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751519 上传时间:2017-12-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 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 业 经 济 2010/6农民工的岗位和技能水平从低到高对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的重视程度也从高到低,说明对基层农民工和从事较低水平技能工作的农民工应该加强对其合法权益的维护;而处于岗位和技能水平最高层的车间领导和高级技师对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相关各组人员 。3.企业所有制差异和企业规模差异不同所有制 、不同规模企业中,外资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农民工比其他相关各组更重视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见表3.6 和 3.7。民营企业农民工对 “围绕技能进行宣传 、教育 、培养 ”比国有和外资企业农民工重视程度高的多,说明国有和外资企业管理上比民营企业更重视围绕技能进行宣传 、教育

2、、培养,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表 3.6 企业所有制差异表 3.7 企业规模差异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张国平摘 要: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产生的诱因在于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的不足 。由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所固有的缺陷,要增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推动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的转变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制度 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一 、引言自 1999 年福建省南平市首创农村科技特派员以来,科技特派员制度经过西北地区试点,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 。据统计,我国已有 4.5 万名科技特派

3、员深入到农村生产一线,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已扩展为 31个,试点县 (市 、区 、旗) 1039 个 。实现了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推进,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延伸,从自然人科技特派员发展至法人 、团队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制度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呈现了强大生命力 。然而,与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实践【农 业 科 技 】四 、不同农民工对农民工权益和工会职能看法的差异性分析对提高农民工地位和维护农民工权益选项的差异分析:性别差异不大,不同年龄段看法上有差异 。31-40 岁选择此项的比例高达 71%,因为他们的事业处于上升时期,对企业的贡献比较大,地

4、位和权益需要肯定,贡献需要回报 。41-50岁选择此项的比例仅为 48%,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能在企业里有一份工作已经不错了,没有更高的要求了 。51-60 岁选择此项的比例高居第二位,达64%,因为他们在医疗 、养老等方面的权益更需要保障 。学历低的农民工 、一线农民工和辅助农民工选择此项的多,说明他们更需要得到尊重和权益维护 。五 、结论通过对农民工文化相关问题调查问卷的差异性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也可以了解到当代农民工的思想现状 、精神面貌和工作及生活需求等情况 。在许多方面,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或采取相

5、应措施,解决农民工思想上 、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调动农民工工作积极性 。比如,从分析结果看出,在如何看待 “提高员工素质 ”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方面,车间领导和基层农民工支持一方的比例大小完全相反,说明二者对这两个问题存在完全相反的看法,如何将其统一起来,使员工素质得到提高 、农民工合法权益也得到维护,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再比如,从分析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农民工工作稳定性和培训问题需要加强;大型企业农民工的工资和中 、小型企业相比是否应该提高;外资企业更需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50- -农 业 经 济 2010/6【农

6、 业 科 技 】相比,目前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实证调研 、经验总结和对策探讨等层面,而对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缺乏从理论层面的深刻揭示 。简小鹰 ( 2005) 从农村科技体制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出发,认为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农村科技体制的贡献体现在观念 、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上,从而促进科技人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1。檀学文建立了一个基于政策过程及政策机制的分析框架,从政策机制角度评价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效果,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为目标群体缓解了资金和技术短缺的问题 2。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揭示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产生

7、的诱因,制度变迁的方式,以及制度发展的趋向 。二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产生的诱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的不足制度作为一种 “公共产品 ”,由于无法排除搭便车问题,通常会导致制度供给的不足 。科斯较早运用 “成本收益 ”框架研究制度与制度的变革,他认为只有当新的制度安排带来的收益超过新制度产生的成本或者旧制度安排的成本高于新制度安排的成本时,制度供给才可能发生3。当预期收益超出预期成本时,政界企业家将有足够的动力运用诸多政治手段来推动制度创新的供给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现有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和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需求不断上升条件下,由政府提供的旨在改善农业科技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对科

8、技服务需求,促进科技与农业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 。从制度供给方看,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多年以来,它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无论是从服务的目标 、内容还是手段上看,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都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服务的要求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农业技术的计划供给模式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技术需求模式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和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的质量 。许多县 、乡科技服务机构已名存实亡,农业科技服务的

9、职责和功能消失殆尽,致使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出现了 “线断 、网破 、人散 ”的局面 4; 3、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不高,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片面强调产中服务,产前和产后服务相对薄弱; 4、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 。据调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 1: 1050,而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 1: 100,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无论是数量 、质量和知识 、年龄结构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农户逐步获得了自主经营的决策权,即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禀赋来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当农

10、户面对市场不断提高其对农业技术需求的时候,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却不能提供有效的技术供给,出现了政府供给能力低下,对农户技术的公益服务的严重缺位现象 5。农业科技供给相对于不断上升的需求显得明显不足和严重滞后,导致了供需失衡 。由制度供给不足引起的非均衡是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但是,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新的制度安排的产生,新制度供给能否实现取决于多重因素,关键在于不同社会主体的博弈过程 。博弈的参与者众多,包括新制度的需求者与旧制度的需求者之间的博弈 、新制度的需求者之间的博弈,新制度的需求者与新制度供给者之间的博弈,新制度供给者之间的博弈 6。考虑到个人主体认知的局限性以及无法避免的 “

11、搭便车 ”行为,诺思把国家纳入到制度供给的范式中,把其看作是制度供给的 “第一行动集团 ”,认为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追求,会通过为社会提供 “服务保护 ”以及借助手中的行政力量来促进部分或根本的制度创新 。三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 、转换和交易的过程 。一般说来,它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安排对另一种制度安排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方式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微观经济行为为主体,自下而上进行的一种制度变迁类型 。在这种制度变迁过程中,处于基层的行为主体因发现潜在的获得机会而先有制度需求,然后自下而上产生对制度的需求或

12、认可,直至影响决策者安排更好的制度 。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的性质,是一种渐进的不断分摊改革成本的演进过程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国家或集团通过政策法令主导实施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政府 (包括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 为主体,自上而下,具有激进性质的制度变迁类型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于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看到了潜在的租金或者潜在的产出,因而主动设计和安排制度,成为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势在于,它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能以自己的强制力和 “暴力潜能 ”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7。这种制度变迁具有制度出台的时间短 、推

13、进力度大 、政府的权威能够保证制度安排较好的运行的特点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制度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度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地方政府是制度变迁的主体 。地方政府不仅是制度的设计者,还是具体的推行和实施者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诞生于福建南平市,当时南平市委 、政府在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制约农业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 、最核心的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品质低下 、缺乏科技含量导致了农产品价低卖难的事实 。要解决南平的 “三农 ”问题,最大的瓶颈在于寻找到一种能够将新的生产要素引入农村来盘活现有资源的机制,激发农村经济发展

14、的潜能 。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最大资源就是行政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 。基于这种考虑,从1999 年初开始,南平市委 、市政府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51- -农 业 经 济 2010/6服务入手,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的接轨 。南平市通过边摸索 、边实践 、边总结 、边推广,建立了 “科技特派员 ”下乡服务制度,创新了农村科技工作组织方式 。南平市通过下派 “科技特派员 ”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转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了科农携手合作,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进一步密切了党

15、群 、干群关系 8。第二阶段是制度的试点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国家 、省一级高层政府成为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新制度的推进者,而县和乡镇基层地方政府是新制度的具体组织实施者 。在南平经验得到了科技部 、人事部等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 年 5 月科技部在福建南平组织召开了西北五省有关部门参加的科技特派员现场会,研究学习南平经验 。随后几年,科技部 、人事部相继召开了南平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专题调研会 、西南地区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座谈会 、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 、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信用社服务创新座谈会 、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 (宁夏) 现场会

16、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 、完善和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 。2004 年底,科技部与人事部联合下发了 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许多地方以更快的速度推广开来 。在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和各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由西北迅速扩展到西南 、中部 、东部,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9。第三阶段是大力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阶段 。这一阶段政府把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向工业企业,希望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这一阶段企业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主体 。2008 年 6 月,广东实施 “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 ”行动计划,广东省与科技部 、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了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选派博士以上的中青年科研骨干派驻广东省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企业的升级转型和科技创新 。不仅受到广大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