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无可赎的后现代文本_论麦克尤恩_赎罪_的解构叙事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871643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罪无可赎的后现代文本_论麦克尤恩_赎罪_的解构叙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罪无可赎的后现代文本_论麦克尤恩_赎罪_的解构叙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罪无可赎的后现代文本_论麦克尤恩_赎罪_的解构叙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罪无可赎的后现代文本_论麦克尤恩_赎罪_的解构叙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罪无可赎的后现代文本_论麦克尤恩_赎罪_的解构叙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 外 文 坛 当 代 文 坛 2012 1罪无可赎的后现代文本论 麦 克 尤 恩 赎 罪 的 解 构 叙 事李 涯摘 要 : 本文对 赎罪 进行了叙事学分析 。认为 赎罪 一方面解构了传统文学中的基督教赎罪主题 , 另一方面又通过反讽性互文解构了奥斯汀小说传统对理性的认可 。通过这个故事 , 麦克尤恩展示了西方文化在基督教信仰和理性传统遭到解构后令人绝望的后现代状况 。关键词 : 麦克尤恩 ; 赎罪 ; 解构 ; 后现代一“赎罪 ”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主题 。在里程碑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和托尔斯泰的 复活 面前 , 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 赎罪 意欲何为 ? 在经典小说文本中 , 犯罪

2、 忏悔 新生 , 是传统赎罪主题的三部曲 , 罪恶最终能够通过主人公的忏悔醒悟而得到救赎 。在 赎罪 的前半部分 , 麦克尤恩也制造了此种假象 : 13 岁的小姑娘布利奥妮无意间犯下大错 , 年幼无知的她认为姐姐塞西莉娅的情人罗比是色情狂 , 不仅攻击了自己的姐姐 , 还侵犯了来家里做客的表姐罗拉 。在她的指认下 , 罗比被捕入狱 ,三年之后被送上二战战场 。她的自以为是 , 使得罗比蒙受不白之冤而失去大好前程 , 更使得塞西莉娅与罗比这对情人被迫分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布利奥妮终于悟出当年自己所犯下的罪 , 并深深忏悔 。之后 , 罗比从战场归来 , 和塞西莉娅重逢 , 携手过上平静的生

3、活 。已经长大的布里奥妮勇敢地承担责任 , 说出真相 , 以自己的名誉换取了罗比的清白 。一切似乎风平浪静了 , 一个传统故事似乎又在环形结构中结束 有情人因 “罪人 ”作恶而经历坎坷 , 最后终成眷属 , 而有罪者得以赎罪 。当我们把麦克尤恩的书名 ATONEMENT 翻译为中文“赎罪 ”时 , 没有宗教情结的汉语语境并不能把握其中的深意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 , “罪 ”是一种现世的过错 , 主要与现世的法律和道德相关 , “罪 ”的报应也就是现世的 。这种对罪的理解实际上大致相当于英文中的 crime, 而罪人对crime 进行的补偿 , 在英文中叫 atonement( 所有的字母小写

4、 ,意为 “弥补 ”, “补偿 ”) 。汉语俗话说 “杀人偿命 , 欠债还钱 ”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 , 当 atonement 变成 Atonement 时 , 则涵义有了特定的宗教性 , 变成了基督教的特定用语 , 这里所赎之 “罪 ”, 便是 sin, 即 “原罪 ”, 或 “对上帝律法之违背 ”。小女孩布利奥妮由于自身的固执和年龄的局限 , 导致一对热恋的情侣生离死别 。这虽然极其严重 , 但是在汉语文化中却似乎无论如何都只是一个 “错误 ”, 而不能名之为“罪 ”。麦克尤恩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词 , 有滥情之嫌 ? 这正是在汉语境中阅读这本小说带来的困惑 。其实 , 作品中所说的 “罪

5、”, 更多的带有基督教 sin( 原罪 ) 的深意 。对于基督教文化而言 , 人性其实应该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 一方面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带来的原罪 。原罪体现为人的有限性 , 包括生命的有限 、各种劳累和痛苦 , 也包括愚昧无知和性格上的残缺 布利奥妮的巨大错误正是来自于她的有限性 , 而这样的有限性从根本上说来自人的原罪 ; 但另一方面 , 人毕竟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精心设计的造物 , 所以人类还包含着一部分的神性 , 包含着重返伊甸园的可能 。因此上帝会费尽心力地拯救人类 , 会让神子耶稣基督担负人类的罪孽走上十字架 。要真正获得上帝的拯救 , 还须人自己忏悔 , 用行动来赎罪 所

6、以布利奥妮并不为自己开脱 , 而是真诚忏悔 , 放弃自己的名誉来换回姐姐和罗比的幸福 , 最终得以赎罪 。书名 Atonement 正是体现了此意 。但是 , 如果内容到此为止 , 这部作品大概就没有多大新意了 。“赎罪 ”几乎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主题 。当聂赫留多夫放弃爵位 , 自我流放到西伯利亚 ( 复活 ) , 当拉斯柯尼科夫投案自首 , 坦然接受惩罚 ( 罪与罚 ) , 赎罪实现了 , 小说中人物的重负和读者心中的焦灼也随之释然 。那么 , 麦克尤恩的 赎罪 还能有什么突破呢 ?他给这个故事加上了一个很短的尾巴 。于是 , 一切都变了 , 痛苦由此永远不能释怀 。在故事的最后 , 布

7、利奥妮作为叙事者出现了 , 她已经年过七旬 , 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女作家 。然而 , 她依然沉浸在无休止的悔恨中无法自拔 , 她告诉读者 , 美好的结局只存在于自己的小说中 。真相是 : 罗比在战争中负伤 , 因败血症死于敦刻尔克撤退的前夜 ; 塞西莉娅则于同年死在伦敦地铁车站爆炸中 。也就是说 , 事实是由201罪无可赎的后现代文本于她的罪 , 罗比和塞西莉娅被迫分离后永远也没有重逢 , 各自绝望地死去 。而她没有能够站出来澄清事实真相 , 换取罗比的清白 。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 , 当年使罗比蒙冤强奸事件的罪犯和受害者 , 不但没有因诬陷嫁祸而受到惩罚 , 反而最终结为夫妇 , 相偕白头 。无

8、法解脱的重负一直压在布里奥妮的心中 , 何处是出路 ?麦克尤恩的办法是在作品的最后 , 取消了赎罪的可能 。在作品的后半段 , 他以元小说的叙事方式告诉读者 , 小说上半部的 “大团圆 ”其实只是布里奥妮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的渴盼而已 。这一从内部解构的叙事方式 , 昭示了罪无可赎的境遇 ,呼应着 “上帝死了 ”的悲哀和绝望 。二“罪无可赎 ”是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 麦克尤恩通过对赎罪主题的颠覆揭示了上帝的隐没 。而对于理性秩序的执着 , 是造成悲剧的主因 。作者通过对简 奥斯汀的反讽性互文展示了理性秩序的虚妄 。一开篇 , 小说便引用奥斯汀 诺桑觉寺 的一段话作为题记 : “亲爱的莫兰小姐

9、, 你好好想想 , 你这样疑神疑鬼是多么可怕 。你凭什么下此断论 ? 别忘了我们所生活的国度和时代 。你要牢记我们是英国人 : 我们是基督徒啊 。你不妨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你自己对或然性的感悟 , 你自己对于周遭所放声的一切的冷眼旁观 。我们所受的教育会叫我们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吗 ? 我们的法律会默许这样的暴行吗 ? 像英国这样一个国家 , 社会文化交流具有坚实的基础 ,每个人都受到左邻右舍的监视 , 阡陌交通 , 书刊报纸使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倘若犯下了暴行能不为人所知么 ?亲爱的莫兰小姐 , 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呀 ? ”诺桑觉寺 是一部讽刺 18 世纪流行于英国的哥特小说的作

10、品 。主人公莫兰小姐热爱文学 。她像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故事一样沉迷于充满凶杀 、密谋和悬疑的哥特小说 。当莫兰受邀来到住在古老修道院的富豪之家时 , 她竟然以哥特小说的逻辑怀疑这家人的父亲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妻子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她像哥特小说主人公一样去 “揭示 ”这个 “可怕的秘密 ”。她的行动 , 遭到了这家人儿子的斥责 。麦克尤恩引用的这段话 , 就是这个儿子对莫兰的责备 。简 奥斯汀的作品深受十七 、十八世纪欧洲理性主义的影响 。理性主义世界观认为 , 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内在世界都清晰明了 、秩序井然 , 反映在文学中 , 也要求文学创作讲述清晰明了的现实世界 , 拒绝虚构和幻想 。在

11、这种观念影响下 , 简 奥斯汀在小说中构筑一个有秩序的世界 。其作品常宣扬用理性克制情感 , 故事的最后 , 总是将婚姻作为一份报答 , 来奖励给那些理性清晰的男女主角 。杜威 佛克马认为 , 互文指的是 “文学文本部分地偏离了它此前的文本 , 并且部分地通过重写和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它此前的文本而将其吸收消化 ”。在奥斯汀看来 , 哥特小说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 因为这种类型的小说描述的是虚构混乱无理性的世界 。麦克尤恩在题记中对奥斯汀的 诺桑觉寺 互文性引用 , 与作品名称定位 Atonement 一样 , 具有反讽意味 。即不是为了证明世界的清澈 , 反而是要以之为对比 , 说明这种清澈世界的

12、瓦解 。事实上 , 在麦克尤恩看来 , 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 就是布利奥妮对于世界的理性化幻想 。作品一开篇就细致描述了这个女孩具有充沛的想象力 , 幻想的激情全部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 终日沉迷于虚构的文学世界 , 也就是说 , 她对世界的理解并非实证的 , 而是 “想象的 ”。她对 “秩序 ”有着强烈的要求 。在作品中 , 麦克尤恩极力展示了布利奥妮对于 “秩序 ”的偏执 。然而可怕的是 , 她将自己对于秩序的偏执 , 带入了想象之中 。在她的世界中 , 一切都应该建立在理智基础上 , 一切都应该整洁明了 , 秩序井然 , 男女之情尊崇道德 , 最后婚姻将作为一份报答 , 来赞美男女之情的

13、明晰理性 。布利奥妮在她 13 岁的时候写了一部剧本 阿拉贝拉德磨难 。故事的旨意就是 “并非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爱情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个故事显然是在仿写简 奥斯汀的 理智与情感 ( Sense and Sensibility) 。在 理智与情感 中姐姐埃利诺和妹玛丽安分别代表着理智和情感两种品格 。姐姐隐忍 、克制 , 以理性支撑着家庭渡过困境 , 而最终也因此收获了爱情 。妹妹玛丽安却富于情感 , 在面临爱情时她放弃了稳重 、情感内敛而富于责任感的布兰顿上校 , 错误地选择了油腔滑调 、喜爱卖弄的花花公子威勒比 。其结果不言而喻 , 玛丽安被抛弃 。在她最为痛苦的时候 , 布兰顿上校治好

14、了她内心的伤痛 。玛丽安终于意识到理性与责任在婚姻和爱情中的重要价值 , 从此与布兰顿上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布利奥妮笔下 , 阿拉贝拉的命运追随着奥斯汀的玛丽安 , 先是在激情的引诱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 遭到惩罚后 ,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理性与责任的价值 , 最终获得幸福 。然而 , 将想象和对秩序的固执追求结合起来是灾难性的 。因为这带来了一种对世界的专制性的理解 : 世界是 ( 应该 ) 有条理的 , 是透明的 , 而混乱与复杂是不能容忍的 。这种对于世界应该是秩序化 、理性化的追求 , 给他人带来灾难 , 使自己陷入不幸 。她完全不懂得现实世界中男女之情是如何的无序混乱和非理性的 ,

15、 不懂得爱情在表白之前的焦虑与愤怒 。所以 ,她根本无法理解姐姐塞西莉娅与罗比之间的爱 : 塞西莉娅和家中清洁工的儿子罗比一同长大 , 彼此有着朦胧的情意 。而这份情感在门第之别的尴尬中 , 没有让同在剑桥读书的二人更加亲近 , 反而日益疏离 , 甚至生出了些许的怒意 。假期二人一同回到封闭的塔利斯庄园 , 在水池旁相遇 , 为一个名贵花瓶灌水而争执起来 , 最终花瓶碎裂 、残片落入水池 ,愤怒的塞西莉娅脱去外衣跃入池里捞出碎片后扬长而去 ,剩下罗比对着余波未平的水面发呆 。这一幕 , 恰好被妹妹布利奥妮从二楼窗口目睹 。这个301海 外 文 坛 当 代 文 坛 2012 1年幼的小女孩怎么懂

16、得爱情在表白之前的焦虑与愤怒 ; 怎么能够理解成人情感混沌 、幽暗的无理性呢 ? 于是 , 姐姐与罗比情感表白前的爱怨对峙 , 被她理解成自己那个幻想的秩序世界中一目了然的善恶对立 , 她惊恐地认为姐姐当着罗比脱去外衣 , 跃入水中 , 是受到了罗比的威逼和勒索 。而当她看到罗比写给西塞莉娅的信时 , 她的恐惧到了顶点 。因为在这封信里 , 罗比说 : “在梦里我亲吻你的阴户 ,你那甜美湿润的阴户 。在我的脑海中 , 我整天与你做爱 。”可怕的字眼使布利奥妮立刻认定罗比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色情狂 , 她当然也不懂爱情与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所以当她在书房看到罗比与塞西莉娅做爱的场景时 , 她认定色情狂罗比正在攻击自己的姐姐 。有了这样的想象 , 布利奥妮非常自然地认定后来在野外侵犯表姐罗拉的一定是罗比 尽管她根本没有看清罪犯的模样 。她撒谎了么 ? 没有 。因为在她的想象世界中 , 罗比就是罪犯 。布利奥妮的错误不是道德范畴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