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743359 上传时间:2017-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写教案《雨中登泰山》(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授课时间:45 分钟 科目:语文 班级:课题:雨中登泰山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重点:一、 “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二、登攀“十八盘”的精神。三、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难点:文章中的引文、典故。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各位老师好,我是张佳敏,今天主讲的是高教版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三课雨中登泰山 。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讲解,今天我们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的 20 分钟,是我的讲课时间。

2、为呈现完整课堂,讲课过程中会有部分内容省略,以缩减时间。导入课文新年伊始,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带上家人一起出去爬山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新年伊始,冬去春来,新的一年,新人新气象,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你们的新语文老师张佳敏,大家可以叫我张老师,或者敏敏老师。刚过完年的同学们个个看起来神采奕奕,想必这个新年定是发生了很多好玩的事。过年除了摇一摇,咻一咻,当我打开朋友圈,还发现不少朋友晒出过年出游爬山的景象,着实让人羡慕。 )说起爬山,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在于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山东省泰安

3、市的泰山为爬山首选。 (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去过的同学?去过,下来和老师交流增加见识,没去过,以后有机会一起去。 )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然而写“雨”中登泰山的篇章却是很少见。(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泰山的巍峨高耸,姚鼐的登泰山记 ,写出的雪中登泰山的奇特感受,冯骥才用一篇挑山工让泰山挑山工的美名传扬于世, )然而翻阅这些描写泰山的经典诗文,我们不得不感到遗憾,因为里面还缺少一篇描写雨中登泰山的作品。好在 1961 年,作家李健吾来到了泰山,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文章雨中登泰山 ,描写了雨中泰山别

4、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而这篇描写雨中登泰山的文章,很快就被公认为是现代泰山题材,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因此被选入我们的教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雨中登泰山这篇记叙文,来看一看,下雨天是否和登山更配呢?(在刚开始学习本单元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记叙文离不开“六要素” ,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分别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这六要素,我们能很快的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今后我们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要牢记抓住这六要素,会帮助你很快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题目我

5、们知道了本课时间:下雨天地点:泰山人物:?第一人称“我们”事件:登泰山起因:?作者为什么选择雨天登泰山?经过:?发生了什么难忘的往事呢?结果:?作者在雨天登完泰山后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感受,有感而发,写下这篇文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解决这些疑问。 )一、作家介绍第一个问题:文章作者是谁?它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生于 1906 年,是我国现代戏剧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擅长新诗和散文,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雨中登泰山 写于 1961 年,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六旬,体力已远不如一起同行的年轻人,曾经,他一次又一次坐着火车和泰山擦肩而过,来去匆匆,只能遥望,无缘登顶,

6、终于有一天在雨中,他与一群年轻人一起来了,最终他用对泰山的强烈向往,战胜了渺茫的等待,率先挎起背包迈开脚步,兴致勃勃地去拥抱雨中的泰山,泰山的另外一种美,便在他的眼前铺展开来。 (年近 60 岁,对于我们来说,算是有点上年纪了,但他仍然对登泰山充满渴望,即使冒雨前行也毫不畏惧,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学习作者热爱自然,勇于攀登的情怀的同时,也要学习他“苦中作乐”的精神。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第二个问题:现在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请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文章的“起因” “经过” “结果” ,说一说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课文由三部分

7、构成。1、2 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起因第 39 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经过第 10、11 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独得之乐”结果三、第一部分:1、2 段解析:一直以来,李健吾一直在等待一个登临泰山的机会,等到他终于站到泰山脚下的时候,却因为越下越大的雨,不得不继续。然而过去的等待是漫长的,因为泰山远在天边,不知何日可以接近。那么眼前的等待呢,那确是焦急的,因为泰山近在脚边,却不知何时可以出发,这雨中登泰山,最初带给作者的印象是天公不作美,是“憋闷” 。这不得不压抑着他对泰山的强烈向往,把时间消磨于渺茫的等待中。第 1 段,文章从“几十年来” “好些次

8、” “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 ”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 2 段,机会终于来了, “偏偏天公不作美” ;一个“偏偏” ,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 ,下个不停, “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 “等”又“渺茫” 。 “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 ”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既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

9、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二部分:3-9 段解析:这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冒雨登泰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独特景观(稍后着重介绍)旭日从东方升起,照耀着泰山古老的身姿,夕阳和晚霞又送它沉沉的入眠,云朵似一个玉盘,徘徊在泰山的肩头,黄河似近代,蜿蜒在泰山的脚下,这些都是晴日里泰山的美景,而李健吾看到的雨中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烟雾迷蒙,裹住了泰山健硕的身姿,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婉约,接下来的路途艰险和美景并存,那么作者又有怎样的遭遇呢?山是沉稳的象征,水是灵动的代表,凡有山处多半有水,使沉稳和灵动交融成绝美的景色。泰山的沉稳搭配上中溪的灵动,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人朝上走,是顺山势而上,水朝下流,是就山势而下。都是依

10、泰山山势而为,方向却截然相反,朝上是为了站在高峰看的更远,就下是为了汇入河海变得更大,二者在海拔上有高低之分,在品位上却无高下之别。此情此景,正好暗合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也正如作者所说,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 十八盘,是指从对松山谷底到南天门的山路。全程七十九盘,共一千六百三十三级。前三百九十三级称为慢十八盘,中间七百六十七级称为不紧不慢十八盘,后四百七十三级称为紧十八盘。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七十至八十度,头尾距离不足一公里,但是垂直高度却有惊人的四百余米。抬眼望去,十八盘的山路不见尽头,环视四周,十八盘山路岩石孤悬。这是一段对于作者来说异常艰难的路

11、程,这其中有乐趣,有苦趣,有胆怯。从最初避雨时迫不及待的想要出发的那种兴致勃勃,到登上南天门只能瞅着年轻人应有的疲态,我们能想象攀登的不易,也更能体会到作者一息尚存便绝不停止的登山决心。既然已经登上了泰山山顶,那便该肆无忌惮的欣赏泰山的美景了。 雨雾迷蒙,遮挡了远眺的视线,让作者得以更为仔细的欣赏山顶上容易为人所忽略的岩石,石本无心,但观者有意,天然形成的石头各具形态,惟妙惟肖,足堪玩赏。人工打造的石竭,是文化的载体,更值得细细品味其背后的故事第三部分:10、11 段解析:作者虽然没能欣赏到泰山日出的奇观,但是敢于在雨中登泰山,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见平时未见之景,发前人未发之思,为我

12、们提供了欣赏泰山美景的新角度,收获不可谓不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面对十八盘的时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淡” (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 ,点明“雨中登泰山” 、 “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 。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 “敢于在雨中登泰山” ,才能“独得其乐” ,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构,值得我们仿效。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3-9 段,完成能力训练第一题,找出作者登泰山的正确路线图。出示路线图(课件)岱宗坊虎山

13、水库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长门洞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教师指导:根据路线图,我们不难看出本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 。例如,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 ,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 ) ,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 ,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 。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1、完成能力训练练习题;2、找出文中写雨的方法与作用;3、简述学习本文后,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感悟。 (例如学习导游的,你借鉴了那些介绍的方法?)五、板书六、课后记第二课时安排主要内容:1、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2、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分析每一处景色的不同写法;3、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