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999064 上传时间:2017-1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内容简介: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论文网为您编辑了 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利率市场化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分析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

2、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提前做好这一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拥有利率浮动权,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对农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 50,贷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话,这无疑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销价格空间。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1.可以更加有效地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显而易见,利率上浮对存款大客户的闲置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地把握时机应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备今后的发展

3、。 可以增加获利能力。合理应用贷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贷差的测算,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3.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地运用利率市场化的杠杆,能够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同时使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甚至无法获得收益,从而迫使这部分客户主动地加以自我改进;而风险隐患较高、低信誉度和零信誉度的客户将被迫从信贷市场主动退出。 (二)负面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变动和存贷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多大的变通余地,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形成利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即使对利率波动风险有所意识也只是浅层次的。最典型的例证是1996

4、 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息,其间包括利差的缩小,这种大幅频繁的利率调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然而,据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频繁大幅下调利率的风险,有意识地防范和规避者却寥若晨星。金融机构这种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和定价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面临着的冲击和压力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将是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 一是存贷款利差缩小的风险。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总体水平会升高,但并不意味着存贷利率的同步升高,而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

5、差缩小,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获利空间变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和其他表外业务不发达,利差收益占银行机构总收入的90%以上。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二是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对经济变数的敏感性大大增强。经济的过热与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通货的膨胀与紧缩,外资的大量流入与流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与下降等因素,都会引起利率的大幅波动。商业银行面临利率波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来自于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重新定价的负债的不匹配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利率结构的风险,即存款贷款利率不一致

6、或短期存贷款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所造成的风险;客户选择提前还贷或提前取款所造成的风险,等等。三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由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尽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就已经存在,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还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有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在经济金融领域里信用缺失较严重的条件下,当商业银行获得了贷款定价权之后,一些自我约束机制差的银行为了追逐高收益,乐意将信贷资金投向愿意出高息而还款能力差的企业或高收益、高风险行业;一些不法企业故意隐匿不利于其融资的信息,以高息为诱饵,恶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也不排除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合谋化公为私

7、的案件增多,从而凸显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管理论文:银行监管理论发展探讨怎么写呢,请看论文网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摘要: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银行管理论文:银行监管理论发展探讨怎么写呢,请看论文网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摘要: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

8、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Abstrat: The banking industr is the most basi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 to trigger a sstemi risk setor. Ho to ensure the stabilit of the banking setor in the operation, eonomists a

9、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 important. 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 of the banking setor to run, the 20th entur, sin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onomi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

10、king supervision poliies, sstems and protools, e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hieved fruitful results.Ke 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regulator theor; finanial institutions前言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

11、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

12、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 J 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 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

13、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

14、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 管制 的解释为:管

15、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市场失灵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16、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银行危机的外部性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 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