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保健]消化与吸收_2877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5680240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保健]消化与吸收_2877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医学保健]消化与吸收_2877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医学保健]消化与吸收_2877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医学保健]消化与吸收_2877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医学保健]消化与吸收_2877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保健]消化与吸收_287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保健]消化与吸收_2877(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http:/ 化 与 吸 收,3,第一节 概述一、消化、吸收的概念食物构成:蛋白、脂肪、淀粉、糖、维生素、 矿物质消化: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吸收: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 巴循环的过程。,4,消化的两种方式(同时存在、相互配合、相互 影响)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舒缩运动,将食 物磨碎、混合、推送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分解蛋白、 脂肪、糖,5,二、参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器官组成及结构特征三、食物消化吸收的大致过程 口腔咀嚼(机械磨碎、唾液湿润消化、引起反射调节 :启动胃、胰、胆囊、肝活动) 吞咽 1520秒(由口腔到

2、胃) 胃内消化 46h(机械磨碎、胃液混合、胃液化学 性消化),6,小肠内消化、吸收 35h (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食糜与消化液成分 混合、挤压肠壁充分接触、促进血液淋巴循 环有利于吸收; 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 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 醇,消化过程基本完成)大肠内消化 10h左右(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主要 功能吸收水分、消化残余物的存储),7,(一)消化道平滑肌: 1、消化道平滑肌的特征: a、兴奋性(低):收缩的潜伏、收缩、舒张期长 b、自动节律性(差):离体收缩慢、节律不规则 c、紧张性 d、可伸展性 e、对牵拉、温度、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8,2、消

3、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征: a、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波动大 b、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形成自发的节律性去极化和复 极化波动。特点:频率慢(胃3/min;十二指肠 12/min),波幅小(10-15mv),持续时间长(10 秒左右)。 意义:使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9,c、动作电位: 特点(与骨骼肌):锋电位上升慢、持续长;与钙离子活动有关;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无效、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有效;锋电位幅度低(20mv-100mv),大小不一,10,d、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与胃肠平滑肌收缩的 关系: 胃肠平滑肌收缩产生于动作电位之后。 动作电位产生于慢波电位的基础上(慢波

4、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节律、蠕动方向、速度),11,12,(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唾、胃、肠、胰液、胆汁) 总量:68L/天组成:有机物、离子、水功能: 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 调节ph适应消化酶活性 水解、降解食物成分 分泌物质保护粘膜,13,(三)胃肠的神经支配:组成:胃肠壁内的内在神经、胃肠外的外来神经(交感、 副交感)特征及作用 内在神经 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数量丰富、完整独立、自成体系(感觉、中间、运 动神经元) 神经丛纤维的作用: 连接神经元与胃肠壁的各类感应细胞、效应细胞 传递感觉信息 调节效应细胞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

5、迷走神经、盆神经),14,15,16,17,消化系统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CNS,交感及副交感传出,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消化道管壁内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局部传入,交感及付交感传入,(抑制性副交感神经纤维-肽能神经,血管活性肠肽VIP),18,(四)胃肠激素胃肠粘膜内40余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消化道是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1、形态分布:特点:分泌颗粒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为基底颗粒细胞。 多数呈锥形,顶端有微绒毛突起并伸入胃肠腔内。直接感受肠内容物剌激,调节分泌。(开放型细胞) 少数无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由神经或局部内环境变化调节分泌。(闭合型细胞

6、),19,A、远距分泌B、旁分泌C、腔内分泌D、神经分泌,胃肠激素作用途径,20,1、冠心病: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2、脑血管病:包含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其病势凶猛,且致死率极高,即使不致死,大多数也会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也就越高。高血压患者的脑动脉如果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

7、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此时,病人会立即昏迷,倾倒在地,所以俗称中风。 3、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或者可能会因心脏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影响生命安全。 4、高血压脑病: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过高的血压超过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因血流灌注过多而引起脑水肿。临床上以脑病的症状和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

8、严重的甚至会昏迷和抽搐。 5、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以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伤;另一方面,肾脏损伤会加重高血压病。一般到高血压的中、后期,肾小动脉发生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浓缩小便的能力降低,此时会出现多尿和夜尿增多现象。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慢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成为尿毒症。 6、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

9、、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的症状。 编辑本段诊断鉴别诊断依据高血压的诊断主要根据诊所测量的血压值,采用经核准的水银柱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必要时还应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一旦诊断高血压,必须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做有关实验室检查,评估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偶然血压超出正常范围者,宜定期复查测量以确诊。 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升高水平有关,而且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等有关。因此,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角度

10、,现在主张对高血压患者做心血管危险分层,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别表示10年内将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概率为30%。 具体分层标准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发症情况。 用于分层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胆固醇5.72mmol/dl;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颈、髂、股或主动脉);视网膜动脉局灶或广泛狭窄。 鉴别诊断:在确诊原发性高血压前必须与继发性高血压做鉴别诊断。 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包括:1、肾实性高血压;2、肾血管性高血压;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皮质醇增多症;5、主动脉狭窄。其他可以引起继发

11、性高血压的疾病还有甲状腺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慢性肾炎 图书四、中医药治疗 本病多属实证。根据辨证可分为风寒、风热、湿热,分别予以宣肺利尿,凉血解毒等疗法。本病恢复期脉证表现不很明确,辨证不易掌握,仍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养阴,但不可温补。 五、透析治疗 少数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时,应及时给予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皆可)。由于本病具有自愈倾向,肾功能多可逐渐恢复,一般不需要长期维持透析。 ,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df肺25s血液f369血小板t5172红血球gdf55m白血球fd2)手段在20世纪才开始出现。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

12、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这形成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 综合医学,21,2、 胃肠激素的作用 1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2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胃肠释放 的抑胃肽可以刺激胰岛素的释放。 3 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 促进生长。,22,3、 脑-肠肽 (brain-gut peptide) 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同时存在的肽。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生理意义-胃肠激素与脑内激素的整 体协同性。,23,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咀嚼 化学性消化:唾液,24,(一)、唾液 1、来源: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

13、舌下腺)2、性质、成分: 中性、无色、无味 水分:99% 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淀粉酶、溶 菌酶,25,3、作用: 润滑、溶解:水、粘蛋白 保护口腔:溶菌酶杀菌 消化淀粉:淀粉酶将淀粉分解 为麦芽糖,26,4、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 中枢(延髓、丘脑、皮层)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阿托品) 腺体 条件反射:意境、食物色、味引起唾液分泌。 “梅、垂涎”,27,(二)、咀 嚼 咀嚼不仅是口腔机械、化学消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反射性诱发启动胃、胰、肝、胆囊的消化活动的开始。,28,(三)、吞 咽 一种有价值的现象:食物的单向性 吞咽动作分三期 由口腔到咽 由咽到食管上段 由食管下行到胃 通过蠕动将食团向下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