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6010538 上传时间:2017-12-21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2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PPT-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PPT-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PPT-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PPT-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PT-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质量: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华东师大教育学系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马和民,目录,在什么意义上讨论学校质量?最需要的是坚守一种教育理想最关键的是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对策是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一、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讨论学校质量?,请思考:你认为何谓学校质量?可能的备选答案:升学率、师资队伍、物质条件、被品评的学校等级也许都对,因它符合当前的功用但是,如果进一步延伸我们的思考路径,新的问题产生了,(一)几种现象,“没有问题”的学生学生是否满意学校生活?一则动物学校的寓言女生优势现象戏说学校教育,“没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教学情境:黑板上是一个大圆圈1、老师问幼儿园小朋友:这是什么? 七嘴八舌:太阳!

2、月亮!铁环!足球!鸡蛋!西瓜!大眼睛2、老师问中学生:这是什么? 思考后回答:是数字“零”和字母“O”3、老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 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回答说:“可能是零”。举手和提问的学生随年级升高而减少,为什么受教育越多,思考越单一、视角更狭窄、更缺乏想象力?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是教育,也许我们只是在做训练的工作?训练其应考,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东西,不注重培养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显然这并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问题就无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使得我们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遭遇了许多困境:例如,每生产一个DVD要交12美元的知识产权费,每出口一个要交18美元-近代以后,我们对世

3、界科技的贡献有多少-我们所创造的GDP是依靠什么获得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所占领的至多是中低级市场,学生是否满意学校生活?,学生对学校生活至少有四个要求:他们需要有人关心;他们需要知道如何做人;他们需要知心朋友;他们需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习压力大、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并非个别现象,动物学校像不像我们的学校?,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应付社会变迁的需要。这所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跑、跳、爬、游泳、飞行第一批学员:鸭子、兔子、松鼠、老鹰及泥鳅鸭子的游泳表现最突出,甚至比老师还好;但飞行只能勉强及格;最吃力的是跑-它不得不每天放学后加练跑。期末,鸭子的游泳只得了中等-兔子刚开始时是跑得最快的,但游泳科的作

4、业太多,它的精神快崩溃了-,松鼠的成绩原来最出色,但飞行课它最沮丧,因为老师只许他从地面而不是树上起飞;它又花了很多时间发明一种跳跃的游戏,结果期末成绩,它的飞行、爬只得了C ,跑只得了D -老鹰因为活泼爱动受到了老师的严格管制。一次在爬行课上,他战胜了其他同学,但它用的是自己的方法而非老师教的,所以它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学期结束,公布成绩最普通的泥鳅同学,由于游泳还马马虎虎,跑、跳、爬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它的成绩最好。毕业典礼那天,它作为全体学员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言。,生活在草原上的鼠类动物没有在这所学校读书,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拒绝在课程里增加“挖掘”科目。鼠类们为子女的将来着想,他们

5、联合起来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据说,他们的学校办得很成功。这则寓言说明一些什么道理?,动物学校在实践着“共性教育”这种共性教育不是把学生引向应该发展的方向,而是走向了反面这种教育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非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远离“以人为本”、远离“创新教育”,它执行着“听话、乖巧、顺从、规矩”的管理模式,执行着模式化的教育。,女生优势现象,总人口性别比例,男生远远超过女生,为何大学中女生数量远远超过男生?自幼儿园至研究生教育,为何优秀分子大多是女生?是因为当代女生智能总体上超越了男生,还是当代学校教育更愿意奖励具有女生特质的学生?若是后者,那么这种现象为何并没有在历史上的其他时

6、期出现过?,戏说学校教育,“四鸭教育”第一步“赶鸭子”:全部赶进教室第二步“填鸭子”:填塞各种知识第三步“考鸭子”: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步“板鸭子”:模式化的、没有问题的、无创意的学生,(二)应重新检讨我们的教育, 应重新检讨何谓学校质量?,从教育起点开始检讨从办学思想开始检讨从学校管理角度展开检讨从教育评价角度展开检讨 结论1:建构新的教育理想或主张结论2:建构新的学校质量观,中国教育在起点就输了,反思所谓“中国的基础教育优秀,高等教育落后”之说?根据何在?压抑创造性的评价 例:一道小学语文试题: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水”,老师说是对的;有的学生说是“春天”,却挨了老师一顿

7、批。不能激发思考的课堂 例:所有问题都在课堂内解决是“好课”吗?快下课时,老师往往会问:“都懂了吧?”学生答:“都懂了。”老师再问:“还有问题没有?”学生答:“没有。”,学生发展、探索的时空在哪里? 例:城市儿童早上6:30左右就得起床,晚上9:30甚至10:30以后才能休息。 巴金老人的真话集 抓双基缺应用的教育 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忽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后劲”,检讨我们的办学思想,要检讨的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人口多、资源少,教育资源同样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有精力去让每一个在校的青少年都张扬个性么? 教育资源不够绝不是主要问题,

8、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才是根本。我们的教育是压抑个性的,但很多人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非常糟糕。在现在的模式下,给你再多的资源,你也不会用。说得再严重一点:如果你连路都没走对,走得越快,你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要强化的是两种能力 1998年,教育部、团中央等联合全国31个省市对一万多大、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其结论之一涉及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包括两点: 第一,最薄弱的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二,是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升学并非目的 我们有两种不好的传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它们弥漫在中国人最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中,扩展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 历史的经验是:我们已

9、经在政治、经济领域遭遇了实用和功利主义带来的各种痛苦,如果在教育领域继续-其后果大而言之危及国家和民族,小而言之则将危及个人、家庭和社会 好的教育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绿色教育”的概念,我们绝不能通过牺牲青少年的未来,来换取今天的高分,这种教育模式最终只会得不偿失。,张扬学生之个性!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压抑个性,现代社会却需要个性张扬的人才,变革只能依靠教育 丁肇中教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诱导他们去独立思考,扩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不要围着分数转。考试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在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我所认识的那诺贝尔奖的学者,几乎没有在学校考试第一名的,考最后一

10、名的倒有几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幸福 现在的学生大可怜了!本来课本就够厚,知识点就够多了,现在又多了为数众多的教辅,看吧大累,不看吧又不放心,害得他们从上小学开始,就得每天背起一个极不相称的大书包。,检讨我们的学校管理,教育是靠管理产生效率发吗?为什么要变革管理?因为今天的学校管理太像行政管理了-管理是被动的,领导是主动的管理是直面现实的,领导是面向未来的以事为本是管理以人为本是领导按规章办事是管理发展为原则是领导,检讨我们的教育评价,检讨对学生的评价检讨对教师的评价检讨对学校的评价思考优质教育资源说?,二、最需要的是坚守一种教育理想,今天我们缺失了“理想”教育需要理想如何认识今日之中国教

11、育为何缺失教育理想的守望者要坚守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理想?,(一) 理想的缺失,19世纪中期开始至20世纪,革命的时期,我们有“理想”。在物质匮乏的季节,我们期望用“精神变物质”,连小学生的作文都是“祖国理想人生”.后来,侈谈“理想”到了极致,假崇高、伪圣化便应运而生。最后,“理想”被抛弃。而今,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耻谈理想的时代。开始“躲避崇高”;开始拒绝理想,羞于说“我有理想”。连中学生的作文,也透着玩世不恭的痞子味,新派教师名之曰“新概念作文”。,(二)教育是一项充满理想的事业,什么是教育的问题曾经是清楚的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杜威的什么是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也充满着期望与理想,1、什么是教育的问

12、题曾经是清楚的,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腊人:“身心既美且善”拉伯雷:培养全能的人卢梭: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教育曾经是一项非常理想主义的事业,它被看成塑造灵魂的工程、促进社会平等的事业、发展全面和谐的个体。,2、雅斯贝尔斯论“什么是教育”,“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以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因此,我们常听到的一些教育口号并没有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本质,诸如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增广见闻、培养气质和爱国意识、独立的能力、表达能力、塑造个性、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意识等。” 什么是

13、教育,三联书店1991,44页。,3、杜威论“什么是教育”,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的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实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开来。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81,第1页,4、中国的新教育也是充满理想的,中国的新教育创建之初,教育也是充满理想的。一大批受过西方

14、教育的洋博士、洋教授,脱下西装、长衫,到山村、农村、难民和流民集中地去办学,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的教育者。20世纪初五四时代的志士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培养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湮没的力量”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之人去应用,其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续4,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培养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主张“为了生活而教育”、“依

15、据生活而教育”,培养活生生的、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陈鹤琴:倡导“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样的教育理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完全相似。而与当前中国教育盛行的满堂灌、填鸭式、考试至上、分数至上、造就考试机器不可同日而语。,(三)如何认识今日之中国教育,以做事为本的办学思想 我们已经习惯于“做事”按照领导人的言论;按照主管部门的文件;按照专家的指引;按照竞争的显规则或潜规则; 我们的手段日益先进,我们的对象日益不见。 当做事变成流行,教育思想、教育理想便会不见。,缺乏教育理想的新教育,中国创办新教育,自前清同治初元迄今,始终不脱两大毛病:实利主义;模仿主义。实利主义之病,在于眼光短浅,不从本源处下功夫;模仿主义之病,则在依样画葫芦,不能对症下药。两种毛病实为同一病根:始终缺乏教育之根本精神。,今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处于这两种病之间:实利是目的;模仿是手段。实利非不该讲,模仿非不该有。但如果仅仅以模仿来希望达成实利之目的,并构成国家教育改革之重心,则实利、模仿实则皆无可能。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反省今日之教育精神、教育理想和教育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