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的家国生涯 --专访知名药理学家、编辑学家丁光生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678752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5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代名师的家国生涯 --专访知名药理学家、编辑学家丁光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代名师的家国生涯 --专访知名药理学家、编辑学家丁光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代名师的家国生涯 --专访知名药理学家、编辑学家丁光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代名师的家国生涯 --专访知名药理学家、编辑学家丁光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代名师的家国生涯 --专访知名药理学家、编辑学家丁光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代名师的家国生涯 --专访知名药理学家、编辑学家丁光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访谈TALK922005.12.NO.45中国处方药一代名师的家国生涯专访知名药理学家、 编辑学家丁光生前言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搜索一位老人,在对面时和电话中聆听一位老人,若说是一次采访并不十分恰当,更如一场灵魂随丁光生先生游历的震撼之旅。鲜有人如此一生波劫多难,鲜有人如此一生开创为先,鲜有人如此一生心志纯一,也鲜有人如此一生朴素又尽展风华。丁先生,如今已届耄耋之龄, 自 1951 年由美万里归来至今,半个多世纪中专注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药理学界和中国编辑学界的先驱和开创者。自彼时至今,上海市太原路药物所的院子里,无论风雨,丁先生仍穿蓝色工作大褂,斜背书包,晨晖即至戴月而归的身

2、影便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五十余年,世事变迁,历史的苦难艰辛和着四季交替,使得关于人事的一切都渺小不足道,而丁先生,在这交替中淡定从容心无旁骛,自以纯一的心态和智慧, 做着没有前人做过的艰难的事,走着坎坷而又明确的路,使得上海药物所,使得药物所前的林荫路,增添了不变的风景和厚重。以今日看之,反感觉历史无常,而丁先生永恒。少年行经蒙筚路丁光生, 1921 年 7 月 23 日出生于北京。 1927 年,丁光生随家南迁, 1933 年初, 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实验小学。1936 年初,于苏州中学初中毕业,随即考入苏州中学高中化工科。 1938 年夏, 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内迁成都 )。1945

3、 年夏,丁光生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新设立的生化研究部为研究生。生于国家忧患的乱世,丁光生的求本刊记者 杨田80 年代的丁光生PEOPLE封面人物932005.12.NO.45中国处方药学和成长生涯实属不易。自中学时代开始的求学生涯,丁光生先后辗转于江苏苏州、湖北武昌、广西桂林、四川重庆和成都,及至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于丁光生来说是一个令人闻之称奇的巧合,对于成就日后的丁光生而言,少年成长中却有多少不是巧合的东西。 父亲丁绪贤, 于清朝末年留学英国,是我国最早一代的化学家, 毕生跟随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致力于实业救国和科技救国的发展,曾于婚姻择配之事立

4、规矩两具有革命思想的女性、 天足及至得遇陈淑女士。丁光生说 :“父亲母亲的婚礼请帖,用的是讣告的书写格式,意谓为革命同赴前途 。” 陈淑女士,任教于北京女高师, 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提起母亲,丁光生满怀深情 :“至今,我未曾见国内女性有人能写一手漂亮的英文字体如母亲者 。”丁氏一门,占据早期中国科学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丁光生的父亲先后曾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任化学系主任,丁光生的两个叔父分别曾任国立中央大学的物理系和化工系主任。丁光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 以科学救国为志顺理成章,直至今日, 先生于家国振兴的深厚感情, 仍溢于言表。重洋涉远赴心殇1946 年春,抗战胜利后,丁光生随

5、校自成都返南京,通过教育部全国统一公费留学考试, 到美国学习临床麻醉学,堪称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 1947年 9 月起, 丁光生在芝加哥大学外科任临床医师,同年成为美国麻醉学家学会及国际麻醉研究会会员。他临床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获一致好评。 1950 年 6 月,丁光生在芝加哥大学药理系获博士学位,他既做动物实验, 又做临床医师, 理论联系实践,这在当时留美的中国学者中是不多见的。 1949 年,丁光生被美国 SigmaXi 学会选为会员。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的丁光生骤然间面临莫大的人生抉择。 一方面是勤勉和从业科研成绩为其赢得的美国诸多知名机构的工作邀请,一方面是父亲来信

6、写及国内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丁光生回忆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 讲述的是祖国上海解放时,解放军为了不扰居民而夜宿南京路的情景,从而倍添对共产党建国的信任。丁光生毫无犹豫,立即筹备动身回国。 在 丁光生备忘录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 “自香港在英国军警的持枪监视下, 换小轮至九龙,换火车至罗湖, 走百米缓冲地带至祖国,出罗湖火车站, 第一次见五星红旗, 热泪盈眶”一个国家,经历了百年的屈辱, 热血子孙,在万里行程中踽踽不可得安定之归途,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于丁光生一辈的青年是怎样的人生和心路历程呵。 终有这一天, 看见祖国真如巨人般站立, 游子情怀,恐不是挥洒的泪水所能承载。归情拳拳志开创19

7、51 年 7 月 17 日,丁光生回到祖国。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赵承嘏所长正在遍觅良才以创建自己的药理学试验室, 丁光生便由竺可桢副院长介绍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开始了一场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创业征途。丁光生到所后,从实验室到手术台都是他亲手设计画图 ; 从卡片箱到计时器都是他跑遍上海才买到的。他自己设计监造动物房,冬天水泥不干, 他手捧火盆促干,夜里独睡动物房内。自这时起,整整半个世纪,丁光生就成了上海药物所每天上班最早的人无论风雨, 无论节假日, 自早上四五点钟, 至晚上十点关门这一记录至今仍为八十岁的丁先生所保持, 其徒弟戏称 “可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 ”。在心血管药物研究方面,他亲手制备慢性

8、肾型高血压犬, 筛选无数中西药。他对复方 “二仙汤” 的其中的四味药作了分析,该成果为卫生部特约以英文发表作为对外宣传的第一篇中药研究文章。他以后又开辟冠脉循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研究。 70 年代,他又研究抗心律失常药。 首创的新结构类型药常咯啉, 经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证明,静脉内注射与口服均有效。在防治血吸虫病的药物研究中, 他丁光生当年的成绩单访谈TALK942005.12.NO.45中国处方药筛选过几百种合成药, 找到巯锑钠 ( Sb 58 )。 他发现非锑剂敌百虫口服有疗效后, 曾在农村推广应用, 治疗过上万名血吸虫病人。他深入研究锑剂在体内的代谢, 推动了锑剂的药理及毒理研究。 他

9、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研制成功新解毒药二巯丁二酸, 该药驱排重金属 (包括铅、 汞、砷、锑、核分裂产物等)的效能超过世界上已知的解毒药 (如英国的 BAL 与苏联的Unithiol ), 而且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氏病)至今已逾千人。 1977 年起二巯丁二酸(钠)载入中国药典 , 1991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该药在美仿制和使用,成为美国仿制的第一个中国发明的新药。 1991 年该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 丁光生备忘录中,我们可见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 1952 年 7 月 30 日,在上海市武康路395 号庆祝药物所成立 20 周年,时全所21 人。”“ 1954 年 11

10、月 26 日,中科院药物所药理组(含动物房)在上海岳阳路 320 号发展至 21 人。”“ 1956 年 4 月 30 日,药理组 26 人合影。” (未全部)“ 1964 年 5 月 2 日,中科院药物所药理研究室全体 60 人合影。”“ 1979 年 3 月 7 日,药理研究室扩编为三个室,我任药理二室主任。”筚路蓝缕,终至大成。劫波遏遏复昂扬, 天下尽魍魉, 丁光生在四十多岁的盛年而历经磨难, 自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至 “漏网右派 ”, 至 “内控人物 ”, 至 “历史反革命 ”, 至 “现行反革命 ”, 至 “美帝特务 ”, 至隔离审查。种种不忍言之,可谓丁先生又一个令人心酸落

11、泪的记录。1979 年,中国药理学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公推丁光生创办中国药理学报 , 1980 年,中国药理学报创刊,丁光生任主编,时年 59 岁,双眼已患青光眼入院治疗,视力衰退。 1982 年, 他又创办新药与临床期刊,并任主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丁光生自此又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辉煌阶段。丁光生在担任中国药理学报 主编期间,对中国科技期刊界和编辑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他在国内首次推行国际通行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 , 为当时国内最早。他主持起草的“期刊投稿须知”多达十几页,如今几乎成为中国科技期刊投稿的统一标准。除了大力倡导科技期刊的规范化,丁光生还推动了“编辑学”的兴起。

12、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筹备时,曾经为 “编辑协会” 与 “编辑学会”的名称问题有过一番争论, 丁先生据理力争,认为应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选为名誉理事长。 1997 年,丁光生获中国出版工作界最高荣誉“韬奋出版奖 ”。由科学家而成为编辑学家,已属不易,更要知道,这一时期,丁先生的眼睛已日趋恶化,几近失明,对于繁多的稿件筛选审编,丁先生是逐字逐句趴在桌面上完成的,这其中的艰难更非常人所能了解。丁先生一生都是这样执着地践行着他所信奉的座右铭甘为他人做嫁衣。师学播洒艳桃李丁先生一生为科学献身,以科学准则为一切工作的准则,他对于中国药理和编辑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远不止于创建上海药物所药理室和创立中国药理学报

13、 、 新药与临床 。 丁先生一生严谨认真,求实创新,以他为始,带给药理和编辑领域,以及很多科研工作者以深远的影响。嵇如运院士回忆道 : “他对工作要求很高,踏实谨慎,写文章更是一字一句,甚或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 或查文献考证 。”池志强院士回忆道 : “丁先生在培养新人时,很注重打基础,他组织我们学习俄文, 抓小测验以巩固学习成果,使我们很快掌握了俄文文献查阅能力,他还自费发奖品以鼓励,我还得到他的一把北京工艺品小剑奖品 。”胥彬教授回忆道 : “丁先生 50 年代曾在上海药物所系统组织讲授生物统计学,在药理室大力推广和应用统计学解PEOPLE封面人物952005.12.NO.45中国处

14、方药决药理学科研中的问题。”朱兴族教授回忆道 :“丁先生的 如何做科研 系列报告使我终生受益, 丁先生从 如何查文献 开始, 讲 如何做实验设计, 如何做数据处理, 一直到 如何写论文。 丁先生教我们如何做科研,也用实际行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科研工作者。”翁永庆教授回忆道 :“ 1984 年的一次编辑协会会议上, 丁先生以知名科学家, 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宣称 我就做编辑工作,振臂一呼, 全座动容。 当时社会上对于编辑工作不够重视, 总认为是为人作嫁。 丁先生的表态, 令人振奋, 唤起深思。”肖宏主编回忆道 :“为了近年来科技稿件外流到国外的问题, 丁先生在多个场合大声疾呼, 并直截了当地向有关领导

15、反映, 真实反映了丁先生忧国忧刊, 为国为民的一腔热诚。”诸多细节, 无法一一罗列, 而这许多, 早已成为中国药理学界和编辑学界的佳话。正己诲人漫衷肠1990 年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秦伯益院长题诗, 请江南书法家戴登科书赠丁光生 ;“丹心报国渡重洋, 细雨润物绣华章 ; 几案常展经纶书, 杖履不涉名利场。 新药评价自君倡, 期刊规范赖翁扬 ; 最是难能可贵处, 直人快语暖人肠。”这首诗正是对丁光生的最好写照。丁先生一生无私, 胸襟磊落, 行事大气淡然。 他可以为人才之尽用而大声疾呼, 奔走忙碌, 也可以为新人之发觉亲顾茅庐, 温语鼓励。唐希灿院士深情回忆道 :“ 1991 年我完

16、成美国进修后回国, 面临工作安排困难的局面, 丁先生极为关注并四处张罗。得到丁先生的教诲和帮助, 才使得我下决心留所并继续我 80 年代的课题。 我之有今天的成绩, 实在感谢丁先生 一位默默无闻的幕后功臣。”金国章院士回忆道 : “ 1956 年, 我拟转向神经药理学的研究, 当丁先生知道我的意愿之后, 欣然同意, 我非常高兴, 这成为我科研生涯的一次成功转向。”丁先生一生勤勉工作, 于自励时一样毫不松懈, 虽则逾耄耋之年, 处其身侧仍可感知一种少年的意气风发。 至激昂处, 丁先生会高吟岳飞的 满江红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75 岁时与弟子同登华山, 80 岁时登峨嵋金顶, 看着这位一生自强不息的老人, 真叫人潸然泪下。后记岁月的年轮不懂停息, 上海药物所所在的太原路上, 梧桐春来了绿秋来了枯, 本是租界时法国使领馆的药物所小楼, 也已经墙皮剥落, 爬山虎留下了重重斑痕。 半个多世纪的喧嚣风雨至今天, 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