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学讲稿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908399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献学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献学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献学讲稿(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古代文献学 讲讲 稿稿 师师 范大学文学院范大学文学院1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古代文献学 讲讲 稿稿主要参考书目:迟铎、党怀兴中国古典文献学 ,金陵书社 2001 年版。张三夕等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中华书局 2001 年版。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 ,齐鲁书社 1982 年版;2005 年新版。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中州书画社 1982 年版;华中师范大学 2004 年新版。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 ,齐鲁书社 1991 年版。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 ,齐鲁书社 1998 年出版。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 ,齐鲁书社 1

2、988 年版。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典藏编 ,齐鲁书社 1998 年版。张大可、俞樟华中国文献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绪论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文献?一、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郑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

3、 根据汉代郑玄、宋代朱熹的研究,这里的“文”指典籍, “献”指贤人,这是已知“文献”的最早含义。明焦竑撰国朝献征录120 卷。 (此处“献” 指当代著名人物。 ) 清李桓撰国朝耆献类征720 卷。 (耆,老也。献,人物。此书辑录清代前期 230 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分类编辑。 )二、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 文献”命名的著作。该书自序对“文献”一词作了更具体的解释: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 历代会要,以及百家 传记之书 ,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 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

4、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 谓献也。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在文献通考中,马氏对此加以区别,凡顶格写的,都是文字记载;凡低一格写的,都是文士议论。三、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四句云: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2后来, “文献”的概念有了 变化, 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 文字资料。如明代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大成 ,后改名永乐大典 。四、文献的当代定义。今天, “文献”一词的涵 义已非常广泛,据我国的 现行国家 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的阐

5、述, “文献: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 。即凡使用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 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之为 “文献” 。因此, “文献”一词的使用非常宽泛,如:文献记录片;电子文献阅览室;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国家图书馆文献杂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上海中医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文献 :记录 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关键词一:知识。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关键词二:一切。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关键词三:记录。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二节 什么是文献学?一、定义:文

6、献学是研究文献的科学。它除研究文献本身外,还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文献学史、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二、文献学研究的内容: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 (1994)认为:形体载体、体裁、体例、体式;方法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历史文献学史;理论文献学理论。其中“形体”应改为“ 本体”,增加文献构成(内部结构)方面的内容。三、 分类:由于“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文献学的内容也就非常丰富。从科学的分类上看,文献学可以分出许多分支学科。根据文献内容可分为: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哲学文献学、民族文献学、政法文献学、方志文献学、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科技文献学以及其它特种文献学。从时代上看

7、,文献学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学(或古代文献学) 与现代文献学。第三节 什么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定义: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等。 )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古文献学史、古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二、研究内容:1、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张等;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等。2、古文献整理的方法。

8、3、古文献学史。可参考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 ,中华书局 1994 年版。4、古文献学理论。薄弱。洪湛侯有粗略介绍。3第四节 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一、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1、甲骨文献的发现与研究。王懿荣发现,郭沫若、唐兰、陈梦家、李学勤、裘锡圭、黄天树等对甲骨文有深入研究。2、敦煌文献的发现、散失与研究。王道士发现, (斯坦因、伯西和大量盗窃)王国维、罗振玉、王重民、刘复、任半堂、潘重规、周绍良、项楚等有深入研究。3、出土文献与中国学术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郭店楚简、上博简中有珍贵资料。二、提高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例一:美国电影斯巴达克斯 ,起义军出征时散发纸质传单。 (约前 73

9、71 年)例二:一本小学寒假作业中有“张良圯下取履”的连环画。黄石公授张良太公兵法 ,乃线装书一函。例三:一家出版社出版明代刘士鏻文致 ,发现于韩国,称其为“一部难得的明人不传秘笈”。学习文献学,可以增强版本意识,对买书甚有帮助。(1) 史记 ,中华书局 1959 年点校本(顾颉刚)最佳。(2) 辞海1989;1999 年。 “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当以后者为佳。(3) 王梵志诗校辑 ,中华书局 1983。王梵志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此书为中国学坛赢得了荣誉,价值高。购书三原则:权威出版社;最新版本;学术水平高。思考题:1、简述“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2、谈谈中国古典文献学

10、研究的内容。3、谈谈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上 编 古文献本体论第一章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生成与流布古典文献的生成与流布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生成一、著也叫“作”、 “造”、 “著作”,具有原创性的创作。(汉)王充:“造端更为,前始未有”,如仓颉作书,奚仲作车,伏羲作八卦,皆为作。(论衡对作篇 )(清)焦循:“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述难篇 )(汉)司马迁:“作五帝本纪第一”, “作三十世家 ”“作七十列传”(史记 ) ;“仆诚已著此书”(报任少卿书 )古人自谦,不敢称“作” ,只自称“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

11、之谓明。 ”(礼记乐记 )如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 ) 班固自称“述高纪第一”, “述惠纪第二”。 (汉书 )司马迁说“ 仆诚已著此书” ,但又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列传,非所谓作也。 ”(太史公自序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王充:“非作也,亦非述也,论也。论者,述之次也。 ”(论衡对作 )其实皆为著。所有文学创作皆可称著。二、述二、述 讲述、阐发前人的观点。讲述、阐发前人的观点。4(清)焦循:“已有知之觉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义久而不明,有明之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义复明,是之谓述。 ”(雕菰集述难篇)主要有以下几类工作:增益,使旧

12、说更完整;删订,使旧说更正确;探微索隐,使之更明晰。诗经毛传、郑笺、孔疏、朱传, 朱子语类多经解经论,亦为述。 三礼之郑注、左传之杜预注、 五经之孔疏、 水经之郦道元注、 史记之三家注、 汉书之颜注、后汉书之李贤注、 三国志之裴松之注、 文选之李善注等。三、编三、编 亦称纂、辑。亦称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而成书。对 原书不加改窜。总集:诗经 (乐官) 、 楚辞 (刘向) 、 文选 (萧统) 、 玉台新咏 (徐陵) 、 乐府诗集 (郭茂倩) 、 全唐诗 (彭定求等)类书:艺文类聚 、 初学记 、 太平御览 、 永乐大典 。丛书: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档案汇编:四库全书档案 、 清代

13、文字狱档案 。甲骨文资料摘抄:清稗类钞 。各种文学作品选、文学史、思想史参考资料: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系列(三曹资料汇编、杜甫卷、红楼梦卷等)辑佚:邵晋涵辑旧五代史 ,来自永乐大典等书 。 四、译四、译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文献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文献1、佛典翻译: 白马寺译经:东汉明帝时,建白马寺于洛阳,迦叶摩腾、竺法(大月人)在此译四十二章经 。 安世高译经。安息国(今伊朗)人,于桓帝建和二年(148)来华,译经 35 部 41 卷(今存 22 部 26 卷) 玄奘译经:

14、本名陈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偃师)人。自幼习佛经。见诸家异说,欲往印度求法,不得批准。贞观三年(629 年)发生灾荒,许外出乞食,遂至兰州、瓜州,过玉门关而达伊吾(哈密) 。只身冒险,所经各国皆礼遇之。终至印度,学习 17 年,融合大乘、小乘二宗,受两派尊崇,皆不及也。贞观十九年(645 年)正月返回长安,见唐太宗,后撰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弟子记录) 。大慈恩寺成,前往译经,达 75 部,1335 卷。赵朴初称赞其“为祖国赢得了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的荣誉” , “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 ”玄奘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似孔子。2、学术翻译:意利马窦与中明代徐光启合译几何

15、原本 (欧几里德) 、 测量法译 (1617 年) 。清严复译天演论 (郝胥黎进化论与论理学之前二章) ,对中国思想启蒙起了很大作用。明清时翻译家很多。3、文学翻译:近代林纾(琴南) 致蔡元培书自称“123 部,1200 万言。 ”辞海云 170 余种,臧仲伦称 185 种。译茶花女遗事 (法小仲马) ,用文言文。第二节 古文献的流播一、口耳相传:早期历史故事、神化传说皆讲唱方式流传, 老子 周易有韵。秦焚书后恢复。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1、藏族史诗格萨尔王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有 200 万行) ;2、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据说 70 章。 (新疆到蒙古一带)3、柯尔克孜族5史诗玛纳斯 (8 部,20 万字。玛纳斯家族 8 代人的历史故事) ,流传于新疆、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地。二、刻铸:甲骨文:殷商、周原甲骨,多为镌刻。青铜器上金文:多为浇铸。曹魏时“三体石经” ,唐代“开成石经” ,都是工匠在石头上刻的,意在流芳千古。三、抄写(殷商清代):印刷术发明之前,各类书籍多赖手抄。如:帛书、简策文字。“汗牛充栋”可说明。纸质文献,最初手抄。如唐以前:多写本,如敦煌文献。唐以后:永乐大典 、 四库全书等大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