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第十二课时文献的版本(一)版本概念与形制术语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4MB
约24页
文档ID:2573096
12第十二课时文献的版本(一)版本概念与形制术语_第1页
1/24

第十二课时 文献的版本 (一),——版本概念及其形制术语,一、“版本”释义,版本1、版:《说文解字》释为:“判也,从片,反声”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判木为片,名之为版”2、本 《说文解字》说“木下曰本”3 、版本 “本”作为书籍讲,始见于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梁书·任昉传》:“昉虽家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版本”二字连用,始于宋代,“版本”这一概念大约出现在五代、北宋初年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技艺》:“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也写作“板本”南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板本讹舛》条:“印板文字,讹舛为常盖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在其他一些宋人著作中,以及《宋史·真宗本纪》、《赵安仁传》、《邢昺传》、《李觉传》、《高丽传》等处,也时有关于“板本”的记载版本”二字连用,始于宋代,景德二年(1005年),“是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何以及此!” 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聂崇义邢昺孙奭王昭素孔维孔宜崔颂子卢尹拙田敏辛文悦李觉崔颐正弟偓佺李之才》,总括宋人的说法,版本是特指的,相对于写本,指雕版印刷的书籍,在宋代是专就版本学上所说的刻本而言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云: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处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一、“版本”释义,版本《辞海》的解释,版本《辞海》释为:“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指书籍制作的各种表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记、题识、批校等我国的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初期,当时主要用于刻佛像或其它日用小册。

时人常把写抄本的书称为“本”;把雕板印的书称为“版”在此以前,只有“本”的说法书籍称为“本”在典籍中出现是从西汉开始古籍版本主要指1911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且1911年以后的影印、排印的线装古籍也属古籍唐中期后,雕版式印刷开始出现入宋以后,雕版印刷业大兴,“版本”一词也开始出现当时,“板本”含义单纯,就是指雕版刷印的书本,与“写本”这一概念相对一、“版本”释义,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在内《古文献学要略·版本的起源和发展》),一、“版本”释义,二、古籍版本形制有关术语,(一)古籍版式的结构: 雕版印刷书籍,就是在木板上雕刻图文,作为印刷底版然后用写就的薄纸样稿复贴在木板面上,由刻工刻成反文的书版每一张印页有一定的格式,叫做版式 雕版书都是单面印刷,对折起来,成为一张书叶雕版版式名称术语,印页上面每一项都有特定的名称术语:边栏:亦称版框,即书版的四周界格 版心:亦称中缝,是指书页中间折迭的地方 书耳:位于边栏的左上方,突出一长方形方格,形似耳,故称书耳,也叫耳子界行:版面用竖线分成的行称界行,唐人又叫边准,行内即刻字处。

天头:上栏以外的空白地方称天头 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地方称地脚版式结构图一,版框、栏线、界行、书口、象鼻、天头、地脚、书耳,版式结构图二,版式结构,版式结构图三,版式结构,鱼尾:版心中刻有记号,其形似鱼尾,故名 书口、象鼻:从上鱼尾到上边栏及下鱼尾到下边栏有一条黑线,因这条黑线较长,形同大象的鼻子,故称象鼻印有黑线的称黑口,无黑线的称白口,黑线宽的称大黑口,黑线细的称小黑口(或细黑口)版心刻有书名等文字记载的称为花口天头,地脚,版心,象鼻(鱼尾),边栏(栏线、版框),界行(边准),版面(匡郭),,版式结构图四,版式结构图,鱼尾图案,鱼尾,2、成册古籍的结构(书的器官),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的古籍的外在形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术语书皮:亦称书衣、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脑:书页折迭后,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称书脑古书装订线的一边如果书正面平放,书脑一般在后右边书脊:亦称书背,一书装订缝合处的侧面,成为书的脊背,故名成册书籍的术语图一,成册书籍的术语图二,成册书籍的术语图二,书首:书装订成册后的最上部位称书首。

书根:书背的最下端,读者写上书名、卷数、册数,目的是阅读翻阅方便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如“凡大”、“大止”等书签:书的前封面的左上角,贴有一个长方形的纸条,叫书签 书名页:也叫封面、封面页、内封面函与四合套,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四合套,四合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