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艺的历史流变: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023459 上传时间:2017-12-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艺的历史流变: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艺的历史流变: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艺的历史流变: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大力提倡改革的 今天,教育史研究可以使我们知道我国和世界各国 的教育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演变的,从而以 历史的视角去审视今天的教育改革。回顾百年教育 史研究历程,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二次高潮但也存在 一些缺陷,而这些高潮和缺陷却也为新时期教育史 研究的重大进展起了极大的作用。一是研究观念的 转变,研究方法的创新;二是贴近现实,增强参与现 实意识;三是史料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四是研究视野 与研究领域的拓展;五是学科理论建设的探索与进 展。当前教育史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 题:一是教育史学科的生存价值受到严峻挑战;二是 教育是教学与研究队伍萎缩;三是教育史学科

2、理论 水平不高;四是研究较缺乏精品意识。在当代教育 改革背景之下,教育史研究必须要有良性发展的思 考:一是转换教育史研究范式;二是立足教育现实, 直到教育改革实践;三是打破专业限制,建立通才式 教育史研究队伍;四是大力推进教育史研究的国际 化。总之,关注教育史研究对深化教育改革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贾林娟摘) 儿童教育史研究:价值、特点及设想 郭法奇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 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 方儿童史的研究对儿童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 值,一是提出了应当以辨证和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 历史上“儿童观”的问题,二是提出了从儿童出发研 究儿童存在及影响的问题,三

3、是发掘了历史上儿童 研究的新史料。儿童教育史研究的特点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研究目的上,为教育史增加 生动的、丰富的关于儿童生存、发展以及教育的资 料;二是在研究内容上,重视对儿童的存在和基本问 题的研究;三是在研究范围上,对儿童在不同时期发 展和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四是在研究的资料 上,依据多方面的资料研究儿童的存在及教育的情 况。对儿童教育史研究的设想:一是研究的框架以 儿童的存在和教育状态为主线;二是研究的视角重 视对儿童存在及对成人和社会影响进行的研究;三 是研究的史料根据儿童史研究的角度去发现新的史 料。总之,以上对儿童教育史研究的初步认识,有利 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儿

4、童发展和教育的真实存在。 (贾林娟摘) 七艺的历史流变: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李朝阳在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中越来越重 视概念分析,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也是通过概念 的分析,来扩大外国教育史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从而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与此概念相关问题的认识。 文章分析肇始于古希腊、成型于古罗马晚期、制度化 于中世纪、分化于文艺复兴的“七艺”,试图表明文 法、修辞学、雄辩术、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这七门 学科在不同时期地位的主次之分,促进我们理解“自 由学科的发展与古代和中世纪时期显著的文化传统 之问的关系”,以及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人文学科和 自然科

5、学之争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变化。(贾林娟 摘) 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l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 丁钢在教育研究)2OO9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 育史学研究一直以寻求教育历史发展“规律”,注重 精英思想和制度形成作为学术研究方向,忽视了历 史进程中各种人物活动及其事件。应结合叙事范式 与叙事的历史感知的视角,来寻求教育史研究的新 方法。叙事研究把人的活动置于教育史研究的中心 地位,并以此强调教育史的历史感知及其人文意蕴。 中国式叙事在风格和方法上体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 特点,一是中国叙事以各部分非同质性、非同位性, 以及部分之间存在的联结性或对比性的关系,形成 结构张力;二是以视角的流动贯通,形成整体性

6、思维 特点;三是依靠对话和行动,并借助有意味的表象的 选择,在暗示和联想中把意义蕴含于其间。这些都 与我们的民族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任何历史研究都 需要进入历史,了解历史,体悟历史。教育历史叙事 必然经过研究者对教育历史的感知而进行的选择、 修饰和重组,叙事化和情节化为我们提供进入教育 历史的喜闻乐见的范式。但研究者的体验和想象有 必要的边界,那就是需要依靠大量去伪存真的证据, 同时显示出不同人的不同历史感受和历史理解,以 开放的心态来研究教育历史。厘清教育历史研究范 式与方法取向,有助于我们解放思想,拓宽研究视 野,研究重心下移,改变传统教育史学倚重于哲学 史、思想史、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偏向。(周芬芬摘)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 刘献君、房保俊在中国高教研究)20O9年第9 期撰文指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于风雨飘摇的 清末,成长于政权更迭之民国,却形成了覆盖南北的 大学群和知识共同体,一系列名校呈现出百花齐放 的局面。究其原因,虽有如人才储备、社会结构、政 府扶持等外部原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 理念的支撑与引领。从1898年到1949年,五十年 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