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原理复习题一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683729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像原理复习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成像原理复习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成像原理复习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成像原理复习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成像原理复习题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像原理复习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像原理复习题一(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体组织对 X 线的衰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骨、脂肪、肌肉、空气 B、骨、肌肉、脂肪、空气 C、脂肪、骨、肌肉、空气 D、肌肉、骨、脂肪、空气 E、肌肉、脂肪、骨、空气 2下列人体组织中,对 X 线衰减最大的是( ) A、肌肉 B、骨骼 C、脂肪 D、软骨 E、血液 3与传统 X 线诊断原理不同的成像方式有( ) A、CR B、MRI C、DR D、DSA E、CT 4不属于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是( ) A、超声 B、磁共振成像 C、屏 -片系统 X 线摄影 D、计算机体层摄影 E、计算机 X 线摄影 5CT 成像优势不包括( ) A、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 B

2、、密度分辨力高 C、可进行各种图像的后处理 D、空间分辨力比屏-片影像高 E、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 X 线吸收衰减值6应用光或其他能量表现被照体信息,并以可见光影像加以记录的技术称( ) A、影像 B、摄影 C、信息信号 D、成像系统 E、摄影程序7摄影的程序是( ) A、检测-光或能量-信号- 图像形成 B、光或能量-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光或能量-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D、信号-检测-光或能量- 图像形成 E、信号- 光或能量 -检测-图像形成8X 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 ) A、X 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9X 线影像信息的传递,错误的是()

3、A、被照体作为信息源 B、X 线作为信息载体 C、经显影处理形成可见密度影像 D、第一阶段的信息传递取决于胶片特性 E、X 线诊断是 X 线影像信息传递与转换过程10关于 X 线影像信息的传递及影像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被照体的信息分布于三维空间 B、X 线影像表现形式均为三维图像 C、X 线诊断的信息来源于被照体 D、X 线为传递被照体信息的载体 E、被照体信息需经转换介质转换11X 线信息影像形成的阶段是( ) A、X 线透过被照体后 B、X 线照片冲洗后 C、X 线到达被照体前 D、视觉影像就是 X 线信息影像 E、在大脑判断之后12X 线影像传递中,与被照体无关的因素是( )

4、 A、原子序数 B、密度 C、体积 D、散射线 E、厚度 13对不可见 X 线信息影像,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被照体的原子序数 B、被照体的厚度 C、被照体的形状 D、X 线的质与量 E、X 线的散射14X 线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不包括( ) A、屏-片系统 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 E、滤线栅15医学影像成像中常用的接收器不包括( ) A、光盘 B、成像板(IP) C、CT 检测器 D、平板探测器(FPD ) E、MRI 的接收线圈 16国际放射界公认的模糊阈值是( ) A、0.02mm B、0.12mm C 、0.20mm D、0.22mm E、2.00mm17

5、、下列哪些不属于医用 X 线胶片结构( ) A、乳基层 B、附加层 C、保护层 D、荧光层 E、片基层18、下列哪项不属于医用 X 线胶片的感光特性( ) A、本底灰雾 B、感光度 C、颗粒度 D、反差系数 E、宽容度19、关于 X 线胶片曲线的组成部分,下列错误的是( ) A、足部 B、平移部 C、直线部 D、肩部 E、反转部20、关于增感屏对影像效果的影响,下列错误的是( ) A、影像对比度增加 B、影像清晰度下降 C、影像颗粒性变差 D、影像模糊度增加 E、影像灰雾度增加21 关于胶片特性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表示密度值与曝光量之间的关系B、横轴表示曝光量,纵轴表示密度值C、能够

6、表达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D、横轴表示密度值,纵轴表示曝光量E、可称为 H-D 曲线22 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 )A、足部B、肩部C、直线部D、反转部E、全部23、消除散射线的最有效方法是( )A、增加肢-片距B、减少曝光条件C、使用滤线栅D、缩小照射野E、固有滤过24有关滤线栅的叙述,错误的是()A、滤线栅排除散射线B、滤线栅不能侧向倾斜C、滤线栅不能侧向偏离栅焦距D、高电压摄影时不用交叉滤线栅E、活动滤线器的运动多采用振动式25. 医学影像技术不包括( ) A、X 线摄影 B、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磁共振成像 D、超声成像 E、心电图成像 26.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历程叙述,错

7、误的是( ) A、1895 年 11 月 8 日,伦琴发现 X 线为放射技术伊始 B、1895 年 12 月 22 日第一张 X 线照片诞生为放射技术伊始 C、20 世纪 1020 年代为医技一体阶段 D、随着 X 线设备的发展出现医技分家阶段 E、1959 年慕尼黑国际放射学会议形成独立学科阶段 27. X 线成像的因素不包括() A 组织的密度() B、组织的原子序数(Z) B 组织的厚度(d) D、组织的形状 E、X 线的衰减系数28. 人体组织对 X 线的衰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骨、脂肪、肌肉、空气 B、 骨、肌肉、脂肪、空气 C、 脂肪、骨、肌肉、空气 D、 肌肉、骨、脂

8、肪、空气 E、 肌肉、脂肪、骨、空气 29. CT 技术的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53 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 X 线机 B、1989 年螺旋 CT 问世 C、1998 年多层面 CT 诞生 D、2004 年推出容积 CT E、2005 年双源 CT 研制成功30. 关于 T 颗粒胶片,下列错误的说法是( ) A、 影像清晰度增加 B、光采集容量提高 C、感光速度增加 D 荧光交叠效应,增加了影像模糊 E、卤化银颗粒切割成扁平状31. 下列不属于 X 线管焦点成像性能主要参量的是( ) A、 焦点大小 B、 、焦点的极限分辨力 C、焦点的密度分辩力 D 焦点的散焦值 E、焦点的调制传递

9、函数32. 关于影响照片密度的主要因素,下列错误的是( ) A、 照射量 B、管电压 C、摄影距离 D、显影 E、定影33. 缩小半影不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使用小焦点 B、缩小肢-片距 C、缩小照射野 D 增大焦-肢距 E、增大肢- 片距34. 产生照片模糊度的因素哪项是错误的( ) A、 运动性模糊 B、焦点的几何性模糊 C、屏胶系统产生的模糊 D、散射线性模糊 E、暗室技术引起模糊35. 对照片密度和对比度有影响的因素中哪项不正确( ) A、 显影剂的选择 B、定影剂的选择 C、显影液温度 D、显影时间 E、显影液搅动36. 控制照射野大小的措施应是( ) A、 遮线筒与遮线器 B

10、、滤线栅 C、集射罩 D、滤过板 E、空气间隙法37. X 线从易到难穿过人体组织的顺序是( ) A、 肺、脂肪、肌肉、骨骼 B、肺、肌肉、脂肪、骨骼 B、 骨骼、肌肉、脂肪、肺 D、脂肪、肺、肌肉、骨骼 E 骨骼、肌肉、肺、脂肪38. 滤线栅的比值越大,照片( ) A、 锐利度越高 B、密度越高 C、对比度越高 D、半影越高 E、灰雾越大39. 一张优质 X 线照片从 X 线摄影技术上分析应具备的条件哪项不正确 ( ) A、 适当的密度 B、良好的对比度 C、鲜明的锐利度 D、正确的几何投影 E、一定的照片斑点40. X 线强度的空间分布错误的是( ) A、 近阳极端 X 线强度大 B、 近

11、阴极度端 X 线强度大 C、 沿长轴方向 X 线强度不对称 D、 沿短轴方向 X 线强度是对称的41. 下列错误的叙述是( ) A、 熒光屏上明亮的部分,表示人体结构密度低 B、X 线照片上明亮的部分,表示人体结构密度高 C、脂肪组织在熒光屏上表现黑暗的阴影 D、骨骼组织在照片上表现为白色的阴影 E、X 线照片影像又称负像42. 控制影像失真的方法,下列错误的是( ) A、 肢体与胶片平行 B、 中心线通过被照体正上方 C、 增加焦点到胶片的距离 D、 增加肢体与胶片的距离 E、 缩小肢体与胶片的距离43. 关于影响照片颗粒性的因素,下列错误的是( ) A、X 线量子斑点 B、胶片卤化银颗粒的

12、尺寸和分布 C、增感屏荧光体的尺寸和分布 D、胶片对比度 E、被照体的形态44. X 线照片影像的诊断密度范围是( )A、0.51.0B、0.52.0C、0.252.0D、0.252.5E、0.52.545. 有关特性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胶片的平均斜率影响照片对比度B、 平均斜率大的胶片,宽容度小C、 特性曲线是不受显影液性能影响D、 反差系数指的是胶片特性的最大斜率E、 宽容度大的胶片,影像层次多46. X 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A、 趾部B、 直线部C、 肩部D、 顶部E、 反转部47. 减少与抑制散射线的方法中,错误的是()A、 降低管电压B、 缩小照射野C、 减小肢-

13、片距D、 窗口上安装多层遮线器E、 使用后盖贴有金属膜的暗盒48. 关于滤线栅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栅密度 n 的单位是线/厘米B、 栅比增加,f1f2 范围缩小C、 n 小的滤线栅吸收散射线能力强D、 栅比 R=铅板的高度/铅板的间隔E、 栅比值越高消除散射线作用越好49. 关于数字 X 线摄影优越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密度分辨力高 B、空间分辨力高 C、动态范围大 D、立即显像 E、软件后处理功能50. 关于数字摄影软件处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比度、亮度调整 B、增加灰阶 C 边缘处理 D、反转显示 E、测量功能51. 使用方法与常规 X 线摄影一样的转换器是

14、( ) A、 影像板 B、多丝正比室 C、平板探测器 D、CCD 摄像机 E、硒鼓检测器52. 关于成像板(IP)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IP 的外观像一片增感屏 B、 由基板和荧光材料层组成 C、 荧光材料层主要成分是氟卤化钡晶体 D、 含有微量三价铕离子 E、 表面覆有一层保护膜53. 关于 CR 工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IP 用暗合装盛使用 B、 曝光后将暗盒送入数据读出装置 C、 IP 被自动取出并进入扫描系统 D、 激光束扫描带有潜影的 IP E、 激光束能量决定了被激发的荧光强度54. 减少生理性运动模糊最有效的措施是()A、 固定被照体B、 选择曝光时机C

15、、 缩短曝光时间D、 被照体尽量贴近胶片E、 尽量选用小焦点摄影55. 不属于屏-片体系产生模糊的因素是()A、 光扩散B、 焦点尺寸C、 X 线斜射线D、 荧光交迭效应E、 荧光体的颗粒状56. 密度、对比度、锐利度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比度与锐利度无直接关系B、 密度是对比度、锐利度的基础C、 对比度可随密度的改变而改变D、 观片灯光色也影响对比度效果E、 近高密度旁的对比度小的物体难以辨认57. 影响照片颗粒性的因素,不包括()A、 噪声(斑点)B、 焦-片距C、 胶片对比度D、 增感屏荧光体尺寸和分布E、 胶片卤化银颗粒的尺寸和分布58. 与照片颗粒度关系最密切的是()A、

16、X 线管焦点尺寸B、 被照体的移动C、 X 线的光子数D、 显影温度E、 增感屏59. CT 的全称,正确的是( )A、 计算机扫描摄影B、 计算机体层摄影C、 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D、 计算机横断面体层扫描E、 计算机横断面轴向体层摄影60. CT 诞生的年份是( )A、1895 年 B、1967 年 C、1971 年 D、1972 年 E、1979 年61. CT 成像的物理基础是()A、 X 线的吸收衰减B、 计算机图像重建C、 像素的分布与大小D、 原始扫描数据的比值E、 图像的灰度和矩阵大小62. CT 检查技术,表示病变密度大小的是( )A、 照片测试密度B、 照片透光度C、 照片阻光率D、 CT 值E、 亮度值63. 水的 CT 值通常是( )A、 1000HU B、 500HUC、0HUD、500HUE、1000HU64. CT 值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