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编号水文断面的汇水面积(km 2) F1 1水文站实测汇水面积(km 2) F2 2水文站实测洪水流量(m 3/s) Q2 3面积指数 n1 1水文计算断面的洪水流量(m 3/s) Q1 1.5按实测洪水流量系列递减次序排列的序位 mi 1实测洪水流量系列项数 n 1实测洪水流量的经验频率(%) Pm 501)历史特大洪水流量或实测系列中特大洪水流量在调查期内的序位 M 1调查期年数 N 1历年特大洪水流量或实测系列中特大洪水流量经验频率(%) Pm 502)按实测洪水流量系列递减次序排列的序位 mi 1实测洪水流量系列项数 n 1调查期年数 N 1特大洪水的项数 a 1实测洪水流量系列中按特大洪水流量处理的项数 l 1实测洪水流量的经验频率(%) Pm 50洪水流量系列的均值(m 3/s) `Q 1偏差系数 Cv 1频率为p %的离均系数 Φ p 1频率为p%的设计流量(m 3/s) Qp 2河槽水力半径(m) Rc 1河滩水力半径(m) Rt水面比降 I 2河槽糙率 nc 1河滩糙率 nt 1河槽过水面积(m 2) Ac一、利用实测流量系列推算设计流量历史洪水流量的计算设计流量的推算水文断面的洪水流量计算(m)经验频率的计算1、连续系列2、不连续系列频率为p %的设计流量二、利用历史洪水位推算设计流量5.2.25.2.3-15.2.3-25.2.3-35.2.65.3.1-1——5.3.1-31)河滩过水面积(m 2) At河槽平均流速(m /s) Vc 1.414213562河滩平均流速(m /s) Vt 0历史洪水流量(m 3/s) Q 0上游断面的水位(m) H1 3下游断面的水位(m) H2 2上下游水位差(m) ΔH 1上游断面河槽糙率 nc1 2上游断面河滩糙率 nt1 22上游断面河槽过水面积(m 2) Ac1 2上游断面河滩过水面积(m 2) At1 3上游断面河槽水力半径(m) Rc1 1上游断面河滩水力半径(m) Rt1 1上游断面输水系数(m 3/s) K1 1.136363636下游断面河槽糙率 nc2 2下游断面河滩糙率 nt2 2下游断面河槽过水面积(m 2) Ac2 2下游断面河滩过水面积(m 2) At2 2下游断面河槽水力半径(m) Rc2 11下游断面河滩水力半径(m) Rt2 3下游断面输水系数(m 3/s) K2 7.026171266上下游断面输水系数平均值(m 3/s) K 4.081267451上下游两断面间距离(m) L 1上游断面总过水面积(m 2) A1 5下游断面总过水面积(m 2) A2 4重力加速度(m /s2) g 9.8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ξ 4历史洪水流量(m 3/s) Q 4.2036156055.3.1-9——5.3.1-113)4)2)5.3.1-4——5.3.1-85.3.1-1——5.3.1-3卡口上游断面水位(m) H1 3卡口上游断面过水面积(m 2) A1 1卡口断面的水位(m) H2 1卡口断面的过水面积(m 2) A2 1卡口上游断面的输水系数(m 3/s) K1 1卡口断面的输水系数(m 3/s) K2 1重力加速度(m /s2) g 9.8卡口上游断面与卡口断面间距离(m) L 1历史洪水流量(m 3/s) Q 1.414213562第i次重现期为 T年的历史洪水流量(m 3/s) QTi 1重现期为T年的离均系数 Φ T 1偏差系数 Cv 1按第i次历史洪水流量计算的平均流量( m3/s) `QTi 0.5历史洪水流量的年次数 n平均流量(m 3/s) `Q历史洪水经验频率的计算同5.2.3-2设计流量的推算1)同5.2.65.3.1-122)1nTii Qn备注水文计算断面的汇水面积与水文站的汇水面积之差,小于水文站汇水面积的20%,不大于1000km 2,汇水区的暴雨分布均匀,区间无分洪、滞洪时。连续系列及不连续系列中,调查期N年中的特大洪水流量和实测洪水流量分别在各自系列中排位,实测洪水流量的经验频率也可按此式估算。调查期N年中的特大洪水流量和实测洪水流量分别在各自系列中排位,特大洪水流量的经验频率按此式估算;调查期N年中的特大洪水流量和实测洪水流量组成一个不连续系列,特大洪水流量的经验频率也按此式估算调查期N年中的特大洪水流量和实测洪水流量组成一个不连续系列,除特大洪水流量外,其余实测洪水流量的经验频率按此式估算。采用求距适线法、三点适线法、绘线读点补距法计算洪水流量系列的均值Q、偏差系数C v、偏态系数C s1)、当调查的历史洪水位处于水面比降均一、河道顺直、河床断面较规整的稳定均匀流河段时3)、当调查的历史洪水水位处于洪水水面线有明显曲折的稳定非均匀流河段时,可按左式算水面线,推求历史洪水流量1)、当调查的历史洪水位处于水面比降均一、河道顺直、河床断面较规整的稳定均匀流河段时2)、当调查的历史洪水位于河床断面形状和面积相差较大的稳定非均匀流河段( 局部水头损失系数ξ:当向下游收缩时取-0.1-0;向下游逐渐扩散时取0.3-0.5;向下游突然扩散时取0.5-1.0 )1)、当有多个历史洪水流量能在海森机率格纸上点绘出经验频率曲线时可按 5.2.5、5.2.6条求算Q、C v、C s及Q p2)、当各次历史洪水流量不能在海森机率格纸上定出经验频率曲线时,按此式计算平均流量,再按5.2.6推算设计流量。4)、当调查的历史洪水位于卡口,且河底无冲刷时公式编号设计流量(m 3/s) Qp 1河槽流量(m 3/s) Qc 1河槽宽度(m) Bc 1系数 Kq 1指数 n3 1桥孔最小净长度(m) Lj 1河槽流量(m 3/s) Qc 1河滩流量(m 3/s) Qt 1水流压缩系数 β 1.19设计流量(m 3/s) Qp 1河槽平均单宽流量(m 3/s·m) qc 1桥孔最小净长度(m) Lj 0.840336134年最大流量平均值(m 3/s) `Q 1河床泥沙平均粒径(m) `d 1基本河槽宽度(m) B0 16.07设计流量(m 3/s) Qp 1频率为2 %的洪水流量(m 3/s) Q2% 2洪水频率系数 Cp 0.795536484桥孔最小净长度(m) Lj 12.78427129参照规范6 .4.1-6.4.26.2.1-2——6.2.1-33)6.2.1-4——6.2.1-6桥面设计高程2)一、桥孔长度1、桥孔最小净长度1)6.2.1-1备注2)、宽滩河段按此式计算3)、滩、槽难分的不稳定河段按此式计算1)、开阔、顺直微弯、分汊、弯曲河段及滩、槽可分的不稳定河段按此式计算。K q、n 3按照表6.2.1取值公式编号天然状态下河槽部分设计流量(m 3/s) Qc 1天然状态下桥下河滩部分设计流量(m 3/s) Qt1 1频率为p%的设计流量(m 3/s) Qp 17.3.1-2 桥下河槽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 3/s) Q2 0.5造床流量下的河槽宽度(m) Bz 1造床流量下的河槽平均水深(m) Hz 17.3.1-3 单宽流量集中系数(当﹥1 .8时取1.8) Ad 1桥长范围内的河槽宽度 Bcg 1设计水位下,在B cg宽度范围内,桥墩阻水总面积与过水面积的比值 λ 0.1桥墩水流侧向压缩系数 μ 1河槽最大深度(m) hcm 1河槽宽度(m) Bc 17.3.1-1 (简化式)桥下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hp 0.597456495河槽部分桥孔过水净宽(m) Bcj 1桥下河槽平均水深(m) hcq 1河槽泥沙平均粒径(m m) `d 1与汛期有关的系数 E 17.3.1-4 (修正式)桥下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hp 0.659753955桥下河滩最大水深(m) htm 1桥下河滩平均水深(m) htq 1河滩部分桥孔净长(m) Btj 1河滩水深1 m时非粘性土不冲刷流速(m/s) VH1 1天然状态下桥下河滩部分设计流量(m 3/s) Qt1 1天然状态下河槽部分设计流量(m 3/s) Qc 1频率为p%的设计流量(m 3/s) Qp 17.3.1-6 桥下河滩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 3/s) Q1 0.5桥墩水流侧向压缩系数 μ 17.3.1-5 桥下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hp 0.561231024天然状态下河槽部分设计流量(m 3/s) Qc 1天然状态下桥下河滩部分设计流量(m 3/s) Qt1 1频率为p%的设计流量(m 3/s) Qp 1桥下一般冲刷计算非粘性土河床的一般冲刷1)、河槽部分2)、河滩部分粘性土河床的一般冲刷1)、河槽部分7.3.1-2 桥下河槽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 3/s) Q2 0.5河槽最大深度(m) hcm 1桥下河槽平均水深(m) hcq 1河槽部分桥孔过水净宽(m) Bcj 1桥墩水流侧向压缩系数 μ 1单宽流量集中系数(取1.0-1.2) Ad 1冲刷坑范围内粘性土液性指数(取0.16-1.19) IL 17.3.2-1 桥下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hp 1.296537374桥下河滩最大水深(m) htm 1桥下河滩平均水深(m) htq 1河滩部分桥孔净长(m) Btj 1天然状态下桥下河滩部分设计流量(m 3/s) Qt1 1天然状态下河槽部分设计流量(m 3/s) Qc 1频率为p%的设计流量(m 3/s) Qp 17.3.1-6 桥下河滩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 3/s) Q1 0.5冲刷坑范围内粘性土液性指数(取0.16-1.19) IL 1桥墩水流侧向压缩系数 μ 17.3.2-2 桥下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hp 1.427830408敦型系数,按附录B选用 Kε 1桥墩计算宽度(m) B1 1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hp 1河床泥沙平均粒径(m m) `d 1一般冲刷后敦前行近流速(m /s) V 17.4.1-4 河床泥沙起动流速(m/s) V0 0.3650753357.4.1-5 墩前泥沙起冲流速(m /s) V0' 0.149979347.4.1-6 指数 n2 0.7931365677.4.1-3 河床颗粒影响系数 Kη2 0.37737.4.1-1 桥墩局部冲刷深度(m) hb 0.8784838767.4.1-2 桥墩局部冲刷深度(m) hb 0.7375733127.4.1-10 河床颗粒影响系数 Kη 1 1.61、当V≤V 0 时墩台局部冲刷计算非粘性土河床桥墩的局部冲刷1、当V≤V 0 时2、当 V>V 0 时2)、河滩部分修正式7.4.1-7 (修正式)桥墩局部冲刷深度(m) hb 1.2632216817.4.1-12 指数 n1 0.8215718347.4.1-9 河床泥沙起动流速(m/s) V0 0.4555983767.4.1-11 墩前泥沙起冲流速(m /s) V0' 0.210486457.4.1-8 (修正式)桥墩局部冲刷深度(m) hb 1.0252716022、当 V>V 0 时粘性土河床的局部冲刷备注当河槽能扩宽至全桥时取用Q p对复式河床可取平摊水位时河槽宽度当河槽能扩宽至全桥时取用桥孔总长度按规范表7 .3.1-1取值当桥下河槽能扩张至全桥时为全桥桥孔过水净宽根据规范表7 .3.1-2取值根据规范表7 .3.1-3取值按规范表7 .3.1-1取值当河槽能扩宽至全桥时取用Q p当桥下河槽能扩张至全桥时为全桥桥孔过水净宽按规范表7 .3.1-1取值按照规范7 .4.4计算1.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 Ⅲ1.1 推理公式: Qp=0.278(Sp/τ n-μ)F设计雨力 损失参数 汇流时间 暴雨递减指数 汇水面积 损失系数 损失指数 汇流系数 汇流指数 主河沟 长度 平均纵坡 设计流量Sp μ=K 1Spr1 τ=K2(L/J0.5)r2 n F K1 r1 K2 r2 L J Qp(mm/h) (mm/h) (h) (km2) (km) (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