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959073 上传时间:2017-12-2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孟子及其 弟子万章等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 论语 大学中庸合成“四书”。,知,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

2、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孟子的思想性本善:人性向善,人性本善。 施仁政: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最早是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 行王道:“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gu,s,y,pn,夫,f,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实词含义,天时 : 固国 :地利 : 威:人和 : 至: 郭 : 道 : 环 : 寡 : 池 : 亲戚 :坚利: 兵革:米粟: 畔 : 委 : 顺: 去 : 域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优势,包围,武器装备,护城河,坚固锐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外城,泛指粮食,离开,

4、震慑,限制,巩固国防,极点,泛指内外亲属,同“叛”, 背叛,归顺,放弃,施行仁政,少,虚词解释,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顺接 第二个“而”表 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2、夫环而攻之 3、然而 不胜者 4、三里之城 5、亲戚畔之 6、寡助之至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这样,可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代词,他,动词,到,介词,解释为“凭、靠”,亲戚: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离开 今:到 去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古今异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

5、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释义、翻译,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译文;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6、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墙 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多:充足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7、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亲戚畔之:亲戚 ,内外亲属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

8、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问题讨论,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析,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胜,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攻城一方而言),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败,胜,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守城一方而言),第三段

9、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第段从攻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段从守方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弃城而逃,说明“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战争,

10、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论点范围,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讨论(第四段),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论证,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4、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

11、时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治国,(城高兵利粮足不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中心论点,结论主旨:,(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论据,道理论证,施行仁政,需要人和,实,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畔,顺攻畔战必胜,得道,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观点: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点拨归纳,本文论证思路:,总分总,(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12、、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2、3段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明确)“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

13、行仁政。施行仁政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郭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