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669927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摘要】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 【关键词】职业损伤护士防护措施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

2、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1 职业损伤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21.1.1 病毒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 CDC 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 100 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 20 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

3、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 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 6%30%. 1.1.2 细菌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2 化学性因素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 159 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 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31.0PPm 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

4、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5:护士在化疗操作过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 物理性因素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6: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 8.4%.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特别是骨科、急诊科、创伤科等需要搬运患者,容易扭伤腰背,造成自身损害。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7: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和手术室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很普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

5、,护士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 CT、X 线、激光、红外线等逐渐增多。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医院内一般病室均能保持安静,避免噪声,但有些辅助科室,由于工作需要,机器启动及工作声音较大,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引起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抗生素引起的慢性过敏者更屡见不鲜,有报道显示8:护士每天与各种药物反复接4触,导致其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以过敏性休克为甚。 1.4 心理社会因素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倦怠。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

6、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据调查发现4: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 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 2 防护操作措施 在医院特殊环境中,护士是与患者最密切接触的人员之一,因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职业防护迫在眉睫。21 世纪,职业医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职业有害因素及危害的变迁,其他各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加速引进,职业医学和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境医学的融合与渗透,政府立法增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合作研究的趋势增强。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护理职业防护研究亦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

7、绩。从损伤因素入手,分别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施。 2.1 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52.1.1 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 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2.1.2 戴口罩及防护目镜戴口罩及防护目镜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

8、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2.1.3 戴手套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 50%以6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2.1.4 穿、脱隔离衣正确穿脱隔离衣既可保护工作人员或患者,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2.2 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2.1 隔离

9、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2.2 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2.3 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7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控制感染传播的基础,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2.3 保护易感人群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

10、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3 职业防护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合理的人员编制合理的人员编制和专业结构,是临床护理工作必须的人才保障。如果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超负荷,致使护士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大大增加职业伤害的频率和程度。 3.2 充分重视防护用具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防护用具,是防范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很难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甚至连防漏、耐刺、密封收集箱都很难用9.科室为了节约材料消耗,反对护士在正8常无菌操作以外戴手套从事临床工作。这些都留下可能

11、造成护士职业伤害的隐患,应引起充分重视。 3.3 切实增强职业防护意识目前,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有调查显示10:57.3%的人未采取防护措施,其原因是认为遇到的传染患者少,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 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 4.5%.护士在临床一线是各种操作的执行者,最易受到职业暴露的伤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因素的潜在职业性伤害,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临床护士的身心健康。 3.4 建立健全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在大多数二级综合医院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职业伤害报告制度,有调查显示9:1499 名发生

12、针刺伤的上报率仅占 21.15%,更谈不上采取及时科学的救助措施。建立健全护士职业伤害报告和管理制度,建立起救助及时、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的护士职业伤害预防、报告、救助、保险及赔偿机制,是减少护士职业伤害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和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91 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7,6(13):1562. 2 戴青梅,王文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3 袁秀萍,李红珍.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23):1979. 4 魏丽丽.护

13、理职业防护与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 5 元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现代护理,2006,12(6):507. 6 外国文献资料,1999,90(2):28-201. 7 赖海燕.手术室护士应注意预防颈椎病.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9-140. 8 姚继梅.临床护士自身发生青霉素过敏现象的观察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0-52. 9 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与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5(4):44-45. 10 花壟,张咏梅.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1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