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960577 上传时间:2017-12-20 格式:DOC 页数:125 大小:3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一、 (浙江衢州)远行李森祥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

2、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可认识,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们妹的脸上瞟。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

3、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

4、头发梳得很光鲜。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该上路看,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回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

5、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有删改。李森祥,衢州籍作家)1.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分)2.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 “心里怦然一动” 。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60 字左右) (3 分)3.文章多次写到“门” ,其作用是什么?(3 分)4.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4 分)二、 (福建福州)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

6、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瘟天,又是下雨。 ”女人没好气地骂着, “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 “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 ”女人说。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

7、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8、。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 ”孩子们点头。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 ”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

9、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 ”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第二天一大早, 【B】大地上

10、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 ”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孙老师

11、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 分)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3 分)3、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 分)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 分)5、请写出本文题目

12、“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 分)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三、 (浙江宁波)留几本书在窗台(12 分)翁秀美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

13、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 ,看花城 ,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 闲情偶寄 。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 “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

14、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

15、。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 ,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2 分)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 分)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