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讲课04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94756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04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04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04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04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04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讲课0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讲课04(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 ),目录,孟子、孟子简介词语讲解分析结构语言现象典型例题,孟子,孟 子名 轲 ,字子舆,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生于战国 诸 侯 混 战 最 激 烈 的 时 期。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 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2、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 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童年,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为 孔 子 是 有 人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3、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青少年,成年与晚年时代,孟 子 醉 心 研 究 ,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终 于 名 声 大 噪,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4、最 后 , 孟 子 来 到 膝 国 , 膝 国 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 膝 国 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 膝 国 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 危 险 , 不 可 能 把 仁 政 推 行 天 下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退 而 与 弟 子 著书,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遂 成 孟 子 。,

5、孟子的仁政思想,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4 政事以民为归宿,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关于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6、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男 女 授 受 不 亲,孟子名言,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

7、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时代背景:,分析结构,全篇一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问题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孟子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理想,指出弊端,进行劝谏。总结全文,讨论1,核心话题,民不加多,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

8、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点拨,思考与归纳,找出二人问辩的核心话题; 从孟子的辩看“仁政”思想; 谈谈学习本文的实词积累。,孟子风格,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孟子风格:其一长

9、于思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其二善为设譬。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附: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

10、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 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

11、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 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12、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 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了。”,.“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想一想?,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讨论:

13、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施仁政,除暴虐,天下之民至焉,总结全文,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

14、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返回,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讨论:,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

15、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返回,词语讲解,凶察喻兵,直数树,凶,(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返回,察,(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临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