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带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5672591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带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年一、名词解释( 10 5)1、 考古学报 : (大百科 P25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 ,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 ,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 1936 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 册。该刊 1947 1949 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 ,出版了第 2 4 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考古研究所编辑 ,于 1952 年出版了第 5 册。 1953 年改称考古学报 ,为半年刊,至 1955 年出版了第 6 10 册。 1956 1960 年改为季刊 ,1962 19

2、65 年复为半年刊。1960 年下半年、 1961 年和 1966 1971 年停刊。 1972 年复刊至 1977 年为半年刊 (其中 1972年仅出 1 期) , 1978 年起重新改为季刊。截至 1984 年底 ,总计出刊 75 期。2、 郑州商城 : (大百科 P649)商代中期都城。遗址坐落在郑州商代遗址中部,即近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 城墙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岗期下层, 使用到二里岗期上层,东墙夯土层内木炭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为距今 3570 135 年,据此可知其上限约当公元前 1620 年前后。 1955 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现并开始发掘。城平面

3、为长方形,城垣周长 6960 米,其中南墙与东墙各长约 1700 米,西墙长约 1870 米,北墙长约 1690 米。墙基最宽处达 32 米,地面上残留最高约 5 米。城周共有缺口 11 个,有的可能就是城门,城墙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每段长 3.8 米左右,夯层较薄,夯窝密集,相当坚固。 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夯土结构的护城坡。 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城内东北部近 40 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发现有大、中型夯土台基建筑遗存, 应是商代大贵族居住的宫殿区。 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 制陶和制骨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中、 小型墓地。 根据文献记载与前人

4、考证, 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商代中期 “ 中丁迁于隞 ” 的隞都,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的亳。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的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3、 绳纹文化 : (大百科 P469)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其文化称绳纹文化。因当时使用的绳纹式陶器而得名。晚于无土器时代即日本的旧石器时代,早于弥生时代,处在原始社会阶段。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 8000 年,但有的学者认为绳纹时代的上限不超过距今约 5000 年;下限因地区而稍有不同 ,大体在前 3 世纪或稍后。根据绳纹式陶器的演变 ,可分早、前、中、后、晚 5 期。除了时期不同以外,绳纹文化又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可分为许多不同

5、的类型。从 1877 年发掘大森贝以来,绳纹文化的遗址大量发现,其分布遍及从北海道到九州的日本全境。生产工具和生产活动 石器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前者有石镞、石铲、石枪、石锥和石斧等,后者有石斧、石镞、石磨棒和石磨盘等。随着年代的推移,磨制石器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但打制石器始终占主要地位。多数学者认为,除采集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外,直至绳纹时代后期,农业还没有产生。尽管学术界有各种关于当时已有农业的论说, 但均未能提出决定性的确证。 在晚期的遗址中,发现有炭化稻米及印有稻壳痕迹的陶片,说明此时已有农业。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从早期开始就使用弓箭。在千叶县加茂、青森县是川、 滋贺县滋贺里等遗

6、址里, 都发现了木弓。 箭头以石和骨角制成,形制分无铤和有铤两种,但后者仅流行于后期和晚期。石枪也是狩猎工具,但使用不很普遍。渔捞也是主要的生产活动。鱼叉和鱼钩都有兽骨、 鹿角等制成。鱼叉安有木柄,叉头有各种不同的型式。中期以后,东北地区流行“离头叉” ,叉头穿绳索,射中后与柄脱离,以绳索回收。 鱼钩因鱼种的不同, 亦有许多型式。石制的和利用陶器碎片制成的网坠,说明当时已使用鱼网。在千叶县的加茂和检见川等遗址中还发现了独木船的遗存。大量捕捞贝类水产动物, 是渔捞的一个重要方面。 食用之后, 贝壳与兽骨、 鱼骨等弃掷在村落、房屋附近,久而形成贝丘。最大的贝丘面积达 1 万平方米,厚在 3 米以上

7、。房屋的废址和墓葬往往埋没在贝丘中。村落遗址 村落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 房屋一般都是竖穴式的, 平面形状有方形、长方形、 圆形和椭圆形等类, 从早期到中期面积随年代推移而增大。 早期的竖穴式房屋内不设炉灶。从前期开始,屋内中央设炉灶,中期以后炉灶始有用石块堆砌的。早期、前期的村落规模甚小, 房屋不过数座。 中期的村落较大, 房屋往往排列成环状, 形成一圆形中心广场;以新县冲之原遗址为例,广场直径为 130 米,周围有房屋约百座 ,但年代早晚不同,估计同一时期内至少有 10 座。后期和晚期的村落有向低处转移的趋向。有些房屋用石块铺地,中央亦设炉灶 ,但从各种迹象看来 ,不是一般的住房, 可

8、能与宗教、 祭祀活动有关。 在绳纹时代,亦有利用自然的岩阴和山洞作居处的, 爱媛县上黑岩遗址、 长崎县福井遗址、 千叶县铊切遗址等便是例证。陶器 绳纹时代的陶器,统称绳纹式陶器,以饰有绳纹而得名。绳纹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用绳直接在陶坯上滚压而成, 另一种是用缠有细绳的圆棒滚压而成。 但在绳纹式陶器中,也有许多不施绳纹而施其他各种纹饰的; 施纹的工具和方法各有不同。 年代最早的 “隆线纹”陶器和 “爪形纹” 陶器, 均不施绳纹。 陶器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制成。 烧成温度较低 ,约为 600800 ,多呈黑褐色或茶褐色。早期的陶器都属炊器 (“深钵形器” ),其特点是敞口、尖底。到了前期, 炊器由尖底

9、变为平底,这可能与炉灶从屋外移入屋内有关; 前期后半, 又出现了贮藏用和盛食用的浅钵形器、壶形器等容器。 中期的陶器式样增多,炊器附有把手,容器亦有附提梁的,器物上装饰繁杂 ,以厚重华丽为特点。到了后期和晚期 ,纹饰转向简素,但器物种类激增, 出现了各种容器和浅皿、 高脚杯、 带流的壶及香炉形器等等,器形的复杂超出了实用范围,可能与礼仪、祭祀等有关。陶质偶人从早期到晚期都很流行,偶人形象怪异,具有女性特征,形制随年代推移,而渐趋复杂。这种陶偶的制作当与宗教信仰有关。装饰品 主要为耳饰、腕饰、腰饰和发饰等。耳饰多为状,有玉石制的和陶制的,通用于男女老幼。腕饰主要是贝制的镯,多用于女性,很普遍,据

10、墓葬发掘,有两腕共戴 26 个之多的。腰饰是骨制品,多用于男性。发饰有骨制的笄和栉,多为女性所用。中期已有大型的椭圆形玉珠, 其分布以中部地区为中心。 最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勾形玉珠亦在各地晚期的遗址中被发现。墓葬 绳纹时代的墓葬,因年代推移而不断变化。墓圹多为土圹。中期间有利用竖穴式房屋废址作墓穴的,称“废屋葬” 。后期和晚期,东北地区有用石块堆砌的石棺墓。早期和前期,尸体都为屈肢。到了中期,开始有直肢葬,以后逐渐增多,但屈肢葬仍占多数。从中期开始,出现了幼儿瓮棺葬,多埋在房屋入口处的地面下。成人的瓮棺葬, 出现于后期的东北地区,但尸骨是二次葬入的。二次葬在早期即已出现,到晚期有将骨殖盘叠成正方

11、形的,称“盘状积集葬” 。墓中除多数为单人葬以外,也有夫妇、亲子的合葬。属于后期和晚期的冈山县津云贝丘,埋葬着数以百计的尸骨,按性别不同, 作有计划的排列, 说明当时已有明确的公共墓地和一定的埋葬礼俗。除死者身上佩戴的装饰品外,一般缺乏随葬器物。人骨的研究 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绳纹时代的居民是现代日本人的祖先。由于生活条件困难, 15 岁以下的儿童不计, 人的平均年龄为 31 岁。对人骨的研究证明, 从后期到晚期 ,各地普遍流行拔牙的风俗 ,不分男女,拔牙都在青春期进行,推测是被接收为正式氏族成员时所举行的一种仪礼。4、 后岗遗址 : (大百科 P204)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南龙

12、山文化和青铜时代商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南岸高楼庄村北的高岗上。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1931 年发现, 30 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 4 次发掘, 5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多次发掘。 后岗遗址以首次发现商文化、 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3 种文化堆积上下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而著名。 1931 年秋,梁思永主持第 2 次后岗发掘时,发现并判明了“三叠层” ,由此奠定了中原地区仰韶、龙山、商殷 3 个文化的编年基础。在 30 年代的发掘中,主要还发现了龙山文化的白灰面居址和一段长 70 余米的夯土围墙,发掘了 1 座两条墓道的商代大墓,后者第一次揭示出商代奴隶社

13、会以人殉葬的史实。50 年代以来,发现了少量的仰韶文化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的是多人二次葬。 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以红顶碗、钵、圜底罐形鼎等器形和平行短线彩纹为特点, 具有鲜明的地区性特征, 据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后岗类型。 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 约为公元前 4390前 4180 年。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发现有 39 座房子,绝大多数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白灰面地面式建筑,直径一般为 3.65 米,中部有微隆起的圆形灶面。多为黄粘土垛泥墙或木骨垛泥墙, 亦有用土坯砌墙者。 墙外四周普遍培土筑成散水。 建房过程中,往往以 15 岁的幼童作奠基牺牲。 陶器以深腹平底罐、 甗、 罐形斝

14、、 鼎、 鬲、 双耳瓮、 平底盆、圈足盘、 浅盘高把豆等器形和绳纹、 篮纹等纹饰为特征, 据此确立了龙山文化后岗二期类型。可细分为 3 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 2780前 2100 年。商代遗存则发现有一座圆形祭祀坑,以及一处有数十座墓葬的墓地。5、 夏鼐 : (大百科 P572)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字作铭。浙江省温州市人。生于清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2 月 7 日 ),1985 年 6月 19 日在北京逝世。夏鼐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许多成果,并在新中国考古队伍的建立、考古研究规划的制定、 田野考古工作水平的提高、 自然科学方法

15、在考古学上的应用、 与外国考古学界的学术交流等方面有重要贡献。1934 年夏鼐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1935 1939 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 获该校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0 年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 1941 1942 年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任专门委员。 1943 1949 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0 1982 年任中国科学院( 1977 年以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55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79 年起,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1982 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

16、究所名誉所长。 1983 年起,兼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5 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从 1959 年起,被选为第二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4 1985 年,先后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全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田野考古工作 1935 年春夏鼐在河南省安阳参加殷墟发掘。 1936 年在英国留学期间, 参加由伦敦大学考古学教授 M. 惠勒领导的梅登堡山城遗址的发掘。 1937 年随同英国调查团在埃及的艾尔曼特和巴勒斯坦的杜韦尔参加发掘。 1941 1942 年在四川省彭山参加东汉和六朝崖墓的发掘。 1944 1945 年在甘肃省敦煌、宁定、民勤、武威、临洮、兰州各地对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代至唐代的遗址和墓葬进行调查发掘。 1950 年在河南省辉县领导商代、战国至汉代的遗址和墓葬的发掘。 1951 年春在河南省郑州、成皋、广武、巩县、洛阳、渑池各地主持对新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