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5674633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刘艳婧 国际新闻界 2014.01 从宏观角度分析现有的研究(佟力强, 2013中国微博发展报告 )1、 研究范围涉及传播形态、社会功能、媒介融合和规范治理等方面;策略应对方面研究众多。2、 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个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得到重视,也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和模型分析等实证方法3、 研究视角从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切入,也有部分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观测视角。4、 研究领域对我国的微博现象研究较多,对国外微博的研究相对不足。一、微博的传播形态与组织机制陈晓彦, 2013 微博传播形态研究微博的网状化传播结构蕴藏着新型人际关系,它让受众势力回归,

2、消解权威感,打破大众传播体系原有的平衡结构。靖鸣,臧诚, 2013 微博信息流动呈现典型双向链状结构,冲击了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李彪, 2013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新浪微博 6025 条高转发评论进行分析,得出热门话题转发次数符合幂律分布,转发信息链条长度符合指数式分布特征。赵高辉, 2013 微博人际馆续遵循以熟人为中心的三级扩展建构模式。1、 核心层 -现实社会关系的微博转移2、 拓展层 -基于学缘、 业缘、 趣缘的拓展圈3、 偶然层 -基于事件推动的偶然圈子三个层级的人际交往和关系维护中呈现出重要性递减的“差序格局” 。朱海松, 2013 微博的传播结构在时空上呈幂律式的爆发模式,微博

3、传播的过程是混沌的,是通过对称破缺向前推进,由此带来传播路径的分形和传播效果的涌现。牛勇,张月萍, 2013 微博与微信的比较研究相比于微博,微信能做到更准确的投放,更高的送达率和更有针对性的交流。陈力丹, 曹文星, 2013 微信的立体传播格局和多圈子传播,更大程度体现出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它弥补了 QQ不能实现实时交流的弊端,也改变了微博依托文字造成的情感表达的不足,因而微信在传播力及外延拓展上更胜一筹。二、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喻国明, 2013 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其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微博对传统媒体最大冲击是使新闻生产从传统的专业化生产过渡到社会化生产阶段, 不同类型传统媒体进入微博平台时

4、已然带着自身媒体渠道的烙印, 相互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状态。辜晓进, 洪芳芳, 张可, 2013 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剖析报纸与微博的四条互动路径 -报纸报道、微博扩散、微博早市、报纸跟风、微博辟谣、报纸澄清、报纸力挺、大 V 删文。微博占据议程再设置的先机。蔡雯,闫东洁, 2013 微博不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延伸, 更能成为用户获取更多内容产品的“入口” ,应将媒体微博看作是重新塑造新闻传播模式和提升新闻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一个新起点。陈力丹,陈慧茹, 2013 “微电台”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使得广播的现行单向传播变为多级循环传播, 在互动性曾向基础上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 为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

5、合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陈昌凤,仇筠茜, 2013 融合业务方面通过对主流媒体微博业务梳理, 微博上用户参与的“信息接力”成为传媒开拓国际市场的新型策略, 由受众参与新闻制作的“众式新闻”成为调查性报道有效工具,而社交元素的运用成为打造社会化新闻体验的便捷渠道。董天策, 梁辰曦, 夏侯命波,2013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文本体现出微言大义、口语化表达、立场鲜明、善用修辞等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相结合的论证方式;在“语境”视角上坚持权威理性的话语风格,通过建构“协商式对话“来增强与民众的沟通。彭兰, 2013 微博的组织机制研究特定时期或话题会诱发微博平台的应急性自组织机制。 (以庐山地震为例,微

6、博形成了信息与知识系统,意见系统,行动系统,纠偏系统等几个显著的子系统,他们共同保证每个个体或机构在传播中的失误可以及时发现与纠正。 )李志雄, 2013 微博社群体现出明显的分布式系统自组织特性,自我调整完善,有极强的适应性和进化性,并在组织的过程中表现出去中心化、范权威、割裂式的后现代主义倾向。涂光晋,陈敏, 2013 微博动员分为线上与线下,而情感诉求、对恰当行为的认知和新的群体身份认同是微博动员中重要心理机制。三、微博事件与意见表达赵俊峰, 2013 对2010年以来热点微博事件观察从事件内容角度, 微博事件区分为呈现、 表达、 倡议和质疑四种类型。夏德元, 2013 对传播主体进行梳

7、理, 认为作为传播活跃分子的直接利益相关方, 作为重要传播主体的公共知识分子、 作为卷入这的非利益相关者和作为围观者的普通民众。谢耘耕,荣婷, 2013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重大舆情事件微博中, 存在这影响力不同的关键节点, 这些节点的类型对舆情事件的介入速度以及所发微博的特征对舆论走势有重要影响。赵玲,张静,王欢, 2013 通过对“昆明 PX事件“的系统动力学建模,认为微博的裂变式传播、 覆盖范围的广泛及平台信息的混乱模式促进群体性事件关注度增加的重要原因。赵星植, 2013 从微观话语层面分析了个人话语转变为微博事件的建构策略, 认为鲜明的话语特色与话语主体之间的互文性文本生产体系是策略

8、的关键所在。魏景霞, 2013 微博意见领袖借助社会网模型分析指出, 微博环境对个体意见表达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极大扩展, 形成多元嵌套的竞争性意见领袖模式, 通过强关系和弱关系中信息和意见的生产与在生产的竞争, 实现意见领袖对微博舆论的影响。王灿发,李婷婷, 2013 通过研究宁波 PX事件 ,总结出微博意见领袖的四大观测维度 :粉丝量和关注度、被评论量和被转发量、身份实名认证与否和微博活跃程度。靖鸣,陈呈, 2013 针对微博意见领袖和 BBS 意见领袖的差异展开分析 ,发现在传播角色方面 ,相对于 BBS意见领袖的草根性 ,微博意见领袖更趋于精英化 ; 在舆论形成机制方面 ,BBS 意见领袖

9、的影响力呈现出内聚性 ,而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呈现出发散性 ;在传播效果方面 ,微博意见领袖能够助推舆论传播的蝴蝶效应 ,而论坛意见领袖的意见流通多局限于孤岛内部。汝续华, 2013 微博意见领袖的崛起 ,根源于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失灵 ,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四、微博话语权与公共性申玲玲, 2013 微博话语权力与权利的区分微博赋予了每个个体平等的话语权利 ,但话语权力却处于一种失衡与流动的状态。名人或精英阶层依靠其身份标签将既有的社会资源移植到微博中 ,拥有强大话语权力 ,而普通个体只能依靠内容标签获得短时间内的话语权力。 但是 ,在涉及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的事件中 ,精英群体和草根群

10、体的话语权力更容易联合起来共同监督公权力。李彪,郑满宁, 2013 重大热点事件中 ,微博信息的扩散存在 “几个超级节点”把控传播门域 ,微博时代的“话语平权”依然是个伪命题 ,它带来的不是话语的平权而只是平“机”发表机会平等而已。尹连根, 2013 微博与公共领域的探讨研究从结构、再现和互动三个构成性向度分析了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 :结构上 ,微博重构了我国公共领域的既定格局 ,颠覆了传统媒体此前在公共领域所具有的垄断性话语地位 ;再现上 ,微博的可视性带来信息的可见与意见的可辩 ,有助于培养知悉的大众和形成公共论坛 ;互动上 ,微博在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 ,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

11、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刘立刚,李威, 2013 微博传播自身所具有的匿名性、去中心化和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在塑造公民意识的同时也在消解公民意识 ,增加了公共领域形成的不确定性。郭讲用, 2013 微博仅仅提供了一个实践传媒公共领域的工具理性平台 ,缺乏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所强调的具有价值理性的实践主体 ,距离传媒公共领域的理想仍存有不小距离。五、财务微博的应用张宁 ,2013 我国财务微博的学术研究微博为典型代表的社交媒体对原有的官民沟通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 ,展示的是当前社会政府与公众的一种 “微关系” ,其实质是政府对协调官民关系和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视。傅雪蓓 ,2013 微博问政

12、是物质支配力弱化现象在政治场域中的反应 ,网民微博的政治参与在事实上改变了传统政治的底层动力格局 ,必然将引发民主政治进程的新变革。刘彤 ,2013 从分析微博问政的信息机制入手 ,认为政务微博的出现 ,使政治领域的信息传播由以往的以政府为核心的单向线性的 “中心化传播模式” ,转变为以议题为核心的多向分散的“弥散化传播模式” 。闵学勤 ,郑丽勇 ,2013 基于人性原则的微博参与为政府、 社会及个体多方合作的社会治理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而三大治理主体之间本着人性善和正义的良性互动是解决微博场域中“合作困境”的有效途径。张宁, 2013 财务微博的发展策略研究现阶段政务微博在内容上仍以宣传发

13、布政府信息为主 ,告知、解释和引导等职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杨锐玲, 2013 政务微博存在着自身定位不明、 发布内容缺乏核心价值力、与网民互动不足、较少躬身听证的诚意和缺乏制度化保障等问题。闫晓彤, 2013 合理对政务微博进行功能定位、 建立健全政务微博的运营制度、转变话语表达方式、组建多层次的政务微博梯队和提高政务人员的新媒体素养是促进政务微博持续良性发展的有效策略。六、微博的商务功能与营销价值李南, 2013 现阶段微博已经具有即时营销、品牌宣传、公关传播和客户管理四大商务功能。朱晓云, 2013 “微博营销”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 :“指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借助微博这种新兴社会媒体化平台影响

14、其受众 ,通过在微博上进行信息的快速传播、分享、反馈、互动 ,从而实现市场调研、产品推介、客户关系管理、品牌传播、危机公关等功能的营销行为” 。王亚非, 2013 营销所具有的信息量大、速度性快、开放性高、定位性准和互动性强等优势都是传统营销模式所不能比拟的。郑世渠, 祝仕傲, 2013 目前的企业微博营销可以被区分为企业官方微博运营模式、事件营销模式及产品订单导向模式三种 ,指出微博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要以市场营销的 4C 理论为依据 ,注重消费者 (consumer )需求导向、降低品牌及产品宣传成本 (cost)并惠及至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convenience)的交易场所、利用微

15、博话题与消费者互动沟通 (communicarion ,在拓展网络营销渠道的同时整合其他营销方式以发挥最大功效。七、 “微博依赖“与“微博管理”林爱珺,张萍, 2013 认为要完善微博 “自我净化” 机制 ,借助官方微博和民间辟谣组织破除谣言。金屏, 2013 对 微 博 侵 权和 微 博 谣 言治理要理性认识谣言产生的社会和心理机制 ,把谣言当做社会常态 ,在一种民主而开放的社会言论体制下理性地对待和处理谣言。其他学者 在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上达成了共识。随着 2013 年以来微博用户活跃度的下降和微信、易信等新型社会化媒体对微博用户的分流 ,未来的微博研究将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在研究的热度和研究的议题上可能会出现变化 ,微博的创新及微博与微信、 易信等新型社会化媒体的竞合 ,可能成为未来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刘振声, 2013 对大学生群体的微博依赖现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便捷的媒介接触对自我满足的主动寻求和对现实压力的被动逃避 ,共同促成了受众对微博的依赖。这一切表明社交媒介的使用不再仅仅停留于功能性“方式”的层面上 ,更是与生活紧密交织的内在化自我构建过程。何秋红,徐传达, 2013 微博对时间观念的重塑正在侵烛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非面对面的微博情境在消解物理意义上的“围墙”的同时 ,重构了社会意义上的“围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