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一)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5915364 上传时间:2017-12-20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公共基础知识(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公共基础知识(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公共基础知识(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公共基础知识(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一)(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论二、唯物辩证法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四、历史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依据: (1)任何哲学派别都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2)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依据和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 (3)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条根本原则。内容和意义: (1)何者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例:,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 ( C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

2、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BD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汇;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D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何者为第一性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 (2)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把神化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4、唯心主义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2)

3、阶级根源;(3)认识论根源。 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难点辨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代表性的观点如,荀子讲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讲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

4、象皆气也”;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考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贝克莱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庄子讲的

5、“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行,理是万物之本”。 两者的主要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念理念。,例:,1、下列说法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CD ) 【07(A类)】 A万物皆备

6、于我 B吾心即宇宙 C理在事先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析:A为主观主义,B为主观唯心主义。2、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C ) 【08(A类)】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上帝创造世界;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摹仿的原型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A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

7、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实现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1)三大“工人运动”(阶级基础) (2)三大自然科学发现(自然科学前提) (3)德国古典哲学(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1)研究对象: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理论内容: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社会作用: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8、。,(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含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通之处的思想精华。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科学之科学;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

9、发展观,(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核心范畴) 区分“物质”和“物质形态”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2)坚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3)把物质和物质形态区分开来,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各种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例:,1、列宁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界定的: (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个别和一般的关系;C哲学和具体科学

10、的关系;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BC ) A客观实在;B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D人的感觉的组合3、“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是( D ) 【05(A类)】 A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B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C强调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D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七)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担当者。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相互区别、相互转化。2、运动和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有两种形式:没有位置移动和处于量变阶段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1、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 把握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是不同的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夸大绝对运动和否认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种极端的理解。 (1)相对主义: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认识内容的客观性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2)诡辩论:指运用不正确的论据进行随意的主

12、观推断的一种哲学思维方法,是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相对主义的表现之一。中国古代的惠施、公孙龙和古希腊的克拉底鲁都是诡辩论的著名代表。,(八)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1、意识的产生(1)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2)社会的产物:劳动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脑形成(意识的生理器官)和语言的产生(意识的物质外壳)2、意识的本质: 产生机制: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反映内容: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意识的统一。(区分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3、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反映、改造客观世

13、界,调节人的生理过程。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实现:基本途径社会实践,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例:,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 )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 A ) A对物质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都反映;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3、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说明: ( BC ) A先有意识,后有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D意识可以创造物质4、胡锦涛指出,要胜利完成2009年的各项任

14、务,“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 ACD ) 【09(B类)】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九)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是统一的,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旧唯物主义。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根本思想保证,二、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 两个观点:普遍

15、联系和永恒发展 三个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 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和现实,(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区别: (1)联系(全面)孤立(片面) (2)发展静止 (3)承认矛盾存在否认矛盾存在 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例:,1、国家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旨在抑制大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实现。这体现的哲理有( AD ) 【09(A类)】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D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C ) A 唯物辩证法; B 客观唯心主义;C 形而上学; D 不可知论3、下列命题中,体现辩证法思想的是(ABD) 【09(A类)】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天不变,道亦不变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