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659215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二(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特色文化选介系列之二,张占锦二九年六月,中国传统文化简介系列之二,二十四节气规律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与七十二候三、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四、数九、数伏的含义和原理五、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六、二十四节气与干支纪年、干支纪月的关系七、二十四节气与西方星座的对应关系八、二十四节气对联及谚语,引言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依据我国传统历法把黄道按太阳黄经计360等分为二十四个弧段,每隔15为一气,共计二十四气。一年(回归年)相应地分为二十四个时段,称为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冬至、小寒、大寒。太阳从春分点黄经0出发,在黄道上逆时针向前运行,每运行15便成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年,合360。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夏商周时代,成熟于秦汉时期。,注: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但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从地球上观察,则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运动,两者之间是相对。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与从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并不完全相同。天球就是为以地球为中心研究天体位置和运动而引进的一个半径为任意大的假象圆球。在假象中天空中所有形体都悬浮于天球上,它们相对于地球的运行轨迹也都可以在天球上表示出来。黄道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运行轨迹,也就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圆形轨道。白道

3、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运行轨迹,也就是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度超过4万公里。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夏商周时代。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发展到了八个。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四季,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与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04年,由邓

4、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与七十二候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人们通过上述8个节气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春分、秋分时太阳光垂直照射赤道,昼夜平分。因此,此二者合称“二分” 。夏至、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5、形成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合称“二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七十二候是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其完整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二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其计算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为相应,称为“候应”。其表述方法是以鸟兽虫鱼、草木生态的变化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出现和消失,来验证气候的

6、变化和季节的推移。七十二候对指导我国古代农事活动起了一定作用。在本篇中,每一候的相关内容都包含在相应的节气中讲述。,三、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每个节气的含义包括交节时间、太阳黄经、含义概括、相应物候及解释等内容。立春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俗称“打春”,表示春季的开始。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立春节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的冰块还没完全溶解,如同被鱼背负着浮在水面上。,雨水每年公历2月18日至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为雨

7、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的是雨水节后鱼肥而出,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惊蛰每年公历3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说的是惊蛰节后,先是桃花开放,随之黄鹂鸟开始鸣叫,老鹰也

8、好像变成了温顺的布谷鸟。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日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0时为春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清明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阳气盛,故

9、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也。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虹,虹霓也,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虹霓,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谷雨每年公历4月19日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候雨水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类作物生长。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立夏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意思是夏季开始。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

10、听到蝲蝲蛄(即: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小满每年公历5月20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为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芒种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75为芒种。这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需要播种,正是“三夏”大忙季节,故称“芒种”。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

11、;二候鶪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夏至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为夏至。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俗话说:“夏至一阴生。”夏至日阴气始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小暑每年公历7月6日

12、至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此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鸷。”即是说小暑以后,由于热风频吹,天气开始炎热;蟋蟀由于羽翼未成,所以只能暂时居住在墙壁上 ;在这一节气中,由于阴气渐长,老感受到阴气,乃生杀心,开始学习击搏之事,变得凶猛起来。,大暑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第二候时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

13、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立秋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此时暑去凉来,秋天开始。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了。,处暑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气温下降逐渐明显。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

14、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类的农作物开始成熟。“登”即成熟的意思。,白露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为白露。此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秋分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时为秋分。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这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

15、涸。”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蛰虫开始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这时候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误

16、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藏起来准备冬眠。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时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蛤蜊。所以,古人误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蛤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