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综述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594789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腔念珠菌病的中医治疗【摘要】本文对中医药治疗口腔念珠菌病进行了综述,提示中医药对口腔念珠菌病有较好的疗效;外治法是其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词】口腔念珠菌病;中医中药;综述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有一部分健康人群的口腔、消化道等可带有念珠菌,一般情况下是不发病的,只有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包色念珠菌可由芽生孢子型转为菌丝型,然后致病。近些年,临床上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导致的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受到菌群感染的机会增大,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增加了 3 5

2、倍,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1-3 。念珠菌病中医文献无对应病名。公元 610 年,由隋代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称之为“鹅口疮” 4。本文对本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简要整理。一、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口为身之门户,口腔为消化道的起端。脏腑机能之盛衰直接关乎口腔、齿、舌、唾、涎的正常与否,脏腑病变,则循经反应于口,发为口腔黏膜病 5。 本病多因口腔不洁,感受邪热,染毒而发,过食辛辣,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或久病久泻,伤及元气,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停,上泛于口等,在辨证论治上应多采用清心脾积热兼去湿或者养阴清热、淡渗利湿、健脾益胃、养阴生津之法 6。二、辨证论治概述1.内治

3、法心脾积热、夹湿型 :以清心脾积热兼祛湿为主要治法,施以导赤散、加味清热泻脾散、黄连甘草饮,心脾热盛大便秘结不通者辅以凉膈散对症治疗 7。阴虚夹湿、虚火上浮型:以养阴清热、淡渗利湿为主要治法,施以六味地黄汤重用茯苓、泽泻或另加苡仁、车前子、白茅根之属对症治疗。2.外治法2.1.局部用药 :用一稍粗棉签蘸冷浓茶慢慢拭去口中白色绒毛状膜。心脾积热者,可用黄连、银花、甘草煎汤或用野蔷薇花瓣泡水拭口或漱口。虚火上浮者,可用儿茶、青黛煎汤拭口或漱口。以后均可擦锡类散、冰硼散等。2.2.针刺疗法:取地仓、合谷,留针 5 分钟,每日或间日 1 次 8。三、经方的临床应用观察1.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狐惑

4、之为病,状若伤寒,目不得闭,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近年来,诸多医家对该方的研究很多,认为其在治疗口腔黏膜病中效果独特。刁俊鹏等 5使用消糜颗粒治疗老年口腔念珠菌病。消糜颗粒由甘草泻心汤加味而成,刁俊鹏等运用本方随证加减辨治,取其益气运脾、清热解毒、和胃降逆、清化湿热之功,佐以温散寒邪、温通经脉、温阳化湿等法,用之当,效如桴鼓。消糜颗粒由生甘草、黄芩、黄连、清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组成,方中重用生甘草四两为君,益气补脾,清热解毒;黄芩、黄连苦寒,泻脾气之热结;清半夏燥湿和胃降逆;干姜辛温而守,助甘草以补中温土;大枣助甘草益土,人参补中而益气,土得补则运,以绝湿之根源,诸药合方共奏辛开苦降、

5、攻补兼备、泻热散寒、解毒祛湿之功 9 。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2.5%。停药随访 3 个月,治疗组的复发率为 12.5%,对照组为 50.0%。2.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属于中医众多经典代表的其中一个,具有“滋补肾阴”的疗效,而人类的生、老、病、死等均与肾气的盛衰情况息息相关。肾虚患者各项细胞的免疫指标与正常指标相比明显偏低,如 NK 细胞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血清 IgM 含量等,由此表明了肾气与免疫力的密切关系。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中表示,六味地黄丸对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力有明显效果。此外,六味地黄丸中含有熟地黄、山茱英、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等成分,

6、其中茯苓的药性温和,可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力,保护肝功能,在口腔念珠菌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还可中和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疗效 10。王舟 11 使用六味地黄丸配合制霉菌素片治疗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病,结果总有效率 96.4%,对照组总有效率 75%。四、其他治法的临床应用观察杨菁菁等 12对清宫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清热除湿祛风膏”加减后,拟由白鲜皮、白芷、白僵蚕、白花藤、白及、苦参等组成五白方,结果总有效率 68.57%;五白方配合氟康唑治疗,总有效率 85.19%,单纯应用氟康唑总有效率 50.00%。汪欣等 13采用自制中药煎剂(药物组成为:川连、条芩、柴胡、白芍、郁金、陈皮、三棱、莪术、半枝

7、莲、蛇舌草、生薏苡仁,随证加减,每天 1 剂水煎温服),并配合制霉菌素漱口,结果显效率为 34%,好转率为 58%,无效率为 8%,总有效率 92%。钱嵩 14采用月石合剂(月石、制霉菌素、冰片等制成散剂)外用治疗本病 60 例,总有效率 100%。程金姝等 15治疗念珠菌性咽炎 43 例,采用大蒜注射液静滴,或自制大蒜泥或大蒜液口服,并配合西药酮康唑静滴,结果显效率为 79.09%,好转率为13.95%,无效率为 4.65%。赵纪生等 16以柳花散加味(黄柏、青黛、肉桂、冰片、大黄等研末)内服并外用治疗尿毒症合并念珠菌性口腔炎 16 例,结果痊愈 9 例,好转 5 例,无效 2 例。治愈好转

8、率为 87.5%,平均治疗时间为 4.8 天。刘庆彤等 17用自制真菌 1 号合剂(冰片、儿茶、茵陈蒿、石菖蒲等)外用治疗本病 30 例,痊愈 12 例,显效 5 例,有效 6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76.7%疗效优于对照组。黄尧洲等 18采用鹤草芽粉含漱治疗艾滋病口腔念珠菌感染 12 例,结果治愈 8 例,有效 2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83.3%。五、中药及提取物的相关研究 211.单味中药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现状近百年来,科学家已发现 300 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有研究发现 19-20,白色念珠菌对虎杖、溪黄草、苍耳子、地锦草、大黄、生大蒜汁、七叶一枝花、丁香、一口钟、土槿皮、

9、木鳖子、黄连、知母、黄芩、五倍子、桂枝、肉桂、高良姜敏感性较高,其中以对虎杖的敏感性最明显。王殿明 22等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细胞黏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其抑制效果与提取物浓度呈正相关。2. 复方中药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现状中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研究现状中药抗真菌的机理比较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有研究发现 23,黄连分别与黄柏、甘草、知母、黄芩配伍对念珠菌的抑制作用较大,黄连配黄柏与黄连配知母的抑菌效果最为显著;五倍子、丹参提取物相互配伍抑制作用较单用抑菌效果佳。3.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研

10、究现状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研究的深入,许多中药的活性成分已经确定,究其化学成分,中药抗菌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酚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等。3.1.酚类Albicanyl caffeate 和 Resveratrol 是两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分别与白色念珠菌共同培养 24 h 后,生长良好的白色念珠菌发生形状学改变:细胞壁膜皱缩不平,变薄,且有严重剥脱及裂纹现象;细胞壁局部有缺损,质地疏松;细胞膜不再连续,有凸起;胞质变得不均匀。揭示酚类化合物可改变白色念珠菌的超微结构,从而为其抗菌作用提供依据。鞣质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诃子鞣质可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其可致使白色念珠菌形

11、态不规则;生物膜结构被破坏;细胞质不均一;菌丝相明显减少。丁香酚具有解热、抑菌、降血压等功效,但对真菌是否有抑制作用尚未明确,杨菁菁等证实八角茴香油、肉桂醛、柠檬醛及丁香酚对口腔念珠菌有抑制作用 23,李晓晴等也证实丁香酚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从而更加确定丁香酚对念珠菌的作用效果 25。3.2.生物碱类小檗碱是一种常见的生物碱,主要用于清热、解毒以及细菌性腹泻的治疗。小檗碱对细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但在实验浓度下其并不具抗真菌活性。有研究表明,小檗碱与氟康唑联用,显示出较强的抗真菌作用 26。苦参碱是另一种常见的生物碱,苦参药物浓度直接影响白色念珠菌的细胞体积大小,且随时间的延长,

12、抑制作用越明显,同时其对白色念珠菌各生长周期均有抑制作用,并可影响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及功能。3.3.挥发油类挥发油又称精油,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具有芳香气味及挥发性的油状物质的总称,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又不与水混溶,常见的如大蒜油、山苍子油等。大蒜油存在于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中,对细菌、真菌、杆菌、病毒等均有抑制杀灭作用。大蒜油中大蒜烯,可通过阻断脂质合成来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且大蒜油中大蒜素提取物的耐药率极低。熊延靖等以小鼠为实验对象,以生理盐水作为大蒜油的对照,分别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MTT 法及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大蒜油对小鼠的 T 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内脏活菌数目的影响发现,

13、7 d 后小鼠脾脏 T 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组织中的白色念珠菌数量显著减少,肯定了大蒜素抑制白色念珠菌作用 27。山苍子油从山苍子果实中提取而来,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山苍子油可能是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 DNA、RNA、细胞壁及胞体内多糖的合成而起到抑菌效果。曾跃斌等在此基础上,对山苍子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山苍子油不仅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对其他耐唑类药物念珠菌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山苍子油可降低小鼠肾脏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成单位计数,从而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证实山苍子油对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28。七、讨论在所选中医药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文献中,外治法是其最主要的方法,中西医

14、结合治疗本病效果最佳。参考文献1费永杰.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分析J.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1, 26(11):417.2.2 李芷,李秉琪.口腔念珠菌病的分类J.口腔医学,1993,13(2):104 105.3李家庆, 尚霞.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 大家健康, 2013, 7(1): 167-168.4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刁俊鹏, 丘耿姗, 谢明花. 不同中药治疗老年口腔念珠菌病的观察J. 中医中药,2013, 20(3): 117-118.6欧阳卫权,范瑞强.中医治疗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 2002,19(5):

15、6-9.7徐治鸿,主编.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3.8吕艳红,潘东晟,王秀锋.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及新进展J.中医治疗前沿, 2011,(7):11-12.9 Hsiao HH,Tsai HJ,Liu YC,et al.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J. Kaohsiung J Med Sci,2006,22(5):217-222.10沈漪,罗冬青.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1,38(l):114 一 116.11王舟. 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病

16、56 例临床治疗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4): 256-257.12杨菁菁, 周曾同, 周海文, 范媛, 沈雪敏. 中药五白方漱口联合氟康唑治疗口腔念珠菌病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49(7): 53-55.13汪欣, 熊宇. 中西医联合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4): 297-297.14 钱嵩.月石合剂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60 例J.辽宁中医杂志 ,1998, 25(10):475.15 程金姝,林英,林功标.中西医结合治疗咽部念珠菌性咽炎 43 例J.福建中医,2000,31(3):28.16 赵纪生,赵翔.柳花散加味治疗尿毒症合并念珠菌性口腔炎 16 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1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