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743404 上传时间:2017-1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脉脏腑相关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经 脉 脏 腑 相 关 研 究学号:155 姓名:张丽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灵枢 海论 篇日: “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府脏, 外络于支节。 ”经脉沟通人体的内外与表里。 经脉与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在体表的相应经脉或穴位有所反应,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外界环境或人为刺激体表一定的经脉或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整作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 “揣外而知内,治外而调里” ,它是经络学说

2、的核心,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1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发展:(1)古典文献记载。经络学说的内容记载最早见于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帛书阴阳中有“ 大( 太) 阴脉,是胃( 脉) 也,彼( 被) 胃” 。开始提到了经脉与脏腑。而黄帝内经确立了经络学说, ,提出各经脉分别与相应的脏腑发生关联。 内经 卷七 中有“ 经脉者,脏腑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 。 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其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成。 ”经隧即经脉,强调经脉与五脏的联系。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 ,这既概括了十二经脉总的特点,又说明了十二经脉的重

3、要功能是沟通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因此,有学者称之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躯体内脏相关的学说” 。 灵枢经脉中更是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及五官之间的联系。这既强调经脉与脏腑间密切的相关性,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基础。东汉张仲景在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同名经合并为“六经” , 伤寒论是经络学说在内科方面的应用典范。元代滑仁十四经发挥率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是研究经脉的专书。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书。概括地说经脉、脏腑在 3 个方面密切相关。一是经脉、 脏腑在生理功能 上密切联系; 2二是脏腑病理变化在经穴上有反应;可通过这种反应, “司外揣内”而推断

4、出内脏疾病。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表明五脏疾病可在相关原穴上出现反应。 三是经脉上的理化刺激对相应脏腑有调节作用。这是针灸治疗的核心机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强调“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在治疗上依据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刺激相关经脉、经穴,达到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所以可以说, 脏腑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经脉是贯穿其中的生命线。没有经脉的联系, 脏腑就不能成为一个整体。(2)现代实验研究。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经脉脏腑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对一穴或一经与某一脏腑的联系、 一脏多经的理论、 经脉(穴)脏腑表里相关,以及特定脉(穴)与相应脏腑联系 4 个方面的研

5、究,证明经脉与脏腑之间存在着特异关系。曹东元等1 在电刺激“ 足三里” 穴经背根反射和长轴突反射实验条件下,以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的实验结果表明: 穴位刺激可引起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内脏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其他内脏组织不出现类似反应;如果实验前 6 天预先在“ 足三里” 穴位注射辣椒素,穴位刺激后相关内脏组织出现的 E v a n s 蓝渗出被阻断。从而提示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组织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是由辣椒素敏感的传人纤维介导的,进一步为经脉、脏腑相关联系提供新途径。金淑英等2 选用曲泉、太冲、日月、海、足三里穴,观察针刺对大鼠胆汁流量( B F ) 及 N a +、K +、C l 一

6、 含量的变化表明:电针“ 曲 泉”能增加 B E 及 K 浓度,降低 N a+浓度,不影响 c l 一 浓度; 电针“ 太冲” 增加 B F 例次占 4 1 , 降低 B F 例次占 4 4 , 对胆汁中 N a+ 、K + 、C 1一 无影响;电针“ 日月” 以 降低 B F 为主, 不影响胆汁中 N a+、 K+、C l 一 浓度 ;电针“足三里”及“少海”不影响 B F 及 N a + 、K + 、C l 一 浓度,从而为经穴特异性及经穴脏腑相关性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荣培晶等3 通过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形态学研究认为,用内脏牵涉痛产生机制的学说可以解释中医理论中经脉脏腑相关的联系。周

7、美启等4通过观察电针心经、小肠经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影响以验证心经与小肠经的表里经关系。结果发现针刺心经、小肠经的穴位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的心电图。方志斌等5 观察电针心经对家兔心脏及小肠功能的影响,实验选择3了心经循行路线上的 3 个测试点和肺经循行路线上的 3 个测试点,以及不电针的对照组,比较电针心经与电针肺经、电针心经与不电针的对照组,电针肺经与不电针的对照组,对心脏及小肠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电针心经对心脏及小肠功能的调整作用比电针肺经显著,有相对特异性。周逸平等6 通过针刺心经原穴神门,小肠经络穴支正,心包经 内关穴,对冠心病患者血液 5-H T,N E 和

8、 T X B z 等含量的影响及相关的研究,认为对冠心病的疗效是由于针刺相应脏腑的经脉,即与心脏相应的心经、心包经、小肠经等经脉的穴位通调心脉。证实了经脉脏腑相关。黄卫东等 7 分别对针刺冠心病患者手少阴心经 9 个腑穴及内关穴、非经非穴点的即刻效应进行检测。通过临床实验观察针刺心经 9穴对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可以看出针刺手少阴心经经穴对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存在相对特异性。易受乡等8 针刺足三阳经同水平段穴位,通过对实验性胃溃疡家兔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强弱的比较,发现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作用最强,足少阳经穴次之,足太 阳经穴作用最差。说明足阳明经与胃关系最为密切, 足少 阳经次之,足太阳

9、经与胃联系不密切。这一结果与传统经络理论及针灸临床实际相吻合,同时也再次证实了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特异性。林华等9将针刺心包经的内关与胃经的足三里对冠心病疗效及心功能影响进行比较,发现针刺内关对心功能改善作用明显优于针刺足三里穴,证实了内关穴作用于心脏的相对特异性。 唐照亮等10们发现电针家兔“ 内关” 穴有明显提高左心室颤阈的作用,而电针足少阳胆经悬钟穴不但没有作用,而且还可降低室颤阈。通过针刺肝、 胆经的原穴探讨肝、 胆经与视网膜之关系证明了肝、胆经原穴与相应的脏腑有相关性。崔仁麟等11“在心包经-心脏的相对特异性联系的躯体交感通路和体液机制研究中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显示来自心包经的传入神经到

10、脊髓后可通过下行经支配心脏的交感节前神经元与心脏联系,构成心包经和心脏联系的脊髓内的通路。1973 年由卫生部组织按统一方法和标准、在 20 余省市进行了二十万例的人群普查,然后观察出现感传的情况。以后中国学者又分别在国外对莫桑比克人(203 例) 、尼日利亚人(182 例) 、塞内加尔人(193 人) 、英美德法等白种人(110 例)的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证明循经感传在人类当中无人种和地域的差别。 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季钟朴12根据循经感传、4气至病所和经穴脏腑相关联系的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简称 SVVCS)假

11、说,认为体表脏腑的这一联络系统是我国古典经络学说的核心,但这个联络系统又是一个新的生理学系统,是现代生理学还没有注意到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周逸平等13通过人体尸体解剖,发现膀胱经内侧线(背俞)与交感干和交脊联系点体表投影关系十分密切,结合各脏腑背俞穴均分布住膀胱经上,提出了“膀胱经是十二经脉的核心,背俞穴是联系十二经脉的枢纽” 。经过国家“七五” 、 “八五”经络攀登计划研究探索,提出了“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的论点。 2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研究重点:对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1)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主要依据灵枢经脉观察每一条经脉与相应脏腑、五官的联系

12、,通过对一穴或一经与某一脏联系的观察,证实经脉与相关脏腑间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既往已有学者对一穴或一经与某一脏联系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经脉与相关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2)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即一脏多经研究,研究某一脏腑与十二经脉的相关性。这种一脏多经研究既往报导很少,近来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定性把握和定量精确分析,明确脏腑与不同经脉间的具体相关度,以精确地把握经脉脏腑相关的实质。(3) 经脉脏腑表里相合的研究。根据灵枢经脉确立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的理论,探讨阴经与阳经、脏与腑之间的表里相合关系,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等经脉脏腑表里相合关系。有研究者在脏腑表里造模基础

13、上,研究相应表里经脉对相同脏腑的异常功能的调整作用,但其中机制尚不清楚。(4) 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途径的研究。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可见膀胱经在十二经脉中的特殊地位。有人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膀胱经是十二经脉的核心,背俞穴是联系十二经脉的枢纽” 。现代生理学认为背部是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分布与体表及脏腑的主要通道和枢纽。研究膀胱经背俞与相应脏腑联系和相对特异性联系途径,及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可能是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要突破口,其中机制的揭示,可为经络与神经系统相5关提供实验基础,对提高针灸治疗脏腑疾病疗效也有重要意义。3 结语 经脉、脏腑联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很长时间,从

14、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一要立足整体观,借助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现代科学研究手段,采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模式,从一个立体的层面去认识经络;二要立足临床,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系统的文献研究,去粗取精,结合经脉的功能与针灸临床,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通过临床诊疗进行检验,并把研究成果服务于针灸临床。三要立足功能,以经络整体调控作用作为突破口,研究人体机能调控的物质基础和信息转换传递的通道。系统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可对针灸及中医药治疗脏腑病提供实验、 理论依据,对现代医学器官系统生理学,乃至现代医学都是重要的发展,也有利于创立反应祖国医学特色的人体机能调节系统。只有坚持从中医整体观出发,

15、强调多学科融合,立足临床和功能,从一个立体的层面去系统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才可能有所突破和发展。【参考文献】: 1 曹东元,牛汉璋,杜剑青,等 穴位电刺激经大鼠初级传人反射引起内脏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J 针蒯研究。 2 0 02 ,2 7 ( 1 ) :4 5 4 9 2 金淑英,孙世晓,桑希生 从大鼠胆汁流量及其 N a+、K +、Q +含量看经穴脏腑相关性 J 中国针灸。 2001 ,2 1 ( 8 ) :4 9 0 4 9 2 3 荣培晶,朱兵 心经经脉与心脏柑关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J 针刺研究, 2005 , 3 0 ( 2 ) :9 7 4 周美启,周逸平电针心经、小肠经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影响 J 中国针灸, 2005 ,1 7 ( 6 ) : 5 7 2 5 方志斌,王月兰,周逸平 电针心经对家兔心脏及小肠功能的影响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 2( 6 ) : 3 5 6 周逸平,王月兰,方志斌 心经经脉与相应脏腑相关的研究 J 针灸临床杂志, 1 9 97 ,1 3 ( 3 ) :2 0 7 黄卫东 郝喜书,赵晖 等 心经腧穴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特异性6研究 J 针刺研究, 1 9 9 8 , 2 3 ( 1 ) : 4 0 8 易受乡, 阳仁达 针刺足三阳经穴对胃黏膜损伤家兔生长抑 素受体基因表达影响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