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93176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夫·托尔斯泰》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列夫·托尔斯泰》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列夫·托尔斯泰》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列夫·托尔斯泰》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列夫·托尔斯泰》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列夫·托尔斯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夫·托尔斯泰》(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也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奥斯特洛夫斯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 罗曼罗兰,斯蒂芬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他出生在俄国的土地上,他的家族有暄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并不因他的贵族身份而骄傲,反而受此困扰并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不合理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生活的风雅和排场,像一

2、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也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家庭的幸福,更遭到了几乎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因此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是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荒唐的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一个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

3、“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走到一半就回来了,因为他的妻子要生他们最后一个女儿,最后一次离家出走,却让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看到的不是家乡的风景,而是孤零零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生命的最后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紧张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六十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

4、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的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的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墓志铭。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主要作品,18631869年发表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18731879年发表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18891899年发表复活(长篇小说

5、),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读准红色字字音,髭 髯 鬈黝黑滞留 禁锢 犀利 甲胄 乡绅 粲然 一绺绺,颔首低眉 锃亮广袤无垠 尴尬 炽热 黯然失色 崎岖 归宿 藏污纳垢,z,rn,qun,yu,zh,g,x,zhu,shn,cn,hn,zng,mo,yn,Gn g,ch,n,q q,s,gu,li,词语释义,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粗制滥造:写文章或做东西马马虎虎,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滥:过多,不加节制。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污、垢:肮

6、脏的东西。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郁郁:发愁的样子;寡:少。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的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比喻严肃庄重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你读懂了什么? (内容 结构 人物 语言 特色 ) 还有哪些地方你读不懂?,默读课文,逐段分析,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直接进入肖像描写,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像米

7、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这一段反复描写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使读者对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 段解:l.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这一段作者仍使用大量的比喻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渲染他粗俗、丑陋的外表,在全文中起反衬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尚,反衬了他眼睛的精妙绝伦。段解:2.他的面部轮廓、结构,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这幅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

8、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作者抓住托翁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段解:3.他的面容、表情。,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 作者从穿戴、职业等方面,从做学生、当军官、在乡间生活、坐在马车上、与农民交谈时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作者展示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揭示出托尔

9、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段解:.他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作者生动描述拜访者心目中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通过对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一段同时也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上来。段解:5.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作者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

10、喻成“锃亮的钢刀”,极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敏锐、犀利的目光和深刻、准确的洞察力。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石切开了玻璃。 这句话既有夸张,又有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目光锐利的穿透力和深刻准确的洞察力,以及绝对的犀利。段解:6.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有时比喻中还有夸张,而且连续地运用两组排比句式描写托尔斯泰的双眼最富有感情。“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最后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

11、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因为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感,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具有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段解:7.他眼睛里蕴藏的丰富的感情。,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至此,读者对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才豁然释怀,是用粗鄙的外貌保护精美的珠宝即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巾在他的眼睛里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里作者对于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仅仅限于肖像描写,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

12、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这一段都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丰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也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准确的,甚至引起了统治当局的恐慌。段解:8.他眼睛的威力。,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

13、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句话既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因为他善于观察,并且能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所以他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资本主义的剥削、政府机关的暴虐和官办教会的伪善都曾予以揭露和抨击。“但他自己又宣扬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强调博爱和宽恕。这一切使它成为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使他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他缺少自己的幸福。他的矛盾也反映了俄国宗法礼制农民的反抗情绪和软弱性。段解:9.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描写内容,须发:,面部:,表情:,长相:,身材:,眼睛,

14、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失调、崎岖、平庸、粗鄙,忧郁、消沉,普通大众的脸,矮小敦实、侏儒,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托尔斯泰外貌各部分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威力,结构(欲扬先抑),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外形的丑陋、平庸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一.课文前半部分写托耳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过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15、反衬他眼睛的精美。,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形和神相衬托,相反相成,使人物的外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托尔斯泰作为世界大文豪,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为什么作者却极力描写托尔斯泰丑陋的外貌?不会影响托尔斯泰的形象吗? 作者写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貌,不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的形象,反而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思想的伟大、人格的伟大。托尔斯泰是俄国普通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巧妙运用。,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探究托尔斯泰,“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