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5650275 上传时间:2017-12-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讲)(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 追求真理的历程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什么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下列属于实践的有( ) 医生治病作家构思小说蚂蚁搬家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研讨会教师上课防治甲型 H1N1 开采石油学生看书 1、实践的含义: 凡是实践,都是以 人 为 主体 、 以 客观事物 为 对象 的物质性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 实践是一种 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 实践是 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的一切活动 聚焦三峡 思考

2、: 修筑三峡工程的活动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它由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修筑三峡工程的活动与蜜蜂筑巢的活动是不是一样? 孙中山先生早在民国初年就预想过建设三峡工程,为什么直到现在三峡工程世纪大梦才变成现实?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实践对象 实践的 主体 :人 实践的 手段 实践的 对象 :自然界、社会 :生产工具、设备 都是客观的 实践基本要素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 客观事物 和 运动规律 的制约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运用 改造 3、实践的特点: 三峡工程全景模型 人比蜜蜂高明之处在于,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的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

3、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三峡工程的修建,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三峡工程的修建,离不开社会和他人。 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 3)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 1) 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 ( 2)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 3)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分组讨论 : 第二组 : 为何修建青藏铁路 ? 这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第三组 : 从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设想 ,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 ? 青藏铁路的修筑是

4、一个人能完成的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 第一组 : 修建青藏铁路是实践活动吗 ?有哪几个要素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战士打仗 演员表演 教师讲课 医生治病 司法人员办案 营业员售货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活动 (最基本的) 小结与归纳: 1、实践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 1)客观物质性 ( 2)主观能动性 ( 3)社会性、历史性 2、实践的三个特征 3、实践的基本

5、形式: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一、实践及其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经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里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 1.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只能获得对竹子的“感觉”,而不能知道竹子的“道理”,因为他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王阳明确实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但单纯靠“想”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不能从心里想出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 思考:王阳明静坐看竹子,为什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吗? 思考 : 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认识的来源有多个: -实践、书本等 观点一 观点二 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直接经验 (如:吃一堑,长一智) 间接经验 (如: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但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1812年 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腐烂变质了,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解决长距离作战中食品供给

7、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法国马赛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 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 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 思考: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1.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2.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食品如何防腐的问题,推动了人们对食品防腐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吗?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不仅因为实践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而且因为实践能够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

8、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今天人们借助射电望远镜可以观察到 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使用电子显微镜能够使物体放大百万倍以上;高空中的人造资源卫星能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电子计算机每秒亿次的运算速度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确;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扩展了认识范围,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 人们 实践 新问 题 遇到 产生 新要 求 推动 新探索 和研究 实践的 发展 提供 认识 工具 认识的发展 促进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 提高 促进 认识的发展 第一种观点:主张在石狮原来滚落的地方打捞。 第二种观点:主张到石狮落水位置下游打捞。 第三种观点:主张到

9、石狮落水位置上游打捞。 曾经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某寺庙前的浮桥冲垮,两岸的石狮滚落到河中。许多年后,人们准备集资重修浮桥。打捞石狮成为了难题? 思考: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为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

10、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 镜头四:走进自然 (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3、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 为什么? 如何检验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呢?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对 照 相符 正确的认识 不相符 错误的认识 实践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指 导 改 造 实践一方面联系着认识,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又联系着客观世界,对客观世界改造和变革。这样,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实践的结果相对照,与实践结果符合的认识,正确;反之,错误,从而能够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材料一:课本 46

11、也探究活动。 材料二: 庄子 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 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 问题: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生前 最喜爱 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

12、会游泳?”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资料 链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来源 目的 、 归宿 动力 检验标准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本课小结 据医学史料记载, 17世纪 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

13、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 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 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综合提高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 (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 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强调 “ 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 ” ,积极投身于实践,既能直接获取新的知识,又能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知识,这是正确的。 ( 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 “ 读有字的书 ” ,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轻视 “ 读有字的书 ” 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