废水,同时改善美化城区环境。 (二)完善配套,综合治理 完善面上排水配套工程,提高防洪除涝能力,需开挖疏浚 城区内的小清河、小洪河、北一支沟、灌坑沿沟,保证水路畅通, 实行综合治理,达到沟、路、涵、闸配套。 (三)建立提排站 由于北汝河

6、除涝标准低,不足3年一遇,又由于下游水库 泄洪闸处时的水位常常高于城区内涝水面,城区内涝水无法自 流排出。为了提高城区除涝标准,需建立提灌站1座,从而保障 城区安全。 (四)加强管理 认真落实水法、防洪法,完善投入机制,健全收费体 系,使水利建设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为工程管理和效益发挥提 供保障。同时,制订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管理制度,改革当前 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发挥工程的防洪除涝效 益。 收稿日期:201 O-0421 水文化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o10年第6期 这种神秘性容易使人联想到深不可测的水府。长期与水打交 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 老子

7、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这种普遍存在,分布广泛孕育万 物,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恰与老子的道有 着微妙的形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及 其他社会、自然事物进行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智慧结晶。 当道以万物之宗的“本体形态”出现时,似乎与水没有什么 关系,但我认为老子在设计这个“道体”时,也一定离不开感知 世界的参照物。客观世界万物谁能扮演这一举足轻重的角色 呢?我们还从老子对道的描绘中寻找答案吧。老子这样形容他 本体的“道”: 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 之不见其后。 老子十四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窈分

8、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二十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四章 我反复咀嚼着老子以上论道的文字,不经意间,一个大胆 的推测在脑海中诞生了: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渊深 不可测的大海极其相似。大海的深广,让人望不到边,看不到 头,又透不到底,大海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人的直观视觉中 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恍恍惚惚,缥缥缈缈,神 秘莫测。而大海之中,“其中有象”大海本身的浩瀚就是无 与伦比的大象;“其中有物”大海中蕴藏着丰富无比的资源 和财富;“其中有精”大海中有无数生命的精灵;“其中有 信”大海的潮汐

9、最讲诚信。“渊兮似万物之宗”大海的 渊深广大,是孕育生灵万物的摇篮。 中国古代,由于水与生命、与各种生物生长的密切关系,先 民们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充满了崇拜,也产生了“水生人、水生 天地万物”的观念。如春秋时的管子就称:“水者,何也?万物之 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这种水生万物的观念 也必然会影响到老子,而老子恍惚无形、“渊兮似万物之宗”的 道正与水有着惊人相像之处。因此,有人干脆说,老子的道一个 重要的原型就是水(乔清举河流的文化生命)。 当老子的“道”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规律、准则方面时,我发 现它与水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反”

10、 意味着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必转化而为其反面,即“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弱”f柔”、“虚”、“后”、“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 “弱者道之用”的最重要体现是“柔弱胜刚强”。 老子贵柔,把“柔弱”为自己哲学的重要范畴。在他的眼中, 刚的东西容易折断,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 不是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当然,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 通常所指的软弱无力,而是具有十足的韧性;坚忍不拔的特征。 老子这样借水阐述柔弱之“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 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人于无间,吾是

11、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四十三章 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 西,没有能胜过水的。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水滴石穿,绳锯 木断”,这人所共知的道理。的确,自然界中不乏这样神奇的现 象,微不足道的水滴经过长年累月的“嘀嗒”,可以把一块巨石 穿破;柔弱的绳子不停地“摩擦”,能把硬邦邦的木头锯断。还有 那一股股潺潺的溪流,柔弱而轻灵,可千万条溪水汇在一起,便 成为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一旦破堤而出,便会成排山倒海之 势咆哮而下,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 抵挡不了。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 柔能克刚,不但是自然界

12、的一条重要法则,也是人类社会 的一个普遍规律,因而老子告诫人们要“知其雄,守其雌”,“知 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二十八章)。虽有雄健 之势,却甘居于雌弱之地;虽有洁白之身,却甘处于黑暗之中; 虽有光荣之誉,却甘置于卑辱之位。这种柔弱胜刚强的规律运 用于战争,老子主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 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 胜刚强”f老子三十六章)。对于敌人,将要使它收敛,姑且先 使它扩张;将要削弱它,姑且先使它强大;将要废毁它,姑且先 让它兴起;将要夺取它,姑且先给予它,以促进强大敌人尽快走 向反面,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柔弱胜刚

13、强的命题,是老子在自然之水和其他柔弱事物具 有比刚强更有生命力的启示下提出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中间包 含着深邃的辩证理念,它给我们的启示多多:第一,坚持就是胜 利。一滴水的力量微乎其微,然而许多滴水坚持不断地冲击石 头,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会把坚硬的石头滴穿。因此,在 现实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学会坚持,只有锲而不 舍,才能取得成功。第二,事物往往是以成对的矛盾形式出现,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我们一定要 注意把握“道”的这一原则,力求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取有利的结 果,即“以柔克刚”;在有利的条件下要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转化, 即“知雄守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在现实社会中,柔 弱胜刚强的例子俯拾即是。君不见中华太极功,素有“棉拳”、 “软手”之称,其特点是舒松、轻灵、圆活、柔和,外柔内刚,绵里 藏针,用意不用力;动作软绵绵的,迈步如猫,动如抽丝,但在攻 防格斗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屡屡上演 以弱胜强的好戏。你看那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一个出身名 门,力拔山兮气盖世,勇武绝伦,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一个出身 布衣,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无文无武,屡战屡败,打不过就 跑。但后者却深谙知雄守雌的辩证法,垓下一战,一向处于弱势 的刘邦竞逼得强悍的项羽挥泪别姬,自刎乌江。 (待续) (转自2 01 0年4月29日 中国水利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