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景物描写

笛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0MB
约12页
文档ID:25872388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景物描写_第1页
1/12

 院网首页 本网首页 学术社团 学术期刊 文学所 文学系 博士后 访问学者 文学评论网络版 文学遗产网络版 文学年鉴网络版 文学人类学通讯 学界要闻 原创天地 世界文学 域外汉学 学者风采 学人访谈 论著评介 学术争鸣 专题研究 诗文鉴赏 古籍整理 书目文献用户:密码:注册 会员中心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世界文学 > 比较文学景物描写:《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收藏文章阅读数[860]之比较李建军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与文学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在民族文学格局和世界文学系统中有着多重可比性的世界在本世纪的中国长篇小说中, 《白鹿原》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的博大的人道情怀,独特的历史意识,圆整的人物塑造,巨大的艺术成就,都使它具备了与世界上优秀文学作品的可参比性在森林般的世界文学巨著中, 《白鹿原》无疑与《静静的顿河》有着更多的契合点: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战争观,站在两种冲突原则之间的第三种立场上的叙述态度,对妇女命运和境遇的关切和同情,悲悯的生命意识,对正义、爱情等美好事物的热情赞美,对民族苦难的深切体察和难以释怀的忧患,等等。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 《白鹿原》是从《静静的顿河》这棵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它因缘际会,在二十世纪暮色苍茫的中国文坛上,爆燃出一片奇幻美丽的火树银花陈忠实少年时期便如痴如醉地读了《静静的顿河》[1],后来,当他写出了《白鹿原》 ,在举例说明“民族间的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交流的最好手段,便是文学”的时候,所举的例子,便是《静静的顿河》 [2]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对陈忠实的文学创作,确实有着深巨的影响但是,吸纳是为了生长,借鉴是为了超越,因此,脱不出前人范围的文学努力,都是失败的对此,陈忠实的认识很清醒:“一个在艺术上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的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风姿,永远不能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永远走不出被崇拜者的巨大荫影……必须尽早甩开被崇拜者那只无形的手,去走自己的路 ”[3]陈忠实以一部《白鹿原》 ,不仅从作为小说家的精神追求上超越了他的周访问排行月访问排行总访问排行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与? 后现代、后现代理论 论英法喜剧与中国现代喜剧分流 从“ 新民 ”小说到“人的文学” 阅读世界文学的挑战与对策 ——大卫·达姆罗什的《怎样阅读世界文学》 两个异域男性作家视角中的美丽女性形象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翻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之新与旧 对伟大诗人的全新观照 ——读《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 德国古典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 中国文学网” 会老师柳青,而且也在艺术上显示了他的作品与包括《静静的顿河》在内的母本作品的迥异的风貌。

本文试图通过对《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的非情节性因素之一 —景物描写的比较,来揭示这两部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异同及其成因一、敛约与横恣:《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对景物描写的不同策略议论、抒情、描写等构成了小说的非情节因素在一部具有客观倾向的现实主义性质的小说中,议论和抒情往往是比较节制的,常常潜隐在情节与场景的客观展示中但描写作为叙事文学的次于情节叙述的第二大表现手段,在一部本质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小说中,却总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发挥着重要的艺术功能《白鹿原》是一部浓缩度极高的长篇作品它含涉了悠广时空中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篇幅却并不算长,接近50万字,这与《静静的顿河》译成汉语的155万字相比,就象一首律诗与一首排律相比一样造成这一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两部作品对待非情节性因素的策略有所不同陈忠实立意要将《白鹿原》写得简短一些, “原计划不超过40万字,结果写到50万 ”[4]而要把小说写得精炼而丰厚,就不仅要求作者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倚仗语义指涉繁丰的高密集度的叙述,同时也要惜墨如金地对待描写,尤其是景物描写 《白鹿原》的策略是重情节轻心理,重显示轻宣抒,重叙述轻描写,重省笔渲染,这样, 《白鹿原》在景物描写上,采取的便是古人所说的“极省法” ,它通常将景物描写掺融于叙述之中,又绝不让景物描写阻滞或间断叙述的气势和连贯,而是使之服从于叙述的需要,这便使得《白鹿原》的景物描写显得极其节制非常简约,例如:“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呈现出喧闹之后的沉寂。

灌渠渠沿上堆积着刚刚从田地里清除出来的包谷秆子麦子播种几近尾声,刚刚播种不久的田块裸露着湿波渡的泥土,早种的田员,请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注册成为新会员?诸位网友,敬请谨慎网上言行,切莫对他人造成伤害验证码: 地已经泛出麦苗幼叶的嫩绿秋天的淫雨季节已告结束,长久弥漫在河川和村庄上空的阴玻和沉闷已全部廓清大地简洁而素雅,天空开阔而深远 ”[5]这段描写,除了第一句有一个比喻,其他全是素净的描写前边一句是总括性的中景描写,中间几句分别描写了三个近景的物象,最后两句又将笔墨荡开,优美而简练地对天空和大地进行远景勾勒,总体看来,简洁明丽的一幅宁静的乡村风景画,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又如:“祠堂门外的嘈杂声,搅扰了徐先生的安宁后晌放学以后,孩子们背上竹笼,提上草镰去给牲口割草,徐先生就到河边去散步杨柳泛出新绿,麦苗铺一层绿毡,河岸上绣织着青草,河川里弥散着幽幽的清新爽朗的气息他一边踱着步,一边就吟诵出长短句来待回到祠堂里,就记到纸上现在已有一厚探了,题为《滋水集》 , ’(P99)第二十章写鹿三去杀小娥,走进村巷时, “月亮已经沉落,村巷一片漆黑” P351)第十六章写白嘉轩与鹿三铡草:“切断的首楷草齐刷刷扑落到脚面上,散发出一股清香的气味,从土打围墙上斜泄过来的一抹夕阳的红光照在主仆二人的身上。

”(P266)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白鹿原》的景物描写优美而简洁,紧紧附丽于情节叙述,对于叙述的节奏,起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调节,而不是阻断情节叙述的张力,影响叙述气势的流贯,其中有的描写甚至干脆就简化为一个修饰性的句子成分(如上述最后一例)与《白鹿原》的景物描写以节制、简净取胜相反, 《静静的顿河》的景物描写则采取“极不省”法,浓墨重彩,横恣繁复,以期体色揣称,穷形尽相,如流云排天而过,如江河铺地而来,常常阻断叙述,形成巨大的休止间隙《静静的顿河》凝重、悲怆的景物描写,如荡气回肠的交响乐,为整个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展示,构设出苍凉的黑色背景 “哥萨克沉默着走到连队宿营的地方天色己经大黑了微风从西方吹来大片的黑云从某处的池塘里吹来一阵一阵的河湾、潮湿的泥泞和淡薄的腐烂的气味……黑云在森林的上空飘动,使好些投落在大地上的、黯淡的和非常忧郁的黄昏色彩更加黑暗更加浓厚了 ”(《静静的顿河》 、金人译本,P414)“米希卡·珂晒活依和‘丁钩儿’直到第二天夜里才从卡耳根斯克走出来雾气弥漫住了草原,在山谷里盘旋,往深沟里钻,遮蔽住断崖的斜坡被云雾弥漫着的土岗闪着亮光鹌鹑在嫩草当中鸣叫月亮在高高的天空中飘着,很像是丛生着芦苇和棒子的池塘当中的一朵熟透了的小小的睡莲花。

”(金人译本,P970)《静静的顿河》的景物描写,与《白鹿原》中的景物描写相比,具有更为强烈的抒情性,更注重调动比喻等修辞手段,甚至不避叠架之嫌,对描写对象进行大量的迭加性修饰,借以赋予景物描写一种整体的隐喻功能和象征意义,以自然景观与人事的同构性为契机,在自然苍凉背影上,凸显战争和暴力的反人道本质,召唤人们回到真正的生活状态中去与《白鹿原》景物描写的简洁明快相比,《静静的顿河》的繁丰的描写,便很容易招致不同的评价格雷厄姆·格林就批评《静静的顿河》描写自然景色的简短章节( 顿河的春、夏、秋、冬)一再重复,其手法过于呆板,不能使故事具有真正的统一感 ”[6]但亚·纳扎洛夫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在他的小说里到处都有对阳光明媚的、广阔无垠的、粗犷的顿河大草原的描写,这草原静静地浮现在和平与战争之上小说的描写部分始终简洁明快,特点各不相同,异常丰富 ”[7]关于《静静的顿河》景物描写,陈忠实的评价是恰惬而准确的:“我觉得苏联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得最成功的是风景那些风景描写的篇章,是具体的而不是浮泛的,是真切的而不是含糊的,是各呈异彩的生动图画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形容词堆砌,是隐蕴着作者感情的描绘而不是装模作样的无病呻吟。

那些准确、生动、色彩斑斓的篇章,唤起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神往之情,使人的精神得到怡悦陶冶 ”[8]二、白与黑: 《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景物描写的总体色调及其所指在许多小说作品五彩缤纷的景物描写中,作家总是以某种色调作为基本的和总体的色调这是因为一定的色调总是契合着一定的情调,换言之,自然物象的彩色与人的情感色彩之间,常常有着某种内在的同一性和对应性行宫见月伤心色”(白居易:《长恨歌》)“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 :《菩萨蛮》) 、 “伤心桥下春波绿”(陆游 :《沈园》)、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些冷色调,总是对应着人的悲戚、寒凉、抑郁的心理世界 、正是由于这种对应性,许多作家在风景描写中,常常着意强化渲染、凸显某种色调,借以鲜明、强烈地显示出作者的某种深层的精神特质和情感色彩正如沃伦所说:“背景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意志的表现如果是一个自然背景,这背景就可能成为意志的投射自我分析家艾米尔 H·F·Amiel)说,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灵状态’ 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的……”[9]证诸作品实际,情况正是这样:黄色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百手孤独 》的总体色调,它与作品整体上的那种贯彻始终的神秘的魔幻色彩以及人的穿透神秘征服命运的不断努力,是密切关联的; 蓝色在诺瓦利斯的诗中,则体现为混和着凄迷、忧伤、梦幻的心灵光色;曹雪芹的《红楼梦》的总体色调则是白色,月光和雪景是他描写最多的景观,冰冷的白色,流照出的是一个浩叹无边的空寂与悲凉的心灵世界;鲁迅小说的总体色调总是在黑(皂、乌、玄)白、绿之间变换,裸程出的是他忧愤深广心事浩茫的内心世界。

显而易见, 《白鹿原》的总体色调是白色这一点很像《红楼梦》 而且同《红楼梦》一样, 《白鹿原》中的白色自然景观主要是雪和月雪和月是中国诗歌中两个最具有原型意义的审美景观把酒问月,寒雪垂钓,一片银色世界里,封冻着中国知识分子孤独、寂寞、迷惘、清洁的内心世界)在小说的开端部,一片素白的原野,构成了神迹出现的诗意背景,确立了小说以白色的素净无瑕,比照充满血腥、丑恶和混乱的现实的描写基调,隐含了作者对作品人物及事件的基本态度及评价, ——一种诗意的赞美,一曲哀凉的挽歌、一腔无奈的意绪在小说的展开部,“白嘉轩佝偻着腰走过白鹿原的街道,又转折上进人白鹿村的丁字路,脚下已经落下一层厚厚的积雪,嚓嚓嚓响着,背抄在腰上的手和脖子感到雪花融化的冰冷,天上的雪还在下着 ”(P294)这是家族斗争中鹿子霖的阴谋得逞、白孝文的命运逆转、白喜轩的希望破灭的关键时刻,也是小说情节发展超向高潮的重要一环,关于雪的描写,无疑强化了情节的张力,有助于更好 l 地展示人物内心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心灵创伤,有助于在洁净的底色上彰显家族斗争的残酷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第二十八章里作者这样写作品中“最好”的人物朱先生:“朱先生依然保持着展读的习惯。

他开开门看见了一片白雪原坡上一片雪白书院的房瓦上一片雪白大树小树的枝枝权权都裹着一层白雪天阔地茫冰清玉洁万树银花世间一切污秽和丑陋全部被覆盖得严丝不露了雪景瞬间消除了他许久以来的烦闷;”(P536;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段充满诗意与画境的描写,非常典型地显示了他站在第三种立场的叙述态度,显示了他对湿乱与血腥的历史现实的绝望和厌恶,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情怀,而这些在后面的景物描写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朱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