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94702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12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 风 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 风 波 苏轼,朗读:停而不断不温不火不扬不抑从容 上片:雨中的所思所感 途中遇雨 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下片:雨后的感慨顿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艺术手法:缘事抒情,以小见大 也无风雨也无晴 儒道释思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不要去听,不必去理会 ,“穿林打叶”:疾风骤雨,声势之猛,翻译: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2、 这是客观存在,却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看似有点突兀,却见真性情,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不妨,“吟啸” :吟咏着长啸着,吟,吟咏;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如“登东皋以舒啸” “徐行”:缓慢悠闲地行走,翻译: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透出一点倔强和调皮,从容淡定, 与众不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竹竿做的手杖,芒草编的鞋子,轻巧、轻便,是步行所用,属于清闲之人,闲行,闲游,闲逛,翻译: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 疑问:“竹杖芒鞋真得轻胜马”吗?“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拖泥

3、带水,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得远了,那么,这个“轻”字该如此理解呢?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马:“行人路上马蹄忙” ,马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竹杖芒鞋”和“马”的对比,闲人和忙人的对比,失意潦倒和达官贵人的对比轻:并非指行走之快,而是指心灵的轻松。常言道“无官一身轻”,杜甫有诗云:“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谁怕?翻译: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蓑:指雨具蓑衣,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 参照胡云翼宋词选,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关于“蓑”的疑问:根据小序中“雨具先去”的叙述,

4、是没有蓑衣可披的,也有人认为“一蓑烟雨”主要是一种“喻象”,不仅仅写眼前景,更是说的心中事。词人乃是由沙湖道中疾风骤雨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沉浮、宠辱得失,是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任平生”:表达了想要超越世俗的烦扰,追寻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是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处之泰然,洒脱豁达,从容淡定的人生情怀。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

5、超然情怀。,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料峭: 形容微寒,多指春寒,萧瑟:风雨吹打树林之声,萧瑟处,指遇雨处所“却”字是一个转折,微冷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山头初放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方才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自有一番体悟:大自然的阴雨晴朗,本属正常、客观的现象,那人生的荣辱得失、宦海沉浮,也不必太过放在心上,索性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病号多梦医,囚人多梦赦”,按照常理,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苏轼于此想得更深,那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无所谓风雨和天晴,这句话叶嘉莹先

6、生有很好的解释 天下之事,不会因个人之紧张(在乎、担忧)而变,如雨,如风。然,为何众人奔走躲避,心乱也。人生在世,无时无刻无风雨,自然之风雨,亦如人生之风雨,且如东坡之何妨吟啸且徐行。若存一份定力与持守,即可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何时,己之品格修养不可改也。人生在世,可知风雨阴晴、盛衰荣辱,亦为常事,存一份高远,存一份通达,表现了词人豁然旷达的性格,超脱淡然的态度,也透露出佛教泯灭有无、超然得失、不牵忧乐,不著于怀的处世思想。该句众口流传,词人巧用双关,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不仅音韵铿锵,更渲染出一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的思想境界;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用,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对内心冲淡与平静的追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道出了词人于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里雨晴雨后便是放晴,晴久了就会下雨,人生也是悲喜沉浮,不要太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患得患失只会徒增心灵的劳累,别被外在牵扰,不妨学着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从容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