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676911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的意象摘要:尼采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阐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其中自由、创造和生命这三个核心问题贯穿始终。同时,这三个核心命题又集中体现在他多次提到的“孩子”这一意象上。“超人”是尼采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孩子”是最接近超人的生命状态。通过游戏,不受任何世俗约束的孩子展现出生命对自由创造的渴求,生成意志的作用使得生命活力在此彰显。关键词:孩子;自由;创造;生命;游戏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中扎拉图斯特拉向世人列举出了精神的三段变化过程:“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成孩子。” 120 这是尼采第一次在本书中提到“孩子”这个意象,也就此展开尼采

2、对个体生命的最高追求超人的探索。尼采并没有规定出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用寓言和比喻的方式,借扎拉图斯特拉之口告诉我们,这样一条超人之路跳出了传统观念上一切康庄大道,需要借助人作为生命体所具有的生成意志来实现。对“超人”的追求需要我们在生命活动中去体会和探索,他不能直接指引出明确的方向,只能告诉我们一个启示:“孩子”是最接近超人的生命状态。孩子是真正的自由者,他们的身心不受任何约束,是生命保持的最完整的本初状态。孩童时期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阶段,生命力的表现就是一刻不停的变化和成长。成长和创造相辅相成,伴随着孩子的生命活动。因为要创造就需要孩子不断地成长壮大,因为有变化就会有新的创造行为发生。自由是

3、创造的前提,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孩子只受自我意志的支配,肆意进行创造打破再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1、 “孩子”尼采的许多思想承袭了赫拉克利特关于“存在”的观点,而尼采“孩子”2的意象,也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留存下来的关于“孩子”的话语。“人生有如儿戏,在十五子棋中摆弄着棋子;王权掌握在孩童手中。” 265这里赫拉克利特提出“孩子”是一个能够作出决断的角色,而人生也不过是“孩子”的一场游戏。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主宰身份,他没有被规定的立场或价值取向,不会在人生道路上作出违背生命本性的选择;其次“孩子”在人生游戏中,面对一切挑战和冲突,不会计较太多方寸间的进退,只要最终

4、取得据点,完满地完成人生这盘棋。“人们在认出那些显而易见之物时被欺骗了。几个捉虱子的男孩对荷马说的话蒙蔽了他:我们看到和捉到的就扔掉,而没有看到和捉到的则带走。”269 这里暂且不论赫拉克利特对荷马的挖苦,他阐释出“孩子”有别于其他人的特点: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是最直观的,而且他们也只用最简单却最具真理的话语来表达。“酒醉者在孩童牵引之下踉跄而行,他晕头转向,因为他的灵魂是湿的。”2129“醉酒者”的灵魂不具有高尚的理性和智慧,而“孩童”的灵魂是最接近生命的本质的,他们的纯洁保证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他们不会被道路两旁的任何事物诱惑,也不会背着重压、拖着沉重的步伐被逼迫着前行,他们是充满生机的领路者。

5、2、 尼采的“孩子” 1. 孩子与自由精神由骆驼变为狮子,开始争取自由,反抗“你应该”的传统价值观,遵从“我要”的新的价值追求。要创造新的价值就必须先获取自由,抛开曾经盲目的虔诚,发掘创造力。既拥有自由,又富有了创造力,狮子就蜕变为孩子,孩子是创造新价值的希望。自由精神是尼采思想的重要部分。这里的自由不仅仅指我们日常所说的可以自行设定和安排一切事物的状态。真正的自由不是对外在枷锁的摆脱,也不是抛开一切规定性为所欲为的权利,而是只由内在规定性决定自我的行为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由自”的生存动力。内在规定性区别于任何社会道德的、政治3理论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它要求我们只听从生命体内心的呼喊,亦即对生成

6、的追求。外在的枷锁约束我们的身体行动,世俗的价值规定着我们的行为准则,这一切在自由的假象下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传统观念一直以来形成的道德体系并不是要被全盘否定,但是不得不承认从某些程度上我们用这些沿袭下来的既定概念限制了生命自由。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万物都属于永恒生成着的自然之“全”,无善恶可言。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36。人们往往把自由和可选择相混淆,认为能够自主做出选择就是自由的体现,可是谁能说这个选择的结果不是由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左右的?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养成的习惯和偏好,时时刻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在初期阶段的生命孩子,才

7、没有被这个无形之中的网包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源自生命的本性。孩子的意志是自由无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自我个体。孩子的自由在于所谓的“无知”和“天真”,他们用最纯净的眼睛看所处的世界,用最简单的方法直观变化的万物,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跳动的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总是比大人快乐,而成年人只有在迷醉状态下才能找回这种类似自由的快感。所以尼采崇尚酒神精神,把它作为自由精神的面貌呈献给世人,我们才能感受早已忘却的那种自由意志,一种狂热和原始本能的释放。我们说孩子都是少不更事的,但那并不是孩子的无知,而是我们知道的太多,以至于将人的本性丢失了,从这点来看孩子才是最懂人性的个体。知识本是生命天性中的

8、理性对真理的渴求,但是现在反过来约束了生命的彰显。生存方式都是后天的选择,是我们从孩童成长而来慢慢改变和养成的。我们已经默认了非自由的人生道路,没有遵循自然的生成意志,而是沿袭祖祖辈辈的教诲,远离了自我价值的创造之路。这是一条“通往你自己的道路”,需要你成为一个“自转的车轮”,拥有“具有支配力的思想”,做你“自定的法律的法官和惩罚者”。 1672. 孩子与生命尼采哲学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的,他讴歌生命的伟大,将生命视作一切价值的前提,凡是对生命有积极作用的都是该颂扬的,反之则要被谴责。传统4的形而上学观重灵魂而轻肉体,寻求的是彼岸那个永恒不变的唯一,以慰藉有限的生命个体,肉体终将孱弱衰亡,而灵

9、魂可以不朽。但是这种理念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剥离,我们就像骆驼行走在茫茫沙漠,背负着彼岸世界的美好价值,生命的荒原将我们包围,在重压下过着无意义的生活。所以尼采批判传统和主张苦行的基督教义,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一个整体,精神活动也是肉体的派生物,“创造的肉体为自己创造了精神,作为其意志的帮手。” 132 那些轻视肉体者,是因为他们的生命不再具有活力,不能进行自我的蜕变和超越,不能进行创造,所以他们的精神作为工具想要寻求肉体的毁灭。生命的本质是流动和变化,生存不同于生成,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追求生成的意志,这种意志要求不断地超越自己,追求高于一切善恶准则的最高的价值。在生命力高涨时洋溢出的迷醉感,是强大的

10、生命力与生存的痛苦和灾难相抗衡时的胜利感。酒神作为丰收之神,代表着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收获满盈时的欢愉,为了伟大的生命起舞狂欢。代表着形而上学彼岸体系的“老者”,失去了往日的青春活力,他还在林中寻觅根基,寻找着生存意义的根据;而扎拉图斯特拉像个“孩子”一样,迈着舞步走向他,不盲目找寻,只尽情欢愉,并将生命的热情传递给世人。孩子的生命力处于最丰盈的状态,所以能用洋溢的热情感染他人;老者的也是由孩子成长而来的,但是缺乏创造的成长之路没有生命力的更新补充,所以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衰竭。“有生命者的地方,就有追求强力的意志”,“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所以“自己必须不断超越自己” 11

11、29。生成意志要求生命个体不断超越自己,否则就只能受制于他人。当我们不再是个孩子,不再进行创造的游戏,就不再拥有自由,而是被捆绑,随着人类的洪流漂走。超人的道路则不会如此,从孩子到青年再回到孩子,这是一个不断超越的圆周运动,在这里,生命力守恒。“孩子是一个不断成熟的思想,是变化的一个意象,是超人内在精神的体现,是尼采贯穿其所有思想的一个纽带,是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一个象征。” 4尼采认为生命是具有生成性的,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孩子的意志就是充满生命张力的意志,孩子的未定型性决定了他的生成性,他们永远都处在变化生成之中,由纯洁的创造欲推动,不断产生出新的可5能性。在生成意志的作用下,形成了生命的永动

12、机,意志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转下不断壮大。孩子的勇气和纯洁是成为超人的必备品质。面对轻视肉体者,只有孩子说:“我是肉体和灵魂。” 131 孩子勇于挑战轻视肉体者,挑战多数人的权威,因为他们只忠于自己。当扎拉图斯特拉烦躁而迷茫时,孩子给他一面镜子让他看清内心的恐惧。孩子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因为情绪是属于自我本身的一种实在,不可以被隐藏。孩子就是超人的前世,为创造储备能量,为超人孕育生命的根基。3. 孩子与创造扎拉图斯特拉本人在下山以前就是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意欲提升人类,并以之为使命的拯救世界者,扎拉图斯特拉的“下降”便是为了治疗人类道德价值的颓废,为了创造新人类,在未来生成“孩子们的国”。 5世

13、人要成为扎拉图斯特拉的伙伴,最后就要变得像小孩子一样,虔诚地对待生命,用满怀好奇的探索精神和不知疲倦的创造力在大地上耕耘,建构只忠于生命的国度。在西方传统中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就以被创造者自居,忘了自主性,失去了创造的欲望。但是创造不是对现有事物的破坏或者改变,而是价值从无到有的过程,它的对象是人的生活。生活的基础是生命,生命是创造的前提,创造就是要深入人的生存中,寻求新的意义,而不是喊着创造的空洞口号。一方面,这里的创造不同于创新,创新是建立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有对比才有新旧一说;创造是在破除一切框架和既定物之后,在与具体的实存事物对抗和互动中实现的,是生命力的本性与已完成的生命

14、之间的对抗。另一方面,创造也不同于科学发明,科学精神的实质是功利主义,旨在人类物质利益的增值,浮于人生的表面,回避人生的根本问题 36;创造是根植于人生的意义中的,只听从生命的呼唤,不与任何利害关系牵扯,不被任何既存事物左右。创造者之路是孤独的,需要与权威抗衡的勇气来面对孤独和挫折。“孤独者,你走创造者的道路:你想要从你的七个魔鬼为你自己创造一位神!”“你必须想要把你自己在你自己的火里烧死:如果你不先烧成灰,你怎能希望成为新人!” 169 创造者要直面自身的危险要素,克服自身的魔鬼才能浴火重生,从6全新的起点开始创造之路。创造者要像孩子一样拥有反叛的勇气,自由而无畏。同时,还要像孩子勇于反复否

15、定之前的自己,在创造活动中找到游戏的乐趣。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创造还原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会将搭好的积木摆上展台,而是推到再搭建一座更高的楼房;也不会让堆起来的沙堡存留太久,而是用沙子重新塑造理想中更雄伟的城堡。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志,他们不满足于自己构建出来的固定之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我又否定自我,他们享受且只享受这个过程。他们的创造行为没有任何目的性,只是由内而外的生命力在释放无限的激情,所以他们欢欣高呼,手舞足蹈,一刻也不愿停下活动着的身体,一边向这个世界提出疑问,一边亲身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妙。 但是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创造行为往往被视为不遵守常规的,成人以引导者自居,否定孩子的创

16、造行为,自以为是在教导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将一贯的经验和模式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是现代教育的误区,用打压和纠正的方式,把孩子们培养成普遍相同的没有自我意志的模型,约束他们的自由,消减他们的创造力,磨平他们的棱角。三、 游戏作为“孩子”的实现形式1. 游戏 游戏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在游戏中没有现实的原则和价值体系。尼采肯定游戏的生存方式,因为它的非现实性使得生命可以在这个世界展现最本真的面貌。“游戏是没有价值的,真正的游戏者,不在乎游戏之外能得到的东西。生命是无意义的,我们不能试图在生命之外寻求一个可以与生命建立起联系从而确定生命价值的存在者。一切价值原则和尺度都只有在生命之内的存在者之间生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同虚无的抗争,既在具体价值的不断创造和虚无的抗争之中保持下来。” 6123 游戏表现出“生命”的无意义性,一场游戏只要过程精彩,享受其中就够了,走出游戏则是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世界,游戏只要在内在价值里圆满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