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595587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孩子是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2012-06-04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友:到处都在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上” ,这种说法对吗?专家:长期以来,家长习惯于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奥数班,甚至剥夺了孩子接触大自然、自由游戏的时间,其出发点往往出于“不让孩子输 在起跑线 上” 的认识。 实际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是错误的。 首先,不能将广告语等同于孩子生长发展的规律。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广告商采用的一种非常具有诱惑力的语言,是以“ 谋利”为目的,让家长为其经营的教育培训类项目买单。而孩子的生长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教育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并建立在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不

2、可拔苗助长。其次,不宜以 “输赢”为准绳来判断孩子的成长。有竞赛才有输赢,在早期教育中,孩子的成长不是输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发现儿童自身独具的潜质,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孩子的成长是由遗传、环境、教育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其中,孩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家长应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不宜以自己的判断取代孩子的感受。第三,即使 “输在起跑线上”也不等于“ 输了人生” 。输在起跑线上也许是件好事,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起跑线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耐心,是在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与自己竞争,增强自信,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中国教育科学

3、研究院 万作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危害在哪里2012-05-30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友:“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听了好多年了,最近又听说这是一种忽悠,我非常想知道它的危害到底在哪里?专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反映的是人们对于孩子教育时机的认识,听起来好像不无道理,但如果细究这一判断的立论基础和衍生的做法,会发现其存在诸多危害。危害一:导致教育目标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强调“ 输赢”是把人生的本质等同为“竞争” 。在当代社会,树立和培养竞争意识本无可厚非,但从一开始就过分强调输赢,把竞争视为人生的全部就大错特错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赢得几场比赛。

4、即使是参加比赛,如果追求“ 赢”的过程充满痛苦, “赢了” 之后的结果是身心俱疲,这样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因此,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形成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并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竞争,才是家长给予孩子能够受用终生的不竭财富。危害二:导致教育进程透支未来,欲速不达。强调“ 起跑”,其实是把人生的过程比作了“短跑” 。短跑 项目才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而对于马拉松比赛而言,身体素质、心理品质、比赛策略上的比拼要比起跑爆发力更重要。孩子的成长更像一场马拉松,起跑领先绝不等于可以笑到最后,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典型的个案。因此,对于个体的成长之路而言,重要的不是起跑是否领先,而是能否

5、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在适宜的时候受到了适宜的教育” 。危害三:导致教育方向南辕北辙,盲目草率。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兴趣倾向,因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 起跑线”。站错了起跑线,报错了项目,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换来成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可以分为语言、逻辑、空间、音乐、人际、自然观察等八种之多。每个孩子的优势潜能是不一样的,最适合他的学习方式也不相同。但不少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宁可站错起跑线,也不漏站起跑线,这大大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孩子从小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危害四:导致教育投入效率低下,劳民伤财。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经

6、教育培训 机构有意放大,成为招揽生源最给力的“ 广告词”。不少家长出于对自己孩子前途的担忧,为之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 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 30.1%。“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成为助 长学前教育 “小学化”和应试教育观念难以根除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新波)“减负”问题难解症结何在2012-06-28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友:“减负”问题喊了好多年了,但总体上是没有减下来,有的地方虽然减了,但也是“ 按下葫芦浮起瓢”,好像这个问题“无解” ,究竟症结何在?专家:如你所说,减负问题确实由来已久,随

7、着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前,减 负问题依然是热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可以折射出减负的复杂性。梳理起来,症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症结一:学校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到位。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出让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智育,而“ 智育”也是最易于量化并进行校际间对比的一个方面,智育的最直接体现即是学业成绩,只有让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成绩成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最重要标准,学校在追求优异成绩的驱动下,自觉不自觉的采取了增加课时量、加大课业负担等方式,使得学校之间形成了“不敢轻易减负而竞相增负” 的情况,学生负担不断加重。症结二:减负

8、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减负措施很多,关键在于执行。目前在减负措施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着“ 重制定、轻执行”的问题 ,学校作为减负措施的直接执行者,由于家 长的压力、学校间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对减负措施的执行动力不足,一些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缺乏相应的检查机制,督导检查的力度还不够。症结三: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优异成绩的取得不一定完全依赖大量的学习时间和作业时间来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目前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能力不强,无法做到按照科学的教学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效率、有针对性的教学,只能通过布置大量作业

9、、重复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症结四:家校育人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在实现学生减负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部分,只有家长和学校在减负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成才取向,才能真正有效的实现减负目标。目前存在着学校实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讲授课时量,而家长对此不理解、不支持和不满意的现象,认为这是学校对孩子成长和未来不负责的表现,一方面要求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为孩子报了相当多的课程培训班,不仅未形成家校双方的育人合力,而且在减负问题上出现了一方努力被抵消的境况,使得减负陷入了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怪圈。综合来

10、说,减 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解决减负问题需要家长、政府、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政府应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对减负措施落实的检查力度,学校应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家校合力确保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杜卫)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教育2012-06-04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友: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很认同“适合孩子的教育是好教育,能提供适合教育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的理念,知道这个理念是先进的,但不知道这个理念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专家:“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1、 是国家为培养适应 21 世纪的人才、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它直接体现了“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各级教育管理者、教师 和家长转变观念,始终围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要务开展各项工作。首先,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先要明确“适合谁”或“为了谁” 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克服目中无“人” 的倾向,把每个学生 视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突出学校的特色,克服“千校一面”的局面;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要强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

12、,克服“千人一面” 的局面;对于学生家长来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克服“不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盲从心态。其次,适合的教育是一种多样化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认真思考“如何适合”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精心选择和不断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对于学校来说,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从校内资源上来说,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模块化的课程;从校外资源上说,学校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和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做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最后,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始终关注教育的“价值 取向” 问题 。这就需要教育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适合”是教育资源和学生发展的动态匹配,它要求教育者强化主体性教育的理念,通过科学的设计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反向的削足适履。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要以学生潜力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学校管理者则需要从规章制度、评价方法、学校文化等方面融入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孟照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