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宏观经济学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658865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4.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大学宏观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东北大学宏观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东北大学宏观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东北大学宏观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东北大学宏观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大学宏观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大学宏观经济学(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为什么要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呢?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福利,而福利增加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增加总福利(做大蛋糕);另一个是收入分配合理化或均等化(均分蛋糕)。本章共四节:第一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第二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三节: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第四节: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一节是经济增长或总福利增加的问题,后三节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是更引人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1、经济增长:谭崇台:“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用统计学的术语说,经济增长是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或社会总产值的

2、增长,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一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相关的基本概念:,2、国内生产总值(GDP):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国内生产总值所下的定义是: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3、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永久居民(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区别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但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格里高利曼昆,4、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宽泛的外延,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

3、化。 这些变化主要包括: (1)投入结构(要素比例)的变化 (2)产出结构的变化 (3)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 (4)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 (5)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 (6)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的变化等等。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通常用“人均”指标来衡量,它更多地强调结构的演变和劳动力的效力。,(二)经济增长动因的理论:是什么推动了经济增长呢?,1、传统的斯密型增长模式:(与过密化增长相关) 是指由劳动分工、地区专业化和市场拓展而推动的经济增长。它起源于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论述。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原因。在斯密时代,劳动和自然资源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而自然资源基本上是给

4、定的。,2、哈罗德(英)多马(美)模式:由储蓄转化来的新投资(体现为资本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他们看到了资本的作用,但没有考虑到投入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会引起投入要素相互替代的可能性。,3、新古典增长模式: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技术的产出增加率之和,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的观点。,4、新剑桥增长模式:认为新古典模型把技术作为独立因素是不正确的,因为投资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并不是分离的,没有投资的增加就不会有技术的进步。他们采用了“两阶级”的分析法,认为储蓄率并非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简单的百分比,而是由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在国民收入中分配比例决定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息息相关,收

5、入分配是经济增长受到决定性影响的因素。,5、新增长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贡献是将技术内生化,认为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资本和劳动以外,还有知识和技术,它能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反过来又促进投资,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新增长理论解释了“余值”之谜,阐述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特点,它强调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重视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的作用。但它大量地运用数学工具,引起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罗默:“如果我们少花点时间来解方程组,多花点时间来精确地界定用词的真正含义,那么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会更加富有成果。”,(三)中国经济增长动因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

6、和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投资结构,扩大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据中国经济学家和世界银行的学者估计,这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源泉,如果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左图为中国经济学家的估计,右图为世界银行专家的估计,(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1、高资本积累率: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储蓄冲动,资本的年积累率高达40%左右,高资本积累率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2、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会在长时期内保持一个很大的绝对数量,在今后20年内仍然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3、人力资本的积累:

7、人力资本积累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以来劳动力受教育年限逐年递增,保证了后续力。4、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持续源泉。,5、较大的技术进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上具有后发优势,可以采取购买、模仿的方式迅速实现技术进步,由此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上述五个因素的深层原因是制度变迁,说到底,制度变迁是影响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因素,明晰的产权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是所有其他直接性因素起作用的关键,这正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体制改革带来的富民政策

8、,就不会有居民储蓄乃至资本金的增长;也就不会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者人身自由的解放,以及其他因素作用的发挥。,(五)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不利因素:,1、制度变迁不配套,2、经济的周期波动,3、金融体系的脆弱,4、收入分配的恶化,新旧体制的摩擦,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官僚腐败现象严重。,参见教材105页的周期波动表。近两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也有明显的影响。,金融体制尚未实现根本性改革,呆账坏账比例过高。,后面三节的具体内容。,二 、中国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的相

9、互作用关系日益明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及其优化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而经济增长也为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准备。产业结构优化属于经济发展的内涵。,(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产业结构的涵义:,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运动关系。如何理解“不同产业部门”的分类问题呢?产业分类方法主要包括: 魁奈(1758):生产与不生产分类法 马克思(1858):两大部类分类法 毛泽东(1956):农轻重分类法 现代经济学:三次产业分类法实际上这几种分类法是相关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知识经济时代

10、的发展进程。现在人们通常采用的是现代经济学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之间的关系。,(三)各种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上升,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中国在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时期,这一规律的表现是异常的,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扭曲的产业结构才逐步得到了矫正,表现出符合一般规律的变化趋势。,(四)按照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以前产业结构的扭曲,体现在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的严重背离,即在一个资金和技术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经济体中,形成了一种资本和技术密集而使用较少劳动力的产业结

11、构。根据经济学原理,如果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这个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多发展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使生产过程较多地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较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就较低,因而就具有竞争力。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并转化为新的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量日益扩大,为技术创新或引进创造条件,最终进入重工业化阶段。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专业化发展。,第二节 地区收入的差距,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NP总量以每年9.8%的速度增长,遥遥领先于同期世界各国和主要经济大国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使中国人均的GDP增长了48倍。但

12、是,收入分配在各地区、各阶层和城乡之间却拉大了差距。尽管地区之间的差距自古就有天然的因素,但这种差距的扩大或缩小,与政府的政策也有直接关系。,一、 地区差距的表现:,80年代沿用的划分:东部:辽、京、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黑、吉、内、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9个省区;,(一)东、中、西三类地区的划分:,西部:四川、重庆、陕、甘、宁、青、新、云、贵、西藏10个省区。新世纪后,将内蒙和广西划入西部。,(二)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差距:,东部:占国土总面积13%,耕地占31%,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中部:占国土总面积30%,耕地

13、占46%,土地肥沃,是农业主要产区;西部:占国土总面积57%,耕地占23%,西南部发展潜力较大,西北部条件差。,1、耕地:,2、人口:,东部:占人口总数41.2%,每平方公里约382人,劳动力文化程度高;中部:占人口总数35.8%,每平方公里约150人,劳动力流动性大;西部:占人口总数23%,每平方公里约50人,40%文盲半文盲。,3、矿藏资源:,西部:有色金属90%,煤炭50%,草原94%,森林51%;中部:原煤62%,原油50%,发电量49.5%;东部:资源枯竭,储量不足全国38%,并且大多开发殆尽。,4、社会资源:,东部:交通发达,陆海空交通、通讯网密布,城市化水平高,城镇人口42%;中

14、部:交通比较发达,开发潜力大,城镇人口24.5%,西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均受教育年限为3.6年,城镇人口15.8%。,(三)经济发展差距:,1995年,全国人均GDP为594美元,东部858美元,中部444美元,西部356美元,东部是西部的2.4倍,江苏无锡的2675美元是西部的7.5倍;1997年,上海人均GDP是贵州的10.6倍,深圳是贵州的10.44倍;2002年,上海人均GDP为贵州的近13倍。,1、从人均GDP数量的变化看:,1995年,2、从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看:,1994年,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东部占77%,中部占17%,西部只占6%;东部是西部12倍多,最高的江苏达5588

15、.86亿元,最低的青海6.5亿元,两省相差850倍!1996年,江苏省乡镇企业总产值9450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8%,是西部9个省区的总和的3.4倍多。无锡县人均产值是西部的320多!,3、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1985年上海1075元,最低的山西560元,比率是1.92,绝对差是515元;到2006年,最高还是上海,20668元,最低是西藏,8941元,比率是2.31,绝对差是11727元。这些数据都是地区城镇之间的平均值,如果考虑到西部地区有一些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主的高收入,大部分农民的实际收入要低于同级的平均水平。,二、 地区差距加大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沿海开放城市实施了

16、特殊的优惠政策,实行税收减免,政府大量投入资金创造投资环境,为东部地区吸引大量外资,仅19911995年间的外资引进额中,东部占88%,中部占8%,西部只有4%。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沿海高于内地的水平完全可以用吸引外资的比例来解释。不同的政策导致了不同的社会资源,加剧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金融商贸等服务体系、人口素质和人的观念、科学技术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差距。,(一)国家政策对东部的支持:,(二)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必然向效益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地流向东部。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每年都有上千亿的资金从西部流向东部(如希望集团到大连投资)。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流动,全国总的趋势是“孔雀东南飞”,不仅科学技术人员,包括普通劳动力,西部为东部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廉价劳动力供给。西部农民在高于家乡收入和低于东部当地劳动力收入的报酬线上,给东部地区的产业带来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