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913531 上传时间:2017-1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分析.内容简介: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性方面尚有不足,娱乐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些电影,尤其是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一批爱情电影,

2、在艺术形态和艺术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彰显了较强的娱乐性,凸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族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五朵金花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阿诗玛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这些艺术形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很少见的。20 世纪的50-60 年代,人们对于喜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并不是十分认同,喜剧因素往往会被贬斥为某种低级趣味。然而,五朵金花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而且,影片还开创了歌颂型喜剧这一电影形态的全新尝试。56 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3、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突出地就体现在喜剧电影的创作当中,多种类型的喜剧电影纷纷出现,包括生活讽刺型喜剧、歌颂型喜剧和生活型喜剧。其中,歌颂型喜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的一个全新尝试。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十分罕见的。50年代以前,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并不多见,尽管也出现过一些较为成功的讽刺喜剧电影,但大多都是就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正剧式的讽刺。而电影五朵金花打破了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冲突的定律,将影片的主题聚焦于歌颂社会主义、塑造正面人物、展现真善美,通过一系列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来不断地推动剧情的发展。喜剧大体上是偶然的、插曲式的和伦理的,它所表达的是

4、社会具有的,以每个人为实例的那种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连续平衡。影片对喜剧元素的运用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心理需求。 第二节对爱情题材与叙事主题的突破 早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了一些反映爱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生活的电影,与之前及同时期的中国电影相比较,在题材与叙事主题上都是一个突破。譬如,影片阿诗玛根据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同名口头传说、叙事长诗改,在以往的中国电影和 20 世纪 50-60年代的民族电影中,大部分都是以革命、战争、阶级斗争等作为主题。虽然在内蒙春光之后的一些民族电影大都避开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但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等的题材基本属于边缘题材,因为代表的是颓废。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谈情色变的情

5、形依然有之。在电影界,曾经流行着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讲的是某单位放映外国影片,放着放着,银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大黑影,原来是放映员的手掌。这时,扩音器响了:注意,领导有话,这里要挡一挡。被遮挡的镜头其实正是男女主角谈恋爱的亲昵镜头。可以想见,在全国人民面前载歌载舞、大胆谈情说爱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和芦笙恋歌在当时是多么的另类。正是因为这样,电影阿诗玛从剧本诞生到公映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早在1956年阿诗玛的电影剧本便诞生了,但在1964年影片摄制完成后,被认为是恋爱至上的大毒草、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影片,之后,在中宣部发出的关于公开放映和批判一些坏影片的通知中成为七部坏影片之一。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

6、,影片又因被定性为宣传恋爱至上的修正主义大毒草而遭到批判。即便是在1976年 10月四人帮被粉碎之后,阿诗玛仍然被认为再百花齐放,谈情说爱就是不能放。直到 1979 年元旦,阿诗玛才在全国上映。 此外,影片五朵金花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数不多的几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生活内容的故事片之一。影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政治语言和政治口号,但却很好地向观众呈现了一个风景美、人物美、音乐美、色彩美和社会风貌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形象和一个和谐的、民族团结的新中国的形象。 但是,这些影片并不仅仅只是在讲爱情,它们也与国家、民族有关。换言之,爱情题材、视听愉悦主要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作为观众的各个民族从中所获得的

7、一切视听快感,将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召唤机制。从影像传播的效果来看,这种间接的宣传方式要比直接的反复灌输更为有效,因为任何意识形态目的的达致终究是以影像信息的传通为前提的,观者只有接触、看懂并喜欢某部影片,才谈得上对影片主题的理解和接受。 第三节对叙事手法与叙事结构的创新 早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手法与叙事结构方面也有所创新。五朵金花的插叙手法和芦笙恋歌的倒叙手法等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比较少见的。在叙事结构上,为了体现新中国维护边疆安全、增强民族团结的主题,大多数的民族电影通常都采取矛盾与解决两个段落的传统模式,即在情节叙事上,依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遵照

8、线性的、因果关联的逻辑关系,采取单层或双层的情节结构,即单一反映革命、斗争或将革命、斗争与感情相互交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推动剧情发展但影片五朵金花的叙事结构与同时期的其他一些民族电影有所不同。影片的构想源自一篇反映 12 个白族女性在大跃进中的先进事迹的新闻作品,在曲折的叙事线索中,讲述了一个充满误会和巧合的有趣的故事:再次,影片成为宣传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如五朵金花中出现的自然人文风光使云南大理的三月街夕、苍山、洱海、蝴蝶泉、石林、阿着底声名鹊起,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项目和观光胜地;云南大理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成为金花的故乡,白族同胞一度兴起向片中女主角金花学习的运动

9、,还在当地城市中心的文化广场树起了五朵金花的雕塑群像;金花和阿诗玛不仅成为勤劳纯朴的大理白族女性和热爱自由、敢于斗争和反抗的撒尼人的代名词,而且也常常被用来泛指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 综上所述,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早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爱情片、歌颂型喜剧、音乐歌舞片的全新尝试实现了寓教于乐。这一类充满音乐、歌舞、爱情表达的民族电影,由于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颇具异域特色的风光、歌舞、服饰、民俗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让人眼前一亮。现实中,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观众而言,民族电影的魅力和识别标志正在于电影中独有的异域风情、少数民族特色所形成的陌生化效应。尽管,正如所论述的,民

10、族电影的成就、价值与意义并不仅仅于此。相对于以往直奔主题的剿匪反特片和民族团结片,爱情片虽然没有采取直接的口号式的宣传,但恰恰是它对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侧重才使其中负载的维护边疆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建构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意识形态职能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现在乃至今后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而言,这一类影片的借鉴意义也许更大。例如:当你孤单一人在商场购物时,优美柔和的背景音乐会使你以愉快、平静的心境购物;当你在车站里因电车误点而烦躁不安时,那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悄然响起,就像在安抚你暂时忘却不快和烦恼,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愉悦之情。 总之,背景音乐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不仅应用

11、于广播、电影、电视及公共场所,它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人们在任何陌生的环境中,都能感到亲切与和谐的气氛,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愿背景音乐在带给人们美好愉悦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着它的经济效益和审美效益,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内容简介:第一章作为电影叙事重要手段的对比叙事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诞生于1895年,而在十四年后的 1909 年,格里菲斯在影片小麦的囤积中首次运用两组对比镜头表现穷人和富人:当发了财的粮食投机商在家里大摆筵席的时候,突然接入一个饥饿的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第一章作为电影叙事重要手段的对比叙事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诞生于1895年,而在十四年后的 1909 年

12、,格里菲斯在影片小麦的囤积中首次运用两组对比镜头表现穷人和富人:当发了财的粮食投机商在家里大摆筵席的时候,突然接入一个饥饿的人们正在面包铺前排成长队的短暂镜头,这是电影剪辑中首次使用对比叙事,这两个镜头也是这个伟大的美国导演发明对比蒙太奇的有力证明。十四年,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意味着大量经典影片的出现、高额的票房收入总值、眼花缭乱的电影特技频频刷新电影史。而在当时,电影人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将这一重要的叙事手法创造出来,但其一出现,便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至此,无论从修辞还是叙事角度都拥有强大功能的对比手法正式被引入到电影艺术当中,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这样认为:对比表现了生命的根本

13、意义,对比叙事乃电影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一部电影中可以没有重复、暗喻等修辞和结构手法,但是却不能没有对比。从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键元素一一视听语言来说,电影的本身就是对比,其核心位置无可替代。第一节电影对比叙事模式化的思想基础 凡天下事,必比较然后见其真,无比较则非唯不能知己之所短,并不能知己之所长。这样通俗的论断出自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口中并不为奇,因为比较乃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初及最简单的方法,是生成意义的最基本的结构,在新旧文化交替的关键时期可以成为帮助人们迅速接受新道理的最直接的工具。从世界哲学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其深层的理论依据,最显著的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各项研究成果里

14、,含着一个各派学者都认为是最简单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关系原则一一二元对立的比较原则,它在创造结构主义模式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电影对比叙事的模式类型 中国电影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可谓硕果累累,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若将其放入世界电影史的大背景中,还是处于较为弱势的位置。紧跟着世界电影发展的轨迹,中国电影也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理论倾向和创作特点。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成为中国电影史代际划分的依据。 任何一种叙事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成就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和艺术世界。中国电影对比手法的使用在不同的阶段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中

15、国电影的对比叙事粗略来说从早期的主题人物对比,到中期的视听语言对比,再到后期的多元交融,都和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导演谢飞也曾说:我们的创作在大的方面是应和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变化而变化。 整体看来,无论是二、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的影响,左翼作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文革时期的政治要求,新时期电影本体论的影响,以及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电影市场的要求,都使得中国电影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其中在使用对比叙事手法上也可发现明显的变化轨迹。政治、技术和商业主导着电影的叙事能力、倾向和效果。这明显是影响电影叙事的三种因素,首先,电影离不开社会现实。社会历史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及

16、形式上的变革。中国近百余年的沧桑巨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内核。屈辱、迷茫、反抗、胜利、反思、进步,虽不能简单地以此概括中国历史的变化,但中国电影在不同时期反映的不同主题和内涵是有意无意地和社会背景同向同质的。第二,电影技术的进步。中国电影技术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和起步较晚及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中国影人一直在学习,不断在实践,而且,在将先进技术融和中国文化的同时并非亦步亦趋,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制造。 在重视剧本创作的同时快速的进步,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大大的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内涵,提高了艺术性,这个过程是不断进步和变化的过程。第 三,受众接受的反馈。中国观众是难应付的,一点也不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这句话在今天看来,还应该续写上一句一一但又不耐烦拘泥于模式。 第三章结语 电影作品最终是要面向观影者的,然而为什么观影者会称有些电影看不懂?为什么观影者会觉得有些电影枯燥乏味没有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