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961125 上传时间:2017-12-20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册 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册 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册 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册 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册 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册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案全册 (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单元新闻两则教学目标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课 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

2、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学习这 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 闻的特点)教学设计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2(教师 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 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或让 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

3、介 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整体感知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 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 师参与。(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 导语、主体)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

4、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3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拓展延伸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

5、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4教师小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

6、,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 阔视野,提高 认识水平。布置作业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芦花荡教学设计课 型:教读研讨课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5导 入:同学们,在那 战 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

7、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早 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 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作者介绍:孙犁, 现代小 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 1913 年 4 月 6 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 P15-16 页适当介绍)指 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 P11 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

8、民。(略)引 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的性格在课文中贯 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 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 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 过于自信和自尊 ”。6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 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 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

9、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 觉吧。小女孩洗脸,老 头 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 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 ”。鬼子 扫 射机枪,他还是“ 不怕” ,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 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 讨回了自尊, 这场 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这句 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

10、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 为” ,更有点 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7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 等

11、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 这么大年纪 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 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

12、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 “每到傍晚, 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 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

13、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8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 细品味, 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3、蜡 烛课型:新授课时:2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一、导入。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

14、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及背景。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9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3、我们今天,不是 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危险,炮火 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3)、保护遗体想到老

15、妇人对烈士的感情。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 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 类最美好的感情。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3)、课后练习二。4)、课后练习三。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

16、的形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10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型:新授课时:2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