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878680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祆,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文章反复论证了人通过一定努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观点,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如把它当成物来蓄养而控制它,顺应它而利用它。荀子认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去思慕天,就违背

2、了万物的实情。出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外,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这是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学情分析1、高二学段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的大体意思。但还需要继续在古文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学习和积累。2、在必修二模块,学生学习了劝学,对荀子和他的文章风格有所了解,学习应该有一定的亲切感。特别是对论说文的写法感兴趣,有学习的愿望。3、高二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历史学科或是政治学科,对荀子的哲学观点是有所了解的,对于天与人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学目标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词汇、写作以及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

3、二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选文,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主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体现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二、作家作品1、乱世哲人荀子荀子(约前313-前 230)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

4、长)。约公元前 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 年,死于公元前238 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

5、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

6、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教案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教案。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

7、,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孙氏之儒指的就是旬子这一派。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或“俗儒”,对以儒家正宗自居的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

8、思想家。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1、天道观: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荀子&天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

9、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

10、高的理论价值。2、认识论: 荀子指出: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 “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须“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 虚壹而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

11、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荀子&解蔽)。如做到了“虚壹而静”,也就可以达到“大清明”。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以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的观点。3、人性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

12、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荀子&性恶)。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荀子&礼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

13、一致的。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4、礼论: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提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荀子认为,“礼”的内容虽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师旅”等等,实质不外乎“养”(“养人之欲”)和“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