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CT诊断价值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571436 上传时间:2017-07-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髋臼骨折的CT诊断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髋臼骨折的CT诊断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髋臼骨折的CT诊断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髋臼骨折的CT诊断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髋臼骨折的CT诊断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髋臼骨折的CT诊断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髋臼骨折的CT诊断价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髋臼骨折的 CT 诊断价值【关键词】 骨折髋臼骨折后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骨折是否能得到解剖复位1 ,对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其结果也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因此,术前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尤为重要。CT 能为临床提供全面、准确而可靠的诊断依据,指导制定手术方案。选取 2002 年 1 月2005 年 6 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 X 线片和 CT 的髋臼骨折共 36 例,术后随访疗效较为满意。现就本手术组 36 例患者的术前 X 线片和 CT 诊断、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 36 例,其中,男 28 例,

2、女 8 例,年龄 1862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最短为 1 d,最长为 62 d,平均 16 d。5 例为坠落伤,2其余 31 例均为交通事故伤。25 例有合并伤:6 例下尿道损伤,2例肠道损伤,4 例坐骨神经损伤, 12 例股骨头、颈或四肢骨折,3例颅脑外伤,9 例骨盆骨折。1.2 诊断方法及术前处理常规摄骨盆前后位平片、患髋骨盆髂骨位及闭孔斜位片和双髋关节 CT,必要时进行三维重建。CT 扫描条件:应用 GE Prospeed AI 单螺旋全身 CT 机,通过 X线片或 CT 定位像选定兴趣区行薄层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横轴位扫描,扫描类型 Helical,电压 120140 kV,电流 60

3、130 mA,扫描时间 1.5 s,层厚 35 mm,螺距 1.01.5,重建矩阵512512,重建类型 STD+,扫描时重建间隔 35 mm。再将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调整显示野,重建间隔等于 12 扫描层厚;选中后重建数据进入3D0 操作程序,选择所需图像摄片。螺旋 CT 后处理技术:表面遮盖法 (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dstructions,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半自动立体分割法及动态技术。2 结 果32.1 术前评估将所有病例的 X

4、线片、横断二维、SSD、MIP、MPR 图像进行对比观察。根据放射学检查结果按照 Letournel 及 Judet 标准进行分类:13 例粉碎性后壁骨折,6 例移位横行骨折,6 例横行加后壁骨折,3 例 T 型骨折,8 例双柱骨折。MPR,MIP 矢、冠位图像所诊断的骨折处数相同;横断二维因 1 处坐骨支细小的横行骨折,而扫描线正好通过该骨折线(在 X 线片及 CT 定位像上没有发现征象,而在三维 MIP 上很确切地再现出来了 ),故漏诊;SSD 有 2 处裂纹骨折未再现;对 X 线片作者没有按 Letournel 分类法分类,但通过分析发现 X 线片诊断髋臼骨折的准确性与 CT 相比有很显

5、著的差异,对 4 例有前壁骨折的均体现出了髂耻线中断,对 17 例有后壁骨折的仅发现 6 例有明确的髋臼后缘线中断移位,其余 7 例漏诊,5 例关节腔内骨折片及 7 例臼顶骨折未发现。对 6 例坐、耻骨支细小的线行骨折,因曝光量及肠道干扰等因素而漏诊,共有 14 处骨折不能确诊。2.2 术后评估按照 Judet 标准:移位3 mm 为不满意,放射学检查随访结果按4照 Matta 3标准进行分级:髋关节形状正常者为优;仅有小骨赘,关节间隙狭窄1 mm,且有轻微硬化者为良好;中度增生,关节间隙变窄50 ,股骨头塌陷或磨损,髋臼磨损者为差。术后拍片解剖复位 21 例(58.33),复位满意 11 例

6、(30.56),复位不满意者 4 例(11.11 ) ,复位不满意者均为陈旧性骨折,2 例“T”型骨折,1 例双柱骨折,1 例为横行加后壁粉碎骨折。随访 836 个月,平均随访 23 个月, X 线片检查:优 16 例(44.44)、良 9(25) 例、可 5(13.89)例、差 6(16.67) 例;6例结果差者,4 例为术后拍片复位较差者,2 例为 T 型骨折异位骨化达度者。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由术前 38.6 分(2447 分)上升为术后 82.4 分(68 88 分),早期满意率为 87.9。1 例坐骨神经损伤 1 年,功能未完全恢复。3 讨 论髋臼骨折后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骨折

7、是否能得到解剖复位,对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其结果也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因此,术前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尤为重要。复杂髋臼骨折,在普通 X 线片上为一个前后重叠的影像,尤其髋关5节的正常结构发生变化时,仅凭髋关节平片,易遗漏一些不明显的骨折或对骨折的程度、骨折片移位的情况判断不清,造成临床处理不当,延误治疗,使患者留下永久性功能障碍。本组有 9 例是髋关节外伤经平片检查未能发现髋臼骨折,而没有给予及时恰当地处理。CT 为断层图像,可清晰显示髋关节全部结构,它不仅能准确显示髋臼有无骨折,骨折的程度,骨碎片的数目、大小、位置及移位的情况,还能辨认是否并发髋关节脱位、

8、骶髂关节分离和其它部位骨折,盆腔内脏器有无损伤,以及软组织血肿和关节积血的情况。CT 能为临床提供全面、准确而可靠的诊断依据,指导制定手术方案2 。作者认为对于下列情况应加做 CT 检查,必要时应行三维重建:髋关节脱位患者一定要弄清是否并发髋臼骨折。本组 3 例髋关节脱位,骨折片嵌顿在关节间隙内,致使多次整复脱位仍复位不良,经 CT检查,髋关节间隙内嵌顿着髋臼碎裂的小骨片;复杂髋部骨折,应进行 CT 检查,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全髋损伤的细节;髋关节无明显骨折但关节囊高度肿胀者,应做 CT 检查排除髋臼内撕脱碎片骨折;髋关节平片无骨折的髋外伤,久治仍疼痛者。相对 CT 扫描来讲,X 线片不论在摄片

9、中,还是在再现骨折方面都有其局限性。X 线片的摄片要求病人一定体位的配合,病人往往因疼痛不能完全或根本不能配合 X 线片的检查。如需拍 3 个体位片,还需搬动病人,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疼痛感,延长了检查时间,而且还可能加重患者原有的损伤,甚至造成附加损伤。而且对髋关节来讲,受股骨头的阻挡,即使采用 Judet 的 3 个摄片位,不论让病6人如何变换体位、改变 X 线投照方向,仍然难以判定髋臼内壁,即方形区的骨折情况,而方形区是否骨折是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相鉴别的重要依据。作者所分析的 36 例病人中, 2D-CT 及 3D-CT 结合诊断骨折共 76 处,而 X 线片漏诊 13 处,可疑 14 处

10、,主要为关节内、关节面、髋臼后壁、四边形面区及骨盆环后方及细小骨折的表现较差,而且 X 线片不能精确测量骨折块的大小及骨折断端分离的距离等,难以为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CT 扫描的优点显而易见,检查过程快速简便安全,病人无需变换体位,与传统 X 线片的摄片相比,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及 X 线照射量。CT 扫描不仅可以明确臼顶、前后柱、方形区、股骨头以及骶髂关节的骨折和脱位情况,还可以显示髋关节腔内阻挡股骨头复位的骨块,并能定量分析骨折块的大小、移位以及髋臼前后壁的缺损情况,对评估髋关节的稳定性意义重大。3D 成像所显示的三维空间结构较 SSD 欠佳,但能显示细小骨折。容积再

11、现法(volume rendering,VR)极大地弥补了 MIP 的不足,它的操作要求更低,图像清晰度更好,空间感更强,是最新的四维成像方法。三维 CT 成像对明确非常复杂的髋臼骨折更有帮助,它不仅可以从任何角度立体的再现每一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情况,而且能够准7确评价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匹配程度,甚至可以去除股骨头,立体而清晰的观察髋臼顶和臼壁的损伤情况。MPR 为后处理图像中的二维断层像,在重建图像上保留了原始图像的密度值,通常选择矢状、冠状位。与 SSD、MIP 相比,其空间关系显示欠佳,但简单、快捷。二维 CT 为基础横断及重建图像矢、冠位 MPR,3 种二维分别从3 个不同方面展现骨折

12、,做出骨折诊断,但都存在再现骨折不直观的缺陷,需读片者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自己在脑海里构筑骨折全貌,但对一些极不规则,复合的,有碎片、移位的复杂骨折,仍难以判断类型。三维 CT(SSD、MIP) 较二维图像更能直观形象地表现骨折全貌,而且还可以辅以动态,多方位旋转及切割、叠加、着色等工具使髋臼骨折全貌以较为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三维 CT尚可进行手术模拟入路,指导术前内固定的合理选用,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可靠性6 。在手术后的效果评定中亦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三维 CT 切割掉内固定的金属伪影,观察骨折线判断预后。对 Letournel E 分型中的复合骨折(如

13、T 型骨折、后壁伴后柱骨折等)三维螺旋成像尤为重要,它对手术入路的选择、臼体的整体复位等有着决定性指导意义。总之,随着交通、建筑工业的发展,髋臼骨折病例呈日益增多的8趋势,髋臼骨折属关节内骨折,晚期并发症多且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取得良好疗效、减少病残的关键。【参考文献】 1 Kinik H,Armangil M.Extensile triradiate approach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bined acetabular fracture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4,124

14、(7):476-82.2 Protorius ES,Fishman EK.Volumerendered threedimensional spiral CT: musculoskeletal applicationsJ.Radiographics,1999,19:1143-1160.3 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accurae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 .J Bone J

15、oint Surg(Am),1996,28:163.4 Burd TA,Lowry KJ,Anglen JO.Indomethacin compared with localized irradi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terotopic 9ossification follow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Am) ,2001,83(12):1783-1738.5 Matthew LJ,Marvin T.Total hip replacement after acetabular fractureJ.Orthop Clin North(Am),1997,28:435-446.6 何伟东,柯楚群,龙光锋,等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髋膝关节骨折脱位中的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3):236-2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