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908812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PPT 页数:161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1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文学专题研究之二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第三节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研究对象随着比较文学的不断蜕变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其基本趋势是不断拓展,不断扩大”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梵第根“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在两个因子间的 二元的 关系” 。(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 1、202页。),La litterature comparee,1931年,巴黎大学教授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1

2、8711948)出版比较文学论(La litterature comparee,Colin in Paris),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他把比较文学视同历史科学,认为它应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找出文学影响的途径。,【梵第根观点的狭隘性】梵第根把比较文学的对象限定在“二元”(即两国)之间,又把“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限定于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梵第根的见地】其中包含着两个对于确定比较文学对象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要求:一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应该超出一元性,具有跨越性;二是比较文学研究应该聚焦在文学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一、跨越性

3、: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种动力,它推动着比较文学不断开拓,不断发展。】把文学研究的对象从一国一民族扩展到两国两民族之间,这是初期比较文学的特点,正是这一点,使它突破了传统,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从而与文学研究的其他分支划出了界限,并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后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它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从二元扩展到多元,从文学本科的范围扩展到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不过,这是跨越界限的递进,跨越范围的扩大,而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本身并未改变。,比较文学“跨越性”的判断标准,只有那些跨越了民族界限、文化体系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才能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具备跨越

4、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便不是它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 它的先决条件。,判断以下课题是否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A.罗曼罗兰在法国B.中外文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C.尼采与红楼梦D.鲁迅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E.从中西文化看月亮文学与太阳文学F.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G.诗词曲赋异同论H.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I.圣经与古兰经,二、比较文学研究的关键可比性,在所有具备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中, 只有那些具有比较研究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 才是比较文学的对象。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

5、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可比性是否存在?从何而来?,可比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可比性,可比性来自客观存在,不应该是人为的、外加的东西。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也是一个整体,各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本来就直接间接地存在着种种联系。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自古就有,由此而产生了民族文化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文学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另外,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民族之间,既会表现出它们的差异性,又会表现出它们的共同性,更何况人类相处在同一个地球,经历过大致相

6、似的历史发展过程,他们有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欲望、共同的困惑、共同的追求,也就必然会产生类似的文学现象,尽管这些文学现象又带有各自的特征。因此,即使不存在实际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也有相同和相异的因素,这就为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至于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和其他知识领域之间,同样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人类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发展演变、读者的接受活动等,都与人类意识活动的其他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同样有着比较研究的可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文学关系,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亲缘关系、 类同关系和交叉关系, 构成了比较文

7、学对象的客观基础。当然,这种客观存在的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并不能直接成为比较文学的对象 ,还需要研究者来发掘,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其表现形式有时是显形的,有时是潜在的。,“亲缘关系”,第一,是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例如,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A民族文学中的外来因素(渊源学),或者从放送的角度来研究A民族文学对B民族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流传学)。这种文学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称之为“亲缘关系”。,“类同关系”,第二,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这种文学关系可以

8、称之为“类同关系”。(平行研究),“交叉关系”,第三,是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不同于文学范围内的相互关系,然而,也是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文学规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现象,同样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我们不妨把这种学科之间的联系称之为“交叉关系”。(跨学科研究),蒙田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五四”时期在中国文坛曾一度盛行的“絮语散文”和独具风格的“小品文”,其影响都来自蒙田及其散文。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可能直接阅读法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翻译的“小品文”、或日本厨川白村的日译本来认识和接受蒙田的。因此,英

9、日两国不仅成了蒙田及其散文的接收者,同时也成为其放送者和中国作家接受蒙田的中介,从而对中国作家接受蒙田形成了交叉影响。 这种间接接受形成的交叉影响状况在周作人、梁实秋的作品里尤为突出。,周氏在其美文的短论中,明确提倡要以英国散文为“模范”,并在散文批评中运用的一系列重要审美概念,如“趣味”、“平淡”、“本色”、“苦涩”等,都蕴涵着现代英、法及日本文论概念的新质;然而他在散文创作实践中又更接近蒙田:他的“小品文”在思想上以蒙田的“自我本位”为基础,题材上专注身边庶民琐事,风格上收放自由,张驰有度,既表现自我,又含蓄节制。可以说体现了蒙田散文的神韵对自我的关切、怀疑和反思;对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追

10、求;对社会传统、世俗偏见的反叛。兰姆在其伊利亚随笔中,复活了蒙田的两个基本因子亲和的态度与自我本位,而梁遇春正是通过兰姆译介了蒙田的散文,点评了英译本蒙旦旅行日记,并在春醪集中与蒙田达到了精神上的默契。由此可见蒙田的散文在英、日两国、以及他的英、日译本在中国都有着不同的境遇,这正是作为“放送者”同时又是“接受者”的蒙田及其散文的双重身份具有的多质性所致。,交叉式影响的另一种情况是作为“终点”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性,例如蒙田的文体和风格对英国文学产生过深刻、持久而又多样化的影响。但同为英国作家的斯特恩和拜伦所受影响大相径庭,前者十分欣赏蒙田亲切的趣味和知心絮语的格调,他的小说项狄传就采用蒙田随笔集

11、的风格,以诙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诗人拜伦却从蒙田的“我写我自己”中承袭了“自大性”,强化了怀疑论,走向了孤寂和悲观。可见,分别作为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的斯特恩与拜伦,虽然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与蒙田的风格也大相迥异,但他们都从蒙田散文中吸取了养料,不过两者对蒙田的接受表现出了相当的差异性而已。这就是蒙田对他们产生的交叉式影响。,“比什么”及“如何比”,卢康华、孙景尧在他们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中提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提出一个特定的标准”,文学现象的可比性就会显现出来。这个意见为解决可比性的难题找到了途径。,可比性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

12、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 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 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 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 同源性 同类性。,可比性示例,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 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可比性示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笑,作品中也作为喜剧角色

13、,产生许多笑料。 这两个形象能否比?关键看取什么角度,能否找到“可比性”。,影响研究可比性,表现为寻求两种或两种有上文学的同源性关系。 它建立在对文学影响联系的事实考证的基础上,无论流传学、还是媒介学,其间的影响联系总存在于起点与终点这一历史事实关系的两端。 探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相互影响的起点、终点与经过路线等事实联系。 影响的种类、流传途径与接受方式,构成了影响运动状态的全部内容。这些都是影响研究可比性的内容。,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是寻求同类性。 平行研究是无事实联系的跨文化文学现象内在关系的研究。 因而运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对其相似或相异进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平行的

14、对比,分析、综合、阐释等,这些构成其可比性的内容。 这种研究对象之间,从逻辑上讲,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功能作用或者说价值上的相通,尤其美学价值的相通,属于同类;从时间上讲,虽然有时间上的先后,但这种先后对比较研究来说没有意义,只是一种共时的研究。,小仲马的茶花女和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创作时间虽然相隔二百年,但对于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仍然有意义。 而无论从文学的各个方面比较,还是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来认识分析,都是从功能作用,美学价值着眼来比较分析两个女性的同类性特点:同样的命运,同样的结局,同样为社会所残害。当然还要上升到各自的文化体系中作同中相异的比较分析。,沈从文与福克纳: 虽从标题看不

15、出比较对象的同类性; 但了解这两位作家的人马上想到他们都以满怀眷念描写故乡(湘西与美国南方),极具乡土性。,浮士德与西游记: 从表面看,一部诗剧,一部小说; 前后相距三百多年; 主人公一个是老学者浮士德,一个是神猴孙悟空;从素材看, 一个是典型的西方民间传说;一个是印度教和佛经中结合中国的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浮士德与西游记: 但有论者(张德明)从人类的终极寻求这一文化母题来比较这两部中、外名著,发现: 它们的内在叙事结构相似,都是由寻求者遭遇到各种阻力,经多方艰苦奋斗,终于达到目的。 在这一相似结构模式的比较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一些不同价值观念: 如在共同寻求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孙

16、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不同伙伴关系,前者是契约关系;后者是师徒关系(血缘关系的延伸)。,确定平行研究可比性的角度,从文学自身要素寻求可比性。 人类文学都遵循共同的规律,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结构布局以及创作心理、欣赏心理方面,因而就具有了可比因素。,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文学是人的生存境遇与心灵感受艺术表现,其题材自然有不少相同相似的东西。 比如古今中外的战争题材、爱情题材、家庭生活题材、教育题材等。 比较同一题材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中的表现。,相同的主题,如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孤独主题、异化主题、求索主题等。,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经常表现人面对惨淡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常有寂寞、孤独的感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李白独坐敬亭山;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 普希金叶浦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有着不见容于社会的多余人的苦恼; 奥尼尔的毛猿中杨克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在孤独中跑到动物园向猩猩诉说苦闷。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无所事事,无聊地等待戈多,表现的是现代人的苦闷和孤独。 川端康成的雪国三进雪国追寻艺妓驹子,始终觉得生活、事业、爱情的追求都是徒劳无益,内心中总浸润着一种深深的孤寂与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