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从“被科普” 到“追科普”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903997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8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公众从“被科普” 到“追科普”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公众从“被科普” 到“追科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公众从“被科普” 到“追科普”(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9月16日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日8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0084邮发代号:182星期一 癸巳年八月十二CHINASCIENCEDAILY5888总第 期本报讯(记者丁佳)9 月 13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纳斯爵士一行。白春礼和保罗纳斯分别代表中科院和英国皇家学会签署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将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和支持两国的合作研究。这份名为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的文件指出,中英两国都认识到了科学的价值和其对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能够产生更多价值的潜力。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鼓励两国科学家抓住机

2、遇,携手合作,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并探索推进中英两国乃至世界繁荣与发展的开创性科学进展。声明提出,作为致力于引领世界科学研究的国家,中英两国在科学问题上是理想的、可紧密合作的伙伴,可共同分享科学思想、技能、资源和实践经验,并在携手并肩、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将基于知识的创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白春礼表示,合作是提高科学效率和质量的必要途径,中英两国科学家需要携手努力,共同应对双方所面临的挑战。目前,双方已顺利完成去年所定下的全部工作,希望今后能更深入地开展更多有意义、有影响的交流合作活动。保罗纳斯对中方的热情接待表示了感谢。他说,中国科技在过去10年内,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中英科技界需

3、相互学习,继续推进未来的合作,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粮食问题等挑战。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中科院副秘书长谭铁牛、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托尼奇萨姆等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见和联合声明签署仪式。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签署联合声明白春礼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作报告本报讯(记者黄辛)9 月 12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院士应邀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作了题为把握新科技革命机遇,努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专题报告。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阶段的重要活动,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积极组织系统各研究所领导干部进行了集体学习。白春礼在报告中介绍了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他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

4、人类面临的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既是对经济社会的挑战,更是对科技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各种技术手段去研究、去创新、去解决。传统的发展方式将给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难以为继。“因此,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时,“科技革命还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驱动。”白春礼表示,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科技发展的态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升我国自主创新与规模产业化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科技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白春礼指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

5、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 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同时,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对科技创新也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白春礼提出,必须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9月14日,全国科普日大幕开启。此后7天,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将开展7大系统活动,一盘盘“珍馐佳肴”将不断呈上前台。弹指惊雷,白驹过隙。2002年6月,中华

6、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一年后,主题为“科学技术普及,你我共参与”的首届科普日应运而生。蓦然回首,不经意间,科普日已迈入第十个年头。十年的风雨兼程,十年的披荆斩棘,十年的筚路蓝缕,如今,科普日已成为中国科协的品牌活动、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科学传播的拳头产品,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在科技界、高校、社区、农村都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回望科普日十年,中国的科普活动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绩斐然。在中央政府、科技协会、教育机构的群策群力下,科普活动从线上到线下,从城市到农村,从高校到社区,呈 现如火如荼的势头。昔日的星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2004年,网络大潮刚起,科普工作者就已提前布局。科

7、协登高一呼,“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成立。2006年,国 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2012年,“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启动。同年,清华等高校将培养科普人才纳入研究生招生简章。科普不但需要国家规划,也需要科学家的参与。近年来,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流科学家,也奋战在科普前沿。2013年6月,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亲临中国科技馆,向200多名小学生讲解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台上,院士妙语连珠;台下,观众掌声雷动。让科普走近学生,让大师走下“高台”,戚发轫院士的行为绝非孤例。此前,探

8、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亲赴贵州,为民 众解读“登月的奥秘”。再往前推,还有跑遍湖南14个市州、作科普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院士们开始不再单枪匹马地做科普,而 是 开 始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2013年8月,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炉。这样一本针对青少年的启蒙读物,居然云集了110多位两院院士亲自操刀,其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更是出任总编。这样的豪华阵容,目的只有一个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科研的向往、对科学家的热爱。科普日十年,回头望,科普人用勤劳和心血,换来今日科普的大发展、大 繁荣、大 昌盛。但同时,当前科普工

9、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科普工作仍难言胜利。公众科学素养仍不高,“ 伪 大 师 ” 层 出 不 穷 。2013年7月,马云拜访“气功大师”王林,却在不经意间,揭开了“大师”的 骗子面目。此前,道士李一也曾靠电流治癌的骗术风行一时。这些骗子在被揭露之前,就已凭借“伪科学”行骗多年,其信徒中不乏高官、明星、商界名流。“大师”横行,折射出公众的科学素养依然不够。科普未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推广缺乏“主力军”。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强调,要把科学传播放在与技术转移转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院士带头做科普”已 蔚 然 成 风,但对大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科普工作似乎离他们很遥远。“评价科研人员是看学术成果,科普并不

10、在评价体系中。”师昌绪院士曾这样分析其原因。科普内容、形式较单调,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国内的科普书籍多形式单一、内容浅显,对成年读者缺乏吸引力。国外的科普著作不但种类多、题 材 多 、层 次 分明,且多出自一流科学家之手,内容新颖而不失风趣。另外,我国的科普工作常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在场馆开放、主题演讲、板报展品等方面力度很大,但往往缺乏持久性,且存在地区局限性。如何让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如何让科研人员发挥科普的积极性?如何让公众从“被科普”到主动“追 科普”?如何让科普从“庙堂之高”渗入“ 江 湖 之 远 ”? 这 些 问 题,委实值得深思。不能让科普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不能让 老百姓自发感受

11、到科学的重要性、必需性、必然性,不 能 让 科普形式变得喜闻乐见,公众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科普就注定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手中沙。今天的科普,应 真 正 以 公 众 为中心,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需要的科学知识。让公众“追科普”,关键是让科普工作“以人为本”、“ 以需为先”、“ 以 用 为上”。 针对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应 建 立 科普即时响应机制,迅速提供或协助公众了解、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此外,应不断把握时代对公众的新要求,提供与时俱进的科普服务,以公众需求为引导,提高其科学生活的能力。让公众“追科普”,重 点 是 让 科普形式更生动、更灵活、更多样

12、。学校教学是科普的重要渠道。政府应当理顺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在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改进上发挥作用。在出版领域,应发挥专业科学家的作用,力争推出更多有质量、有深度、有新意的科普作品。在活动策划时,应多制作一些科普电视节目,多加强科学知识的网络传播,让新媒体为科普插上翅膀。让公众“追科普”,核 心是帮助科研成果顺畅地转化为科普资源。长期以来,科 研 与科普之间存在“断层”和“ 割裂”,科 研 过 程 和 成 果 不 能 为 公众 所 了 解 ,导 致 公 众 认 为科研成果与日常生活无关。因此,要多让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加快科研成果转变成“世俗化”、“ 通俗化”、“ 实 用 化 ”的科普资源,为科普提

13、供充足、新鲜、丰富的给养。天翻地覆慨而慷。展望未来,科普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国家有关领导人曾提出,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5%。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科普工作者义不容辞,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携手与同心。科普,从来不应只是一群人的战斗。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当下,对于广大科普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在和煦的春天,播下科学的种子;在绚烂的秋季,收获创新的硕果。”当以此语,与科普工作者共勉。让公众从“被科普”到“追科普”周一平主持:张明伟闫洁专栏信箱:本报讯(记者潘希)9月

14、14 日,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201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拉开帷幕,北京主场活动在北京园博园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和刘延东、刘奇葆、李源潮、赵乐际、郭金龙、韩启德等领导同志,当天上午与首都群众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刘云山强调,保护 生 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加强科技知识普及,推动形成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氛围。此次全国科普日活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环保部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普及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国各地科普工作的蓬勃开展。据悉,除了北京主场活动外,全国各地

15、还开展了科普日联合大行动,集中组织科技场馆、流动科技馆、科 普 大 篷车等,深入农村、社 区 、学 校 等 开展广覆盖、多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向公众全面普及生态环境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维护环保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良好氛围。此外,科 普 日 期 间 ,各地 高 校 、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开放日活动,社区进行科普益民行动,农村开展科普惠农行动,青少年也会参加科普联合行动。又讯(记者潘希)全国科普日十周年座谈会9月15日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表示,全国科普日十年来为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作好科普工作,关键在于弘扬科学精神、惠及人民

16、群众。韩启德说,十年来,各地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的重点科普活动达4万多次,参与公众逾7亿人次,这 充 分 说 明科 普 日 活 动 得 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他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普工做成效明显,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做好科普工作,关键在于弘扬科学精神、惠及人民群众。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在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宣传和科学方法的传播方面加大力度,要让科技更加贴近公众,要用好信息和传媒手段,积极拓展网上科普阵地,下大力气建设基于网络的数字科技馆,提升人们参与科普的兴趣和热情。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主持。2013全国科普日拉开帷幕9月14日,由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国家粮食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节约粮食,从我做起2013 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亮相2013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现场。在活动现场,小学生们为来往观众完成了“数出来的余粮和营养”、“ 土壤酸化实验”等 四 个 实 验 ,号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