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594821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节主题之端午感怀(篇一)端午节到了,有些人会想到有粽子吃了;有些人会想到要纪念屈原了;有些人会想到仲夏马上就要到了。但不管怎么想,都会去吃一点粽子。不知大家在吃粽子的过程中,是否想过粽子是怎么形成的?有些人看到这里,或许会拍案而起:哄谁呢?我们又不是3 岁小孩!不就是用粽叶,包着糯米放在锅里煮吗?事实上也是这样。但是我敢与大家打一分钱的赌,肯定没人想过这种做法的含义。我打一分钱的赌,也就是想逗大家笑笑而已。这世界不就是你逗别人笑一笑,别人也逗你笑一笑,在你笑我笑的过程中,便相处和睦了吗?好了!言归正传!粽子形成的过程,其中蕴藏着很深的生活哲理。用粽叶,将一把散不成形的糯米包好,才能放到高温

2、之中烹煮成型。然后去掉粽叶,糯米也会是成型的,有强大凝聚力的,再也不是一盘散沙状。也许大家已经悟出点了什么:这粽叶就像是一个组织,把散不成形的糯米个人,包裹成一个团队形状,然后放入高温中烹煮,散状的糯米便成了像模像样的团队形状,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每一个人虽然需要自由,但又不能放纵自由,否则的话就会涣散,堕落,陷入无可救药的地步。只有当你加入组织之中,你才会在组织纪律下,约束自身的自由,把自己管控成像模像样的人。你看从特种部队出来的人,那能耐就是不一样,因为人家是从魔鬼般训练中锻造出来的,10个 8个常人一起上,都不是他的对手。再看从部队里出来的文艺工作者,往台上一站,那身材,那精气神,与地方

3、文艺工作者就有天壤之别。这些都是从特殊训练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团队精神,就像粽子一样,尽管剥去了粽叶,那团队的精气神犹存!前些时候,协会组织去看望了 93 岁和 88 岁的两位老人,她们看到组织有人来了,都高兴得精神百倍,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平时的小毛小病,忽然间就消失了。可见她们已经真正把自己融入组织之中,才能体会到组织的力量。每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不放入大海之中,就会很快干枯;也像散状的糯米,不包入粽叶之中,经过高温烹煮,始终都不会成形,更谈不上凝聚力!因此,不管你加入民间的,或是政府的什么组织之中,都不要忘了去切身体验组织的力量,你才会热爱组织,锻造自己!(篇二)节日过了很多,给我的感觉,过

4、节就是吃。端午节过了很多次,但我最喜欢的,是小时候的端午节。对我们北方人来说,粽子这种食品,是最特别,最新鲜的,因为,一年只吃一次。那时候小,不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更不知道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为楚国的灭亡,悲愤之极,投汩罗江而死的悲壮故事,不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表达人们的哀思。不过,这个节日,每个家庭却都很重视,节前几天,家长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赶集,买粽叶,买米,有的讲究的,还买点大枣,白色的粽子上,点缀上两三个大红枣,又好吃,又好看。每到这一天,早上,我们就早早起来,当草叶上的露水还没有落下的时候,去山上采艾蒿,那是种叶子的背面发白的蒿草,混杂在草丛中,很难辨认,听说也是一

5、种中药材,采来后,把艾蒿扎成把,挂在门上,据老人们说那天的艾蒿可以避邪。包粽子也是一个技术活,要事先把米泡上,把粽叶泡在水中,等浸润得都差不多了,再开始包,每个粽子大约需粽叶三四张,依所包粽子的大小,叶子的宽窄决定,技术不到,米就会从叶子缝跑出来,还得返工,技术好的,用的叶子少,包的个也大。包好后,烧一大锅水,煮很长很长的时间。到了中午,无论从哪家门口走过,都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欢畅。吃粽子 的时候,心情自然也特别快乐,因为,那是盼望了一年的美食呀。开饭的时候,桌子上放一个碗,碗里放上白糖或红糖,那时候,糖不多,只能星星点点地放一点,有点甜味就行,边吃边看着那个糖

6、碗,怕自己吃完了,糖就没了。除粽子外,还有小米粥,煮熟后,用凉水过一下,水灵灵的,喝一口,署气顿消,还有鸡蛋,咸的,平时积攒的,专等这一天吃。那也是珍稀美味呀,一家人围在一起,各自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心花怒放。真的感觉,过节,真好!节日,成了每个人心中的一个希望,过了节,就如圆了心中的一个梦想。是那么满足,那么幸福,由节前的盼望,节中的享受,到节后的回味,节日,虽然只是一天,或者就是一顿饭,但由于这个节日,使前前后后的日子都跟着沾了光,也披上了快乐的衣裳,节日象阳光,把这些日子照得是那么亮堂。现在条件好了,对节日的感觉却麻木了。因为,过节还是吃,只是吃。况且,用不了到节日这一天,吃的早早就上市了

7、,月饼,不必等到十五,元宵不必等到十五,粽子,也不必等到初五,退一步说,既使吃得适时,人们还会把它当成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吗,五味令人口爽”,过去的美味,现在只道是平常,而过节的形式呢,除了加上几声噪音一样的鞭炮声,让人心烦意乱之外,就再没有别的了,就如春节联欢一样,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人们如何不麻木?我们的节日,能不能也改变一下,换药不换汤?节日还是这个节日,但根据节日的不同,增加一些文化内涵,具有些生活情趣,让节日不再这么单调,这么枯燥,让身心都享受到节日的美好。(篇三)艾草飘香,端午节至。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

8、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如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挂菖蒲、艾草,这都是民间的习俗,据说用蒲、艾簪门(即以菖蒲和艾草插或悬挂于门上)可以驱邪,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曾有记载,艾草芳香能通窍,常闻可令人头脑清晰、耳聪目明、记忆力增强,预防感冒,还能活络通筋。同时,还可以燃点艾条用作治病,称为艾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大部分都已经简化了,在城里,大多市民也只记得吃粽子、插艾草了。尽管如此,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日的文化氛围仍然显得浓郁。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

9、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博大精深。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富足。端午节年年有,然内容岁岁异。变化了的是人们的生活,不变的是人们的祈愿。千百年来,岁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今天,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传情达意,祈愿祖国繁荣强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唐代诗人褚朝阳诗曰:“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这对后世是个永远的提醒。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

10、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

11、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过端午,怀屈原,我们可以更加踏实,更加沉着,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品格,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护佑。小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无忧无虑地享受端午节的快乐,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知识的丰富,才逐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原来是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大夫屈原演变而来的。当年的他满怀报国的一腔热血在绝望中抱石纵身一跳,长衫飘飞,在汨罗江上画了一条凄美的曲线,把文人的峥峥风骨和慷慨雄姿,永久地写进历史,写进世世代代人们的记

12、忆里。“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颗赤诚的心,一个纯洁的灵魂,一身爱国的情结,投向了奔流激荡的江水,让他的壮志,他的失意,他的无奈,他的一腔热血和他清廉的躯体一同沉入江底,让“混浑的世界”和“沉醉众人”去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吧!作为平常人的我们,无法枉自揣度和评价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心胸和境界究竟有多高,但他的那种与自己的国家而同生共死的精神,却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及觉悟若因他这一跳而唤醒,那他生命的意义岂止是伟大的!生活在继续,历史在延伸,端午节还在一年一年的过。但我觉得,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应该铭记历史,牢记历史的灾难与民族的悲伤,为官者清正,为民者拥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生活才能长久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