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872177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研究第 1 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多式联运将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组合成复合型一体化运输方式,其特点是一次托运、一次合同、一次单证、一次结算费用、一票到底等。多式联运的优势在于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货运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多式联运是实现“门到门”运输的有效途径,能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长处,合理利用现有运输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发达国家已蓬勃发展数十年的多式联运,在我国却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为止,中国多式联运的比例仍然低于2%。在多式联运中铁路承担了主要角色。中国多式联运的问题主要是铁路,公路与水路存在的问题很小。2015 年,我国铁路货运

2、收入 2312.1 亿元,仅占社会运输总费用 5.8 万亿的5%;而我国目前正大力投资发展的高铁甚至还没有货运班列。2016 年 7 月 20 日,国家发改委向全国印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根据规划 ,到2020 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 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3 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到 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 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 3.8 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展望到 2030 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规划强调要做好与其他交通方

3、式的优化衔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 “一体化”,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到目前我国铁路密度还低于发达国家,路网布局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发展不足。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全球多式联运重心正向我国转移。由于中西部地区

4、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比较廉价,中国政府对中西部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吸引着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向该地区,我国制造业重心也在西移,向中西部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催生了长距离货物运输的需求。但中西部地区距离沿海港口均较远,公路运输大大增加了货主的物流成本。相比之下,铁路运输具有运输能力大、单车装载量大、车速较高和受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影响较小等优势,迎合了长距离运输货物的需求。此外,海洋运输适合于货物大批量、长距离运输,运费低廉,具有国际性。海洋运输与铁路运输的结合是应对全球多式联运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海铁联运快捷便利、安全可靠、价格经济的巨大优势,能为货主节省大量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随着海铁联运硬件和软件设施的

5、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出口企业对海铁联运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海铁联运是“一带一路”的必然产物,介于海运和空运之间的高附加值货物非常适合海铁联运方式运输。海铁联运其运输费用约相当于空运的四分之一,运输时间比海运节省 20 天以上。2015 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预计超过 2 亿 TEU,连续 12 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海铁联运的总比例不超过 2%,与国际大港 30%至 40%的比例相差甚远。就集装箱港口的集疏运系统结构而言,海铁联运集装箱吞吐量占港口总吞吐量不足 2%,水水联运约占 14%,而水公联运则承担了大部分的集装箱集疏运任务,大约占比 84%。集装箱港口完全或过分依赖于某一种运输方式,易

6、造成港区后方综合运输系统的稳定性减弱,导致道路拥挤和交通堵塞,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 1。2016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至 2020 年实现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比例年均增长 10%。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家政策的推进,还是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集装箱铁水联运都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各港口、航运、物流企业应积极开展集装箱铁水联运,满足长距离货运需求持续上涨的趋势,减少货物周转次数,降低物流成本,优化我国集装箱港口集疏运体系。1.1.2 研究意义集装箱多式联运过程中要经过承运、装船(车) 、运输、卸船(车

7、) 、中转、装车(船) 、运输、卸车(船) 、交付等诸多环节。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是集装箱运输链上的重要环,它承担了集装箱船和列车的集装箱装卸作业及集疏港作业 2。集装箱港口装卸作业组织是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和列车的换装作业过程是影响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率的重要环节。伴随着集装箱铁水联运的快速发展,提高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优化集装箱铁水联运作业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补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集装箱海铁联运在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方面,Fan L,Wilson WW 等人 3以线性规划理论为研究方法,以海铁联运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对美国进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网络进行了优化

8、;Zhang Q、Yang H 等人 4以基于 DEA 的改进的“雷立公式”为研究方法,对铁路物流中心的集装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及研究;Brown 和 Hatch5对美国铁路多式联运服务之于美国经济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他们主张,相对于依赖公路运输的运输系统而言,铁路多式联运是一种有效的可以缓解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的替代方案;吴铁锋、朱晓宁 1对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不足、海铁联运的三种作业模式及其利弊进行了论述,阐述其制约因素并给出解决方案;岳文婷 6对国内外集装箱铁路运输做出综述,指出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滞后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武慧荣、朱晓宁等人 7分析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的构成及其子系

9、统之间的关系,以动力系统学为研究方法,对集装箱海铁联运与腹地经济、环境、其他集疏运方式等因素见的因果反馈关系做出分析;杨岩 8运用协同学及协同管理理论,对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协同的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实现集装箱海铁联运协同发展提出建议;张雯 9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率做出了系统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徐鹏 10、王玮 11分别以天津港和上海港为例,对其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应加快海铁联运及港口集疏运的建设;陈永政 12对基于“门到门”的集装箱海陆联运模式的低碳性和经济性进行讨论,对不同模式下集装箱海陆联运的碳排放量和运输成

10、本进行测算,采用多目标最优决策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情况下的集装箱海陆联运的模式进行选择;陈经海 13,黄霏茜 14分别对青岛港和大连港的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进行预测,并从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两方面对青岛港和大连港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进行研究。1.2.2 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在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装卸工艺方面,Daganzo 15对装卸桥的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求解得出分配给若干贝位的装卸桥数量;Peterkofsky 16在 Daganzo 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支定界法,以船舶离港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对模型进行求解;Kasilingam 和 Gobal17基于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的等待

11、时间和 AGV 的空闲时间,建立 AGV数量估算仿真模型,以满足装卸水平为求解目标,得出最小 AGV 数量;Gambardella 18采用网络流的研究思想,将参与作业的吊桥和集装箱看作网络中的结点,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吊桥和集卡等装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姚瑶 19在总结现有港口装卸系统的基础上,对铁水联运装卸系统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以最小作业成本最大程度完成装卸任务为目标,分别建立了基于“铁-水”车船支取模式和“ 铁- 堆场-水”模式的设备配置模型;武慧荣 20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系统进行分析,此外,对“船舶-堆场-

12、列车” 的作业资源进行界定,建立考虑“船舶-堆场 -列车”作业的混堆堆场空间资源配置两阶段优化模型,并对此种模式下的龙门吊和集卡做调度优化;张雯 21运用 PERT 和 CPM 的研究方法,对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枢纽站的作业流程协调问题进行研究,给出整个作业流程协调的关键线路,此外,建立集装箱班列编组优化的集装箱运输组织多目标规划模型,使得集装箱在港停留时间最短;张坤 22在原有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新型的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并应用物流仿真软件Flexsim 对集装箱港口各装卸工艺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最终优化得出合理的作业方案;张旻媛 23对国内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及其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

13、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型装卸工艺,同时,对常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和新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进行计算分析;赵程鹏 24对国内外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及其常用装卸设备进行介绍,提出一种新的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即辊柱输送装卸工艺系统,对新型辊柱输送装卸工艺系统及其主要装备的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将之与传统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进行比较。1.2.3 铁路轮渡在铁路轮渡研究方面,文献 25一文,将当时的火车轮渡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低干舷蒸汽轮船、高干舷蒸汽轮船和用拖轮拖带的驳船;文献 262728中,欧美专家提出了将铁路轮渡作为现代国际运输系统中一种运用于海陆连接的重要连接方式的理念,在 20 世纪 70年代中

14、期到 90 年代初,铁路轮渡的设计和建造取得了许多成果,导致运力大幅增加,国际铁路货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文献 2930从设计和运营两方面,对从事远距离运输的铁路轮渡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就载货甲板设计成几层最为经济做出了相关探讨,作者认为具有多层载货甲板的铁路轮渡投入运营,可以显著提高运力,增加收益;王俊峰,魏庆朝等人 31对目前世界铁路轮渡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对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江阴铁路轮渡、粤海铁路轮渡和烟大铁路轮渡的主要技术特征进行概述,并对铁路轮渡系统的主要技术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谢新连,阚颖等人 32回顾了铁路轮渡这种运输模式的发展历程,对其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

15、分析了现有需求和现有技术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技术问题,以及铁路轮渡未来的发展前景;韩富强 33,王俊峰 34分别对烟大铁路轮渡的渡船电力推进系统和系统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姚丽萍 35和田德仓 36分别对烟大铁路轮渡栈桥上的轨道连接岔道和烟大铁路轮渡的轨道栈桥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商大勇 37结合项目投资的具体情况,对烟大铁路轮渡项目的投资构成及投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烟大铁路轮渡项目的设计年运量及运量预期进行了财务经济评价,对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进行计算;此外,我国不少学者都对我国现有的江阴、粤海和烟大三条铁路轮渡进行过相关研究。1.2.4 柔性连接技术为了提高提高整个轮渡系

16、统的效率,提高连接引桥对铁路轮渡的适应性,解决铁路轮渡与连接引桥的兼容性和通用性,促进铁路轮渡的进一步发展,谢新连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船岸间的柔性连接技术,这一技术主要包括柔性连接轨道和柔性连接桥两部分。在柔性连接技术方面,文献 38为了提高铁路轮渡的装载量和铁路轮渡系统的效率,提出了一种设有多层甲板和多层轨道的新型渡轮,以及一种柔性连接栈桥和一种由弹性短轨构成、并在短轨之间预留一定收缩间隙的柔性连接轨道的全新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研究;文献 39提出了一种新型柔性轨道设计方案,钢轨和轨枕连接成一体,通过轨枕互相铰接是形成,依靠轨枕端部的传动轴传递扭矩,从而能实现整体弯曲,对这种新型柔性轨道的基本构造和工作机理进行介绍;文献 4041提出一种新的海铁联运系统,并对海铁联运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制约系统效率提高的关键是货物海陆间的换装作业;文献 42提出了一种折线型活动栈桥的概念设计从几何构造的角度,对活动栈桥的基本构造和工作机理进行介绍,对桥跨数目对其他参数的影响进行探讨,推导出桥体长度、桥面宽度和柔性可动段的横梁间隙等相关参数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