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680108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3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 | 苏莎莎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潘 鑫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一、卫星城发展演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一)卫星城演化的相关理论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Ebenezer Howar d)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其后,恩维( Unwin)的卫星城理论以及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都为大都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卫星城的发展也经历了“卧城”( Sleeping Town)

2、,半独立的卫星城,基本独立的新城(New Town),新城的演化过程。(二)国外卫星城建设的成功实践国外卫星城建设的成功案例都是从整个大都市区的角度出发,把卫星城作为整个大都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单极化城市结构转变为更大区域内的多核结构,实现大都市区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的疏散。其中巴黎、东京等市的卫星城建设较为成功和典型。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始于1965年的巴黎地区战略规划。巴黎新城建设放弃了单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代之以全新的多中心布局的规划思想,即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规划了8座人口规模介于30100万的新城,新城距离城市中心平均约为25公里,通过良好的公共换乘系统与巴黎连接。每个新城均有自己的

3、娱乐中心、大学城、产业基地等,就近满足居民工作和生活需求,保证了居住与就业的平衡。巴黎新城的建设较好地疏散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到1990年,已建成的五座新城共吸引了超过20万的人口从巴黎迁出。日本东京的新城建设始于1956年的首都圈第一次基本规划。东京新城的人口规模一般不超过40万,距离东京约2560公里,并且规划了使新城与老城联系便捷的铁路和轨道交通。东京新城建设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人口,后来又逐渐把一些科研、产业等功能疏散到新城中去,新城从开始的“卧城”发展成较为独立的卫星城。加上东京轨道交通和铁路的发展,新城有效地促进了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地区的疏散。二、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历史沿革早

4、在1920年代,上海市卫星城建设的规划思想就已经萌芽,其后虽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卫星城建设作为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最直接途径,在以后的规划和实践中逐渐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纵观时空探微上海卫星城80余年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表1)。(一)卫星城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19271949)1927年,国民政府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通过大上海建设计划,确定在江湾一带建设一个新市区,划定现在的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后由于抗日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能得到彻底实施。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政府重新制定了大上海都市计划,该计划引进了有机疏散理论和卫星城理论,在

5、上海6580平方公里范围内来规划城市布局形态。该计划提出在中心区以外建设卫星城来疏散中心城的人口和工业的规划思想,在中心区外围建设绿带来控制中心城市的蔓延,并且制定了卫星城建设以及绿带建设的具体方案。该计划设定了淞阳、蕰藻、殷江、真南、蒲虹、莘宝、曹塘、闵马、高陆、泾斯、周盛11个相对独立的新区,计划还规定在工业区附近建设住宅区,二者相配合,构成小市镇。上面两个规划都表明了上海卫星城建设思想的萌芽,但由于历史原因,卫星城建设的规划思想没有得到彻底实施。(二)反卫星城建设阶段(19491956)1949年上海解放后,于1950年制定了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的意见书。该意见书认为,在大上海都

6、市计划中提出的建设卫星城镇的思想是根据欧美资本主义城市拟定的,认为上海不能采用这种城市布局的方法,上海最适合的建设方法,仍然是以中心市区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市区的面积来发展。但是随着上海城市中心区面积的扩展,人口向中心城区的不断转移,中心城区也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为解决中心城区由于人口众多引起的各种问题,1951年上海市建委编制了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提出将市内有污染的或有危险性的工业转移到市区以外的建议,建设了一些新的工业区,向外疏散了一定数量的中心城区人口。但是城市的发展还是以中心区为中心向外蔓延为主,并没有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三)第一代卫星城建设阶段

7、(19561986)为解决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问题,1956年制定了上海市1956年1967年近期城市规划草图和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提出开辟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重新提出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并于1957年决定“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上海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于1958年从闵行开始,其后又规划建设了吴泾、松江、嘉定、安亭等四个卫星城。上海第一代卫星城建设规划思想,计划用15年的时间把中心城区的人口控制在300万左右,卫星城镇210万左右,除已有的闵行等五座卫星城之外,再规划建设青浦、南汇、川沙、崇明等12座卫星城,每个卫星城人口在102

8、0万之间。卫星城的选点范围为距离中心城20到30公里。(四)第二代卫星城建设阶段(19862001)第一代卫星城建设,已形成7座环上海卫星城建设阶段 时间 主要内容卫星城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19271949年1929年7月,大上海建设计划划定现在的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在数年间建一座上海新城;1945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提出在中心区以外建设卫星城来疏散中心城的人口和工业的规划思想。反卫星城建设阶段 19491956年1950年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的意见书及1951年上海市发展方向图(草案)认为上海不适合卫星城镇布局的方法,仍主张以中心市区为中心,向外发展。第一代卫星城建设

9、阶段 19561986年从1958年开始,上海市共规划建设了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等5座卫星城,计划再规划青浦等12座卫星城,卫星城人口210万左右。第二代卫星城建设阶段 19862001年规划至2000年,卫星城规划人口在130万人左右,在第一代卫星城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金山卫和吴淞宝山南北“两翼”,开发浦东新区。“一城九镇”新城建设阶段20012004年重点发展松江新城,安亭、浦江、高桥、朱家角、奉城、罗店、枫泾、周浦和堡镇九镇。“1966”城镇规划体系新城建设阶段2004年以来规划建设9个新城,总人口540万左右,其中松江、嘉定和临港新城3个新城,人口规模按照80至100万规划,

10、总人口在270万左右。资料来源: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http:/,中国上海网http:/,上海城市规划网http:/时空探微状分布于上海远郊的卫星城,即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金山卫、吴淞宝山等。第二代卫星城的建设开始于1986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上海编制完成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后开始实施。该方案明确上海城市的发展方向为: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加速若干新区的建设,重点开发浦东地区,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重点开发金山卫和吴淞南北“两翼”,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和农村集镇层次分明、协调发展、有机联系、群体组合的四级城镇体系。规

11、划到200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1300万人左右,中心城人口控制在650万人左右,卫星城规划为130万人左右。从1986年起到2000年,中心城逐步向卫星城、近郊工业小城镇和外地疏散支援6070万人。一般卫星城与中心城相距20到40公里,个别为70公里,彼此以公路网等交通有机联结。 (五)上海“一城九镇”新城建设阶段(20012004)1992年政府开始组织编制新一轮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正式批准了上海“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该体系包括一个中心城、11个新城、22个中心镇和88个一般镇。其中,中心城是上海

12、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2001年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意见提出,“十五”期间,要加快郊区城镇建设,有重点地推进郊区新城、中心镇建设,上海市政府经研究后,决定从11个新城、22个中心镇中选择“一城九镇”作为重点,即松江新城和安亭、浦江、高桥、朱家角、奉城、罗店、枫泾、周浦、堡镇等9个镇(表2)。其中松江新城距离中心城40公里。(六)上海“1966”城镇规划体系建构阶段(2004年以后)2005年,上海市提出“1966”四级城镇体系,将“大上海”

13、的概念突破6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扩大至整个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郊区。其基本构架是: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的新市镇、600个左右的中心村。其中,1个中心城是上海市外环线以内的600平方公里左右区域内;9个新城是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新城、崇明城桥,规划总人口540万左右,其中松江、嘉定和临港新城3个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城,人口规模按照80100万规划,总人口在270万左右。与中心城的距离上,松江为40公里,嘉定为28公里,而临港新城为75公里。从某种意义上说,“1966”城镇规划体系是“一城九镇”规划的延续。“一城九镇”规划中的“一城”和“九镇”和“1966

14、”体系中的9个新城和60个左右的新市镇规划有相同的城镇。“一城九镇”规划的实施为“1966”体系主体部分的实施打下了基础,也为“1966”城镇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三、上海卫星城建设演化的评价(一)卫星城功能定位日趋完善,吸引力逐渐增强纵观上海卫星城的建设历程,上海卫星城的功能定位逐渐趋于合理化,从原来只具有居住功能的“卧城”发展到具有半独立功能的卫星城,最后到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三者为一身的相对独立的新城,吸引力逐渐增强。但是到目前为止,各地向中心城区输入的人口远远大于中心城区向卫星城输出的人口,卫星城并没有起到人口和产业互动、职住互动的作用,相反还出现了人户分离、职住分离等问题,卫

15、星城的城镇名称 经济格局 规划人口(万)松江新城 松江工业区、大学城、旅游业 30嘉定安亭镇 汽车制造 8青浦朱家角镇 旅游业 5.5浦东高桥镇 港口城镇 11 闵行浦江镇 休闲旅游业 10奉贤奉城镇 轻工外贸出口 7.2金山枫泾镇 商贸流通、旅游休闲 7.5宝山罗店镇 制造业 3周浦 现代物流、港口加工、商贸服务等 10崇明堡镇 绿色食品加工、旅游业 8.0时空探微卫星城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要从长远的利益和目标出发。其功能定位要综合考虑居住、工作、商贸等功能,在数量和选址上要保持历史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快速交通系统作为联系中心城和新城的纽带,在现阶段尤其要注重大容量轨道交通的

16、建设,以形成连接中心城与新城以及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多轴”。“反磁力中心”功能还有待加强。巴黎卫星城在建设的初始就注意到以产业依托,就近安排居民居住和就业问题,避免了人户分离、职住分离问题的出现,因而较好地发挥了对中心城人口的疏散作用。而上海卫星城的建设仍存在功能单一,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提高其吸引力。(二)城市框架拉大,逐渐把卫星城融入整个市域范围从卫星城建设历程来看,卫星城建设的城市空间框架逐渐拉大。从1927年在老城区边缘建设卫星城,到后来1945年提出但并未得到实施的“在6300多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建设卫星城的规划,最后到“1966”四级城镇体系真正把“大上海”的概念突破6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扩大至整个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郊区建设卫星城,把卫星城看作整个市域的一部分。卫星城与中心城的距离也由开始的相邻,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