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904593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轴承论坛第二届会议论文论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兼谈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上海轴承(集团)有限公司 周金元洛阳轴承研究所周有华推动社会宏观发展,乃至企业微观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当代中外经济学者和企业家都认为:任何社会实体都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所构成的三维社会空间之中,三者联结并构成社会(包括企业)发展的三大推动力,即政治力、经济力和文化力。这三太推动力的组合发展,实质上便形成经济学理论意义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体系。当今世界性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证实了这一点。本文试从企业文化力与竞争力关系的角度阐述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一、经济学原理:企业文化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具有精神性和物质性双

2、重特征1传统经济学原理按照传统经济学原理:(1)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控制、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的结构和形态,使其成为适应自已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等)三大要素构成。(3)生产力各要素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得到丰富。(4)生产力各要素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发挥不同的功能,当它们各自孤立存在时,只可能成为生产力要素形式,而不是生产力,唯在彼此台理组合运动中,才构成完整的生产力形态。(5)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劳动者要素是晟活跃、撮积极、最具能动性的内容。关于这些传统经济学原理的认识,早在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者亚当斯密在

3、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已有阐述。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产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悉、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力。”“只要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一切机械的改良,决不是全由机械使用者发明。有许多改良是出自专门机械制造师的智巧;还有一些改良,是出自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智能”。以上亚当斯密的经典性阐述,反映他已在大机器工业生产早期

4、就认识到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方式、趋势及其规律,并揭示了社会生产过程中已形成以“机械使用者”、“机械制造师”、“哲学家或思想家”等身份出现的物质劳动者和精神劳动者的分化,以及在生产技能、生产工艺、技术设计、企业管理诸方面所显示出各自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关于亚当斯密这种以劳动者为主体、以劳动为载体的企业“智巧”、“智能”等精神因素及其价值认识,100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二重性分析,并以劳动价值论思想,曾予以肯定和总结,明确指出:“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体力和

5、精神力的总和,它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他的活的人体中。一个人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总是要把它发动”。马克思这一经典思想在20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中也曾得到过阐述。但是,在近百年的现代社会生产发展历程中,迟迟未能上升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高度,更未能形成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j,一定的理论概括和总结。106中国轴承论坛第二届会议论文2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从当代经济现实状况来看,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使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发生了极大变化和丰富。因此,从新的经济学原理来考察,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多要素,依其存在

6、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三类:(1)以物质形态存在,作为自然资源配置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如:以自然资源形态或半加工自然资源形态的劳动对象,以及以劳动工具、机器、厂房和运输工具等为物质形态存在的劳动资料等。它们存在的特征是物质性的。(2)以知识形态存在,作为隐性资源组合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如:劳动技能、科学技术、工艺流程、设计方案、企业管理、信息资源,以及价值观念、营销方式等。它们存在的特征是知识性的。(3)以物质性与知识性双重状态存在,作为自然资源与隐性资源的结合物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这一类要素主要体现为生产力中的劳动者要素。作为“自然人”存在的劳动力,它以“活的劳动”(体力劳动)显示劳动者的物质性特征;

7、作为“社会人”存在的劳动力,它以其智力结构和精神劳动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它又显示劳动者的知识性或意识性特征。3企业文化的定义 在以上三类生产力系统因素中,第一类被称之为企业“硬件”,是企业的物质性资源;第二类被称之为企业“软件”,是企业的知识性资源;第三类则是企业的“软硬件”结合形态,井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由科技、管理、技能、教育等综台构成的企韭文化形态对第一、二类资源起着改造和组合的能动作用。唯有这第三类因素的存在及其对第一、二类资源因素的能动作用,才使得三者紧密联结,真正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运动过程,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使三者共同物化为产品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具有精神

8、性与物质性双重特征。也正是基于这种意义,可以得到以下四个结论:(1)文化,就其与生产力关系而言,不只是狭义的“知识”别称,而恰恰更是广义上的具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基本涵义。(2)文化,引申到企业组织的微观层次,必然产生企业文化形态。(3)企业文亿,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自然产物,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全体企业劳动者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总和。(4)企业文化,由于具有精神性和物质性双重特征,在经济活动实践中便使其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即成为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并以文化力形态,与经济竞争力形态并轨合成企业的综合实力体系。二、经济史

9、考察:企业文化是竞争力的精神内涵,具有内生性和内聚性两大功能1企业文化的产生企业文化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客观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由渔狩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的自然产物。作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到工业社会的特有文化现象。换句话讲,一旦有了企业组织及其企业管理存在,不论企业管理者自觉与否,都会自然生成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讲“企业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自觉地坚持把企业文化列为一种科学管理理念或理论,并提升到将企业文化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因素的高度,将文化力与竞争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并有效地并轨纳人现代企业经济建

10、设实践。从近现代工业经济史考察,在英国工业时代早期,由亚当斯密所阐述的精神性劳动价值理念及其与生产力关系的萌芽思想,虽然已由马克思总结归纳,从劳动二重性和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关于物质力(劳动者的“体力”)和精神力的经典结论,但一直未纳入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由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理论,并付诸于企业经济实践。107中国轴承论坛第二届会议论文早在1873年世界经济发生了危机时,随着西方股票市场的崩盘,原本大量采用新机器生产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增长局面被迫陷入萧条期。此时,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企业管理,开始从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为主,逐步转向以行

11、为科学管理为主。“霍桑试验”管理模式就是这时期管理方式的产物。20世纪初期,为了缓解企业劳动关系矛盾和强化企业管理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西方工业企业开始进入以“时间动作”为研究对象,并予以精确计量的工业科学管理阶段。“泰罗制”管理模式就是这时期管理模式的代表。19291933年间,世界经济再次出现危机,西方企业面临生产过剩而导致出现买方市场的形势,为寻求企业投入产出效果和拓展市场空间,开始注重企业整体管理意识及其经营策略取向,并在5060年代逐步进入企业战略管理阶段。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以美国最为典型。在上述从20世纪初开始的7080年时问中,西方企业的各种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基础之上。

12、但无论哪种管理模式,都只重视企业“硬件”而忽略企业“软件”,尤其是忽略了在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即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的劳动者要素的作用发挥,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及其人的能动因素往往被视为“自然人”或“机械人”,而非“社会人”。忽视了劳动者的精神力作用,从而使生产力发展产生了潜在障碍。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由于比较注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实践,使经济发展迅速兴起,并形成对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经济的冲击力。美国企业界出现震惊了,开始通过美日经济及其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中所形成的文化力(即精神力),具有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潜在原

13、动力作用。对此,美国经济学者特普斯忒拉在国际企业的文化环境一书中发出j,感慨:“我们的贸易壁垒正在崩溃,这也是我们文化壁垒崩溃的时候”。就在美国致力于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并期望以此弥台其企业战略管理体系“重硬轻软”的弊端之际,日本也认识到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存在着“重实践少理论”的薄弱性,于是日本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同步进入一个热潮阶段,尤以名和太郎的经济与文化一书最为著名。由于美日两国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使世界性企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以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2企业文化的新内涵我国在以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引入了国外新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并结合中国国情,加

14、深r对企业文化经济功能及其根源的认识:(1)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总和,随着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以及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发展倾向,已充分显示了文化在生产力系统因素中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并以企业独特的文化内生性和内聚性两大功能支撑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2)文化的经济属性或经济功能的产生根源,就在于:文化教育推动了企业高素质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科学技术推动r企业生产力智能化的过程,企业管理推动了企业扩大再生产效能提高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过程,行为规范推动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社会形象确立的过程,价值观念推动r企业全体成员在生产劳动中激发内聚力的过程。(3)企业文化形态

15、的发展及其管理体系的形成,揭示了在日益高度发展的科技文化水平条件下,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过程,已不仅仅是劳动者体力的支出,甚至也不再是以劳动者体力支出为主,而是日益以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知识、创新管理理念和高超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精神力支出为主并构成新的生产力要素内涵。(4)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竞争力的精神内涵和物化动力,以其内生性和内聚性两太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着企业产品附加的经济含量、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并不断适应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同时,企业文化在企业各项管理程序中,还分别演化出与其企业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制度文化”、“营销文化”、“质量文化”、“品牌文化”等子系统。-5_、经济实

16、践对策:自觉地将企业文化融入经济活动全过程,实现文化力与竞争力的并轨发展】08中国轴承论坛第二届会议论文1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已经表明:社会财富价值来源及其价值成份构成,已不仅仅是物质形态;在其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量结构中,非物质形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比例已超过传统工农业生产。据有关统计,当代工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经营方式等精神性或意识性的资源贡献率已超过50;在当代一些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包括信息、文化、教育、金融、证券、会计、保险等行业)的劳动已占到全部社会劳动总量的75以上,并创造着比第一、第二产业更多的价值。这种状况,已难以用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作出解释,即便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或凯恩斯的现代经济学都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因为他们的劳动价值论的计量核心,即在于其计量生产函数变量时,以资金、能源、原材料、设备折旧和以“自然人”为特征的活劳动为内生变量,而科技、教育、管理和以“社会人”为特征的劳动者智力结构及其精神劳动仅仅作为“辅助参考”的外生变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