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规范-2007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893528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79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规范-2007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工程测量规范-2007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工程测量规范-2007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工程测量规范-2007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工程测量规范-2007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规范-200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规范-2007(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设部国家标准)3.1 一 般 规 定3.1.1 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 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

2、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 2.5cm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 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 采用统高斯投影 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3.2 卫星定位测量()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3.2.1 的规定。表 3.2.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 平均边长()固定误差 A(

3、mm)比例误差系数 B(mm)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 9 10 2 1250000 1120000三等 4.5 10 5 1150000 170000四等 2 10 10 1100000 140000一级 1 10 20 140000 120000二级 0.5 10 40 120000 1100003.2.2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 (3.2.2)22)(dBA式中 -基线长度中误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平均边长(km)。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 控制网

4、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m= (3.2.3-1)nWN32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mm)。2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3.2.3-2)的规定。m (3.2.3-2)()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2.4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2 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 2 个以上高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边长,宜构成大地四

5、边形或中点多边形。3 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 6 条。4 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 1.5 倍。5 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取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6 对于采用 GPS-RTK 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3.2.5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2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 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

6、应有强烈干扰接受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3 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3.2.6 控制点埋石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并绘制点之记。)GPS 观测3.2.7 GPS 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2.7 的规定。表 3.2.7 GPS 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接收机类型号 双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仪器标称精度 10mm+2ppm 10mm+5ppm 10mm+5ppm 10mm+5ppm 10mm+5ppm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静态 15 15 15 15 15卫星

7、高度角()快速静态 - - - 15 15静态 5 5 4 4 4有效观测卫星数快速静态 - - - 5 5静态 3090 2060 1545 1030 1030观测时段长度(min) 快速静态 - - - 1015 1015静态 1030 1030 1030 1030 1030数据采样间隔(S) 快速静态 - - - 515 515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PDOP 6 6 6 8 83.2.8 对于规模较大的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3.2.9 GPS 控制测量站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1 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32 天线安置的对中

8、误差,不应大于 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 1mm。3 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4 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的测站信息。() GPS 测量数据处理3.2.10 基线解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 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 30min。2 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3 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3.2.11 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1 )(3.2.11-5 )式的

9、要求:(3.2.11-1 )5nWx(3.2.11-)y(3.2.11-)5nzW = (3.2.11-)22zyxw(3.2.11-)53n式中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3.2.11-10 )式的要求。 (3.2.11-6)nWx2(3.2.11-7)y(3.2.11-8)zW = (3.2.11-9 )22zyxw(3.2.11-10)n3式中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3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3.2.11-11)式的要求: 4(3.2.11-11 )2d3.2.12 当观

10、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的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 3.2.4 条第 3 款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3.2.13 外业观测数据检测合格后,应按 3.2.3 条对 GPS 网的观测精度进行评定。3.2.14 GPS 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 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 WGS-84 坐标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 WGS-84 坐标系统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2 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 3 倍.3.2.

11、15 GPS 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 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后三维约束平差。2 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 3.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3 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4 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应满足表 3.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3.3 导线测量()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3.1 的规定。测回数等级导线长

12、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秒)测距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 1 秒级仪器2 秒级仪器6 秒级仪器方位角闭合差(秒)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三等14 3 1.8 20 1/150000 6 10 3.6 n1/55000四等9 1.5 2.5 18 1/80000 4 6 5 1/35000一级4 0.5 5 15 1/30000 2 4 10 1/15000二级2.4 0.25 8 15 1/14000 1 3 16 n1/10000三级1.2 0.1 12 15 1/7000 1 2 24 1/5000注:1 表中 n 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 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

13、的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 2 倍。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 3.3.1 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 规定长度的 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 3.3.1 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 0.7 倍。()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埋石3.3.4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5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测 2 个已知方向。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3 结点间

14、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3.3.5 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 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3.3.6 导线点的埋石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

15、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 2 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 1 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 1.5 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 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 10,2级仪器不应超过 15,6级仪器不应超过 20。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 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 1.5。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 1。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 3.3.8 的规定。表 3.3.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 仪器精度等级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秒)半测回归零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