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876871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三年来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医方法研究关键词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推拿;中药外敷; 针刀;临床治疗; 综述,学术性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婴幼儿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头斜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头项活动不利,甚至面部变形的一组病证,该病的发生率为 0. 4% 1. 9%1 ,是仅次于髋关节脱位、马蹄足第三大骨骼肌肉系统先天性畸形2 ,Macdonald D3将患儿分为胸锁乳突肌有肿块或胸锁乳突肌肌肉紧张,但无肿块两类。本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年龄大及发生于面部、颈椎等继发性畸形改变者,则斜颈和面部畸形越难于完全矫正。颈患儿多在出生后即可发

2、现,因此家长应给予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斜颈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可恢复,因而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并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对 1 岁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应采用手术治疗4,西医治疗多提倡及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5 。笔者通过阅读文献,总结了近三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方法,希望为患儿家长及临床大夫治疗本病提供方法思路。一、治疗方法1. 推拿治疗推拿手法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无痛苦,易被小儿接受。本法可舒筋活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减轻痉挛,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病变部位肌肉韧带的修复,调节肌张力。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所言:“按摩可使筋节舒畅,血脉流通

3、。盖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施术时,手法宜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切忌强搬硬拉,应时时顾及稚阴稚阳未充之形体。依据患儿病型采用不同治则与手法治疗,肿块型,治法为软坚散结消肿为主,治疗在常规操作基础上,重点按揉、提拿肿块;非肿块型,治法为舒筋解挛,牵伸患肌为主,治疗在常规操作基础上,着重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及加强被动牵伸患侧胸锁乳突肌。许丽6等采用揉捏牵转法。具体步骤如下: 推揉法: 患儿仰卧位,不用枕头,术者坐在患儿头前方,采用滑石粉作为介质。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 5 分钟,以舒筋活血。重点在块状物或条索状物处。拿捏法: 体位同上,术

4、者用拇指、食指指腹捏拿、弹拨患侧胸锁乳突肌往返 5 分钟,以松解其粘连。拉法: 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都,另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牵拉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幅度由小渐大,在生理范围内反复进行 10 20 次,以改善恢复颈部活动功能。旋转法: 体位同上,固定患儿双肩,在上法基础上,术者托住患几头部向患侧肩部旋转 10 20 次。接着再重复操作第一步。如伴有颜面部不对称及胸椎侧弯,可配合局部治疗。以上方法每次治疗时间约为 15 20 分钟,初期每日治疗 1 次,20 次后可改为隔日 1 次,2 个月为 1 疗程,连续治疗 1 3 疗程。肿块较大或病程较长者可适当延长

5、治疗时间。江振家7等采用具体步骤如下: 揉推法:患儿仰卧位,颈部垫薄枕,医者坐于患儿头部前方,患儿家长站在患儿一侧, 双手分别固定患儿双肩。 医者将患儿头转向健侧,患侧颈部充分暴露,以滑石粉作为介质,用食、中、 无名指三指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 从起点到止点,重点在块状物或条索状物处,往返揉推约 5 min,以舒筋通络。 再在健侧揉推 35 遍。 伴斜方肌紧张的患儿, 当揉推至胸锁乳突肌上段时并用中指按揉风池穴,以松解患侧斜方肌。 捏拿弹拨法:用拇、食指指腹相对用力,捏拿、弹拨患侧胸锁乳突肌 35 遍,以松解粘连。 侧向搬按法:患儿侧卧,医者以一手拇指顶住患儿一侧横突, 另一手手掌托住患儿对侧面

6、颊,向上搬按 57 遍,拇指定点从 C6C1 横突逐渐上移,幅度由小渐大,以纠正颈椎侧弯,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 左右旋颈法:家长固定患儿双肩,在上法基础上,医者托住患儿头部向一侧肩部旋转,保持数秒,再向对侧施术,重复各 10 次。 按揉肩井、拿肩井。 如伴有颜面部不对称及胸椎侧弯,配合背部膀胱经穴位按揉、按压、捏脊 35 遍。以上方法每日治疗 1 次,每次约 1520 min,10d 为 1 个疗程。 以 20 d 为治疗期限。韦士强8等采取三步疗法。第一步:家长抱小儿在胸前,患儿背对术者(3 个月以下小儿可用俯卧位),术者用滑石粉作为介质,在患儿的双侧颈、肩部进行点揉,点按风池、风府、肩

7、井、天宗,反复数次,待患儿颈肩部肌肉放松后,从下往上捏脊3-5 遍,擦督脉透热为度。 第二步:患儿仰卧位,在颈部放一薄枕,使患儿头部后仰,充分暴露患侧胸锁乳突肌,采用推桥弓的手法,力度以患儿能够忍受为度。重点在胸锁乳突肌的起点、止点及肌腹,反复数次。第三步:患儿仰卧位,去枕,术者一手放于患儿后枕部,一手托住患儿下领部,缓慢拔伸数次,然后在拔伸的过程中使患儿头部缓慢转向健侧,逐渐拉伸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 5 -10 次。马坚9等采取治疗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头侧,以按摩乳为介质。患儿家长扶按住患儿双下肢,医者一手扶住患儿颈后部,使其头向健侧移动并稍扭转,置于矫正体位,医者另一手蘸按摩乳

8、进行手法操作。放松:用食、中、无名指按揉法沿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桥弓穴)揉动,上下往返操作,手法宜轻宜缓,使患儿能适应后续治疗。频率 90 次 /min 左右,治疗 2min。剥离松解肿块:在放松的基础上,医者用拇指与食、中指拿、捻患侧胸锁乳突肌,重点拿、捻、弹拨肿块及挛缩部位以剥离、松解肿块。频率 90120 次 /min 左右,治疗 10min。再放松:医者用拇指指腹沿胸锁乳突肌从上而下进行按压,手法力度适中。频率 60 次 /min,治疗 2min。牵拉胸锁乳突肌:医者一手下压患侧肩部,另一手拿持患儿脑后枕部向健侧牵拉,使胸锁乳突肌被动伸展,视病情牵拉 510 次。整理:为预防患儿因头

9、部歪斜而致相关肌肉痉挛、萎缩,对患侧斜方肌上 1/3 部分、肩胛提肌上部及颈后深层竖脊肌予以提、拿、揉法,此手法宜轻柔,治疗 2min。每天治疗 1 次,10 次为 1 疗程,休息 3 天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共治疗 4 疗程。随访 12 周。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王华兰10等采取治疗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医生采用推和揉抓胸锁乳突肌患侧 2 分钟。 医生一手托头,另一个拿着下颌,然后推头部向健侧,重复2-3 次,逐渐延长胸锁乳突肌痉挛。轻弹,推及于患侧 2 民。治疗胸锁乳突肌揉捏操作医生裂筋给予每日一次, 10 次为一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卢松11等采取治疗方法。患儿仰卧位,不用枕;医者坐

10、于患儿头侧;以滑石粉、按摩乳或按摩油等为介质。每日治疗 1 次,每次 1520 min。以 2 个月为 1 个疗程。 (1)按揉弹拨法: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按揉法沿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桥弓穴)来回揉动,然后轻柔弹拨胸锁乳突肌,重点弹拨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及(或)肿块。按揉法与弹拨法交替使用,约 10 min,频率 100 120 次/min。(2)拿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重点拿捏肿块及挛缩部位。约 2 min,频率 100120 次/min,手法由轻及重,以患儿能承受为度。(3)被动牵伸法: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健侧,使患

11、儿头部在额状面内作被动侧向运动;然后将一手扶住患侧枕后部,另一手扶住健侧下颌部,使患儿头部控制在垂直轴上,向患侧作缓和的被动旋转运动,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轻柔,各反复 2030 次。针对 100 d 至 1 岁的患儿,可采用自重牵引,即医者双手托住患儿下颌部,并托起,利用患儿自身重力牵引。为增强治疗效果,家长可在患儿睡眠、喂奶时应用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注意力等方法,向与斜颈相反方向纠正姿势。(4)按揉法:按揉患儿两侧颈项肌、斜方肌,约 2 min,配合轻拿肩井穴,结束操作。张利群12等采取治疗方法,家长怀抱坐位或患儿仰卧位,医者用滑石粉涂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及患处。用拇、食、中指指腹拿捏胸锁乳

12、突肌,重点捏硬结或条索状处,然后食、中、无名指自上而下施揉法与抹法,再用拇指揉法在患侧枕骨、颈项、肩背、冈上肌、斜方肌处放松操作。最后拔伸牵引颈部,施摇颈、扳颈手法活动颈部。对于面部发育不对称者,加用点揉风池、风府、天柱骨、肩井、颊车、太阳、下关、丝竹空、童子髎,并用大鱼际、大拇指揉面颊。每次治疗分钟,隔天次。个月为个疗程。治疗个疗程。段振宇13等采取治疗方法,颈肩捏揉法:病儿由家长侧抱,医者用拇指、食指在患者侧颈肩部反复作捏揉治疗 10 分钟左右,以局部微红为度。提拿弹拨法:医者用拇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反复弹拨、提位胸锁乳突肌 20 次,以增强深层组织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挛缩,恢复肌

13、肉的弹性。分离粘连结节法:医者用拇指、食指、将挛缩物捏起,二指相向用力,反复捻揉粘连、挛缩的结节,促使粘连分离,结节消散。侧搬法:医者一手固定患侧肩部,一手扶住患儿头颅,将颈项渐渐搬向健侧,以逐渐拉长病变之胸锁乳突肌,使挛缩的筋健得以舒展。但动作宜轻柔,不能超越颈项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旋转法:医者双手托住患儿头部,环旋颈项,反复数次,以滑利关节,调和经络,增强颈项活动度,使废用的关节功能得以恢复。王翠平14等采取治疗方法,选天宗、肩贞、肩井、风池、伏兔等穴并以局部按摩相结合,手法用推、拿、揉、摩、捏、弹、拨、点按、拔伸等。患儿坐在父母怀中,以便限制其活动,医者站其身后,在施术部位涂上婴儿爽身粉。

14、然后一手扶于头顶,另一手拇指指腹沿颈部上下运用轻手法进行按摩。可使胸锁乳突肌肌肉组织拉长,并以被动活动来松弛该肌,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患侧肿块消散,僵硬挛缩缓解而达到目的。2min 后用拇指按揉患侧肩上斜方肌和肩胛内侧,多指拔揉胸锁乳突肌; 弹拨胸锁乳突肌下腱,按揉乳突下方,推、摩、揉患侧肩臂、颈项部。手法应轻柔,忌用暴力,手腕关节放松,以免造成新的损伤。然后使用拔伸法,拔伸时医者仍站在患者后方,两掌放于患儿双肩上,掌尖翘起,掌心相对,五指均匀分开,指尖抵住枕、颞部小缘,缓缓上顶,直至肌肉拉直,持续 1min 左右,缓缓放松。拔伸 3 5 次,然后捏、揉、拿颈肩背。取穴由远到近,由轻到重,

15、再由重到轻,以患者耐受为度。反复 6 10 次,治疗 20min 左右。最后由家长固定患侧肩部,医者一手扶住患儿下领部,另一手扶住后头部左右旋转,3 4 遍。程爱军15采取治疗方法,患儿取坐位或卧位,局部用滑石粉作润滑剂。按揉法 :医者用拇指指腹揉患侧风池穴,然后沿胸锁乳突肌从上而下反复揉按数遍,重点按揉局部肿块。弹拨提拿,医者用拇指在肿块及周围反复弹拨,然后再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提拿肿块,反复 35 遍。颈部伸展扳拉法,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进行数次。拇指按揉患侧肩部数遍,再用小鱼际推揉颈肩部。最后按压风池、缺盆、

16、肩井穴结束。连续治疗 10d 为 1 个疗程,1520min/d。间隔2d 再进行下 1 个疗程。 李福敏16采取治疗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医生取适量滑石粉,避免擦伤患者皮肤,用拇指指腹轻揉患侧胸锁乳突肌,一般分钟左右为宜。医生一手扶住患者的肩部,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部,把患者的头向健侧肩膀牵拉,幅度逐渐变大,拉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反复牵拉次。双手托住患者的下颌,转向患侧,反复次左右。用拇指和食指揉捏患者肩部数次。每天次,每周次,连续治疗个月。舒琴17推拿常规操作,患儿仰卧位,不用枕; 医者坐于患儿头侧; 以滑石粉、按摩乳或按摩油等为介质。医者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按揉法沿患儿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 桥弓穴) 来回揉动,然后轻柔弹拨胸锁乳突肌,重点弹拨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及( 或) 肿块。按揉法与弹拨法交替使用,约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