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988773 上传时间:2017-12-2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5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高考专题复习,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记叙:就是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

2、,用形象性的语言,对人物、事物、 景物、环境、和场面做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方式: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等,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夜 深 唐王维 宋周弼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

3、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 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动静结合,(05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

4、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注谪仙:李白。,化动为静,以静写动,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声写静,以动衬静,(3)虚实结合,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

5、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

6、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

7、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写“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

8、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5)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而以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

9、,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06北京卷) 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释:将:岂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

10、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间接抒情,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a.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喜景衬哀情,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b.托物言志,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11、愠,疾苦、怨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C.借事抒情,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鉴赏诗歌有关表达方式的答题步骤:,指出运用这些技巧或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传达的旨趣。,要明确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技巧或手法。,要结合相关诗句阐释技巧或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因例说法,早行 陈与义

12、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分析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练习巩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全国)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做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何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种伤春、凄凉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