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 虚词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676954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实词 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言文实词 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言文实词 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言文实词 虚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言文实词 虚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实词 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实词 虚词(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七讲 文言文是实词虚词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一、通假字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两点,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o”;桃花源记陶渊明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

2、音。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扁鹊见蔡桓公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

3、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的意思是: 旧的,如:“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故”意思是: 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例:(1)妇抚儿乳。口技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例:(

4、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三则蒲松林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刘禹锡乱,“使混乱”;劳,“使劳累”。(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例如: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

5、跪而二螯。( 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二、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

6、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7、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

8、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三、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

10、,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表示被动关系。1、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11、。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12、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五、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13、)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

14、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六、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如

15、: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七、其1用作代词,又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